春节放鞭炮哪个朝代开始的?新春燃放爆竹
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鞭炮与桃符、春联一样,最早是用来驱除邪魔鬼怪的。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过年时候燃放爆竹就已经形成了习俗。

基本情况
春节(Spring Festival),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地方特色。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拓展资料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斗柄回寅”为岁首。“斗柄回寅”大地回春,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新的轮回由此开启。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虽然使用历法不同而岁首节庆日期不同,但是其节庆框架以及许多民俗沿承了下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春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新春燃放炮竹的风俗开始于哪个朝代?
新春燃放爆竹的风俗始于汉代,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古籍中描述东北各地元日情景时说:“闻爆竹声如浪轰雷,遍乎朝野,彻夜无停。”古人放爆竹是为了驱逐瘟神疫鬼。
古时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是名副其实的“燃竹而爆”。现在云南少数民族中,还有一种用整棵大竹做的“高升”,里面装上火药,长达几丈,重几十斤,要搭在架子上点燃,能高飞几十丈。到宋朝,我们祖先发明火药以后,出现了“用卷纸裹火药,燃之发声”的“起火”、“爆仗”,成为当今火箭的雏形。有的爆仗还做成果子或人物的形象,成为玩具,燃放起来很有趣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首“元日”诗也一直传诵至今。后来,爆竹又发展成为能喷射火花的“花爆”、“花筒”、“花盆”之类,更是灿烂缤纷美丽可观了。
这在明朝的《帝京景物略》、《陶庵梦忆》中都有记载。现在爆竹形成了响炮、升炮、花和焰火四大种类,有“麻雷子(响鞭)”、“钻天(流星)”、“二踢脚(天地响)”和“太平花”、“地老鼠”、“一条龙”等数不清的花样。响亮的爆竹,鲜红的春联,唤醒了春天,尽管这时候北国还霜雪冰冻,但人们从雪花晶莹中看到了麦田金碧,从腊梅清香中闻到了桃李芬芳,时序从此转向阳春,万里乾坤生机萌动。
爆声数响,“除旧年之琐琐,卜来岁之蒸蒸”(百一居土《壶天录》),人们正以欢畅、乐观、信心百倍的热情,迎接新春的到来。在这孕育着希望的季节里,“农务村村急”(杜甫《春日江村五首》),人们正在准备撒播种子,用双手去创造新的生活。
新春燃放爆竹 是起源于什么年代
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春节放鞭炮是源于驱除鬼怪的行为的,但是今天人们过年放鞭炮是为了喜庆,因为鬼怪被赶跑了,晦气也被赶跑了。
《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当时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迷信,但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火药发明之后,人们不再燃烧竹子了,而是将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烧,产生“爆仗”。不过,这时人们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直到今天。明清两代,爆竹更为流行,花色品种也不断增加。除了大年初一清晨要放爆竹之外,除夕之夜也兴放炮,到子夜零时达到高潮,爆竹声震耳欲聋,响彻天宇。过年,无论贫穷富贵,家家户户都要燃放爆竹以示除旧布新。
春节放鞭炮从哪个朝代开始
《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的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它是可以令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驱逐瘟邪,才可得到吉利平安。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里的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
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
上一篇:雄蚊子吃什么东西?雌蚊子吸血
下一篇:雄蚊子吸血吗?为什么雄蚊子不吸血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