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改变收入分配格局的好处是什么?国家为什么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

改变收入分配格局的好处是什么?国家为什么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

最佳回答2022-11-28

改变收入分配格局的好处是:有助于扩大消费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要扩大消费,就要让老百姓钱包先鼓起来。

改变收入分配格局的好处是什么

从总体上看,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时间里,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居民收入分配虽然也有一些差别,但差距并不很明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超出市场作用和政府管控的因素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经济快速增长、全体人民普遍富裕起来的同时,平均主义被打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出现明显变化,不同地区、行业、部门、阶层、群体之间的居民收入分配也从改革开放之前总体上平均,转变为差别越来越明显、差距有所扩大。 

收入分配改革从2004年开始启动调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2012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2012年四季度要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调节垄断部门高收入。2013年国务院批转《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明确了改革方向。

我国实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什么重要意义

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对生产力发展、建立和谐社会都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1.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企业分配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改革,建立规范的,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要求的分配制度。
2.进一步规范分配秩序,最大限度地引入竞争机制,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


4.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扶助力度,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

国家为什么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

国家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的目的: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为什么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国民收入和劳动者报酬,是当今中国政府绕不过去的改革

温丨家丨宝总理在《政丨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关键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是从当前国民收入分配状况出发作出的正确部署。

国民总收入即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国民收入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环节,初次分配是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之间的收入分配,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基础上政丨府、企业、居民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再次分配。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环节中,主要是政丨府、企业、居民三者的分配关系和居民内部分配关系。在居民初次分配中,最主要的是劳动者报酬,它是劳动者直接从生产过程中得到的劳动收入,包括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上下班交通补贴和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等。

对个体经济来说,其所有者获得的劳动报酬和经营利润不易区分,这两部分都计算为劳动者报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总体上适应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但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民收入分配出现了过多向政丨府和企业倾斜的现象:政丨府、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持续上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特别是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

国家统计局最新修订的资金流量表显示,2005年,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企业、政丨府、居民三者分配比例为26.95%、14.8%和58.25%,与1995年相比,企业、政丨府所占比重分别上升6.35个、0.46个百分点,居民所占比重下降6.85个百分点;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企业、政丨府、居民三者分配比例为24.43%、18.69%和56.88%,与1995年相比,企业、政丨府所占比重分别上升7.18个、3.02个百分点,居民所占比重下降10.21个百分点;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1.47%、52.12%,与1995年相比仅提高0.49个、2.75个百分点,与1992年相比仅提高0.6个、3.17个百分点。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居民购买力的基础,劳动报酬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下降,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下降,带来一系列内部结构失衡。

一是最终消费率持续偏低、投资率偏高。1996—2006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从59.2%下降到49.9%,十年间下降9.3个百分点;投资率从38.8%上升到42.5%,上升3.7个百分点。二是居民储蓄率偏高、消费率下降。

1996年以来,我国居民储蓄率一直在25%以上,有的年份超过30%,不仅高于同期中、低收入国家水平,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导致居民消费率偏低的直接原因。1996—2006年,居民消费率由45.8%下降到36.2%,下降9.6个百分点。三是投资增长过快、消费增长相对缓慢。2003—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27.7%、26.6%、26%、23.9%、2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9.1%、13.3%、12.9%、13.7%、16.8%,投资增长远远快于消费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由于企业储蓄即国民收入账户中企业未分配利润增长过快,导致企业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快速上升,挤占居民收入比重。这些情况表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十分必要、势在必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指国民总收入的分配状况。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环节中,主要是政府、企业、居民三者的分配关系和居民内部分配关系。

从总体上看,初次分配属于微观分配行为,主要按照生产要素进行分配,体现效率的要求;再分配属于宏观分配行为,主要由政府以税收和转移支付等方式对各经济主体的初次分配所得进行调节,着重解决社会公平和发展的问题。从我国原有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看,存在比重不合理问题,不利于促进消费、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调整。从经济角度分析,主要表现在“三高”上,即:高储蓄率、高投资和高出口。同时,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诸要素中,劳动在分配中所占比例过低,使得贫富分化扩大。

从这点来看,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意义重大。首先,分配格局调整有利于拉动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呈现消费不足,出口居高不下的局面,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我国劳动力成本太低。

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就应大力提高劳动力价值,提高居民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又能有效促进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其次,分配格局调整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在新时期的重要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确保社会的公平、正义,其中包括收入分配的公平、正义。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低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劳动力要素大大低于资本、管理等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结果导致社会收入差距拉大,两极分化格局明显。这显然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最后,分配格局调整有利于实现“人人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已经成为我党的执政理念。而要真正贯彻落实这一理念,就应努力提高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保障水平,确保居民收入真正与经济发展同步。从这点来看,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居民收入和提高劳动力价值,显然是当务之急。

发挥什么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党中央首次明确以第三次分配为收入分配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确立慈善等公益事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继2016年《慈善法》颁布实施后,进一步释放出新时代党和国家大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对收入分配格局进行调整的重大信号,成为建设更有优势的分配制度、开创中国特色公益慈善道路、走向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战略指引。

现今慈善进入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这就说明对于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所以这使对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更加增加了责任感,而且这个《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来的措施非常具体,对于企业捐赠在年度利润总额中超出12%的部分,可以结转到以后的年份扣除。

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有何意义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方针是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目标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自从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以来,逐步明确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

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部署社会建设时,鲜明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所谓初次分配,一般是指生产成果在劳动、资本、资源(土地)、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之间,按贡献份额进行分配的过程;再分配是指国家通过税收、财政转移支付、各类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等对初次分配结果进行调节的过程。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既应有利于调动经济活动参与者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率,也应相对公平地保证所有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特别在再分配环节上实行更加注重公平的政策举措,来补充初次分配中可能因生产要素占有不公平所导致的“短板”,形成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长效机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重点任务是形成制度完善、调控有效、比例合理、关系协调的收入分配格局,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在完善初次分配机制方面,要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确定、政府监督指导的原则深化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其中,政府将在健全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指导线制度、建立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对部分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双重调控等方面,发挥积极的监督指导作用,更好保护劳动所得。继续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建立健全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相配套的收入分配制度。

促进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提升。同时要依法保障技术成果在收入分配中的应得份额,健全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保证劳动以外的其他要素分配制度的规范运行。在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方面,要强化政府责任,合理运用税收政策工具,减轻中低收入者税负,加大对高收入者税收调节力度,不断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大幅提高居民转移性收入,重点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倾斜,确保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稳步提高。

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方面,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监管,加大执法力度,重视信息监测等方式,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做到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加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劳有所得,是极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直接关系亿万群众切身利益,我们既要不断完善市场机制,也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要多方并举、多管齐下,又要统筹协调、扎实推进,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继续浏览:

上一篇:五彩滩位于哪里?阿勒泰五彩滩景区怎么样

下一篇:中央财政下拨的抗疫资金属于什么?抗疫特别国债即将发行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