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是谁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谁主持修建的
都江堰是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由秦昭襄王时期的李冰父子修建。由于南方多雨水,常年下雨,到了夏天,岷江都会涨水,使农民的庄稼遭到洪水的破坏,大大减少了我国的粮食产量。为了解决洪水问题,李冰父子在前人的基础上,率领当地的农民,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由渠首枢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渠首占地面积200余亩。

都江堰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40县(市、区)1130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至251年),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唐代,修建了飞沙堰。建国后,又修建了工业供水渠、外江闸、飞沙堰工业引水临时挡水闸。

为有效管理维护都江堰的运行,设立了堰官、岁修制度。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都江堰是由谁主持修建的?
四川都江堰秦昭王(前306-前251)后期,派李冰为蜀守,李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专家。他到任以后,就主持修建了这项有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外江为岷江主流,内江供灌渠用水。宝瓶口是控制内江流量的咽喉,其左为玉垒山,右为离堆,此处岩石坚硬,开凿困难。为了开凿宝瓶口,当时人们采用火烧岩石,再泼冷水或醋,使岩石在热胀冷缩中破裂的办法,将它开挖出来的。飞沙堰修在鱼嘴和宝瓶口之间,起溢洪和排沙卵石的作用。洪水时,内江过量的水从堰顶溢入外江。同时把挟带的大量河卵石排到外江,减少了灌溉渠道的淤积。由于都江堰位于扇形的成都冲积平原的最高点,所以自流灌溉的面积很大,取得了溉田万顷的效果。
成都平原从此变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是谁主持修建的
蜀郡太守李冰父子。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修建者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都江堰是谁主持修建的?后人如何称赞他?
都江堰是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 李冰千百年来一直受四川人民崇敬,被尊称为“ 川主 ” 1955年,郭沫若到灌县时,题词:“李冰掘离堆,凿盐井,不仅嘉惠蜀人,实为中国二千数百年前卓越之工程技术专家。
都江堰是谁建造的?建造的目的是什么?意义又是什么呢?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它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离成都市区约五十公里,距离青城山区约二十公里。那大家知道都江堰是谁创造的吗?它的建造目的是什么呢?意义又是什么呢?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简单的讲一讲都江堰的建造目的及意义。
在公元前二百五十六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它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它是世界文化遗产,历经了两千多年依然屹立不倒。都江堰的工作原理是,岷江鱼嘴分水工程,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以及,宝瓶口引水工程,这三个环节是环环相扣且相辅相成的,通过因地制宜形成一个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而都江堰建造的原因,就是成都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的倾斜,扇形平原,从名山之中奔腾而下的岷江水流质灌口进入平原,水势减缓,而由于玉垒山挡住了水流的去路,河道被迫转向西成都平原的广大地区,得不到闽江水的灌溉,所以经常闹旱灾。而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的最大原因就是有着“天府之国”支撑的成都平原,却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造成灾害的罪魁祸首就是岷江和成都平原的自然环境,李冰修建的都江堰就明显的能够改善这种由于地势造成的水旱灾害,姜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都江堰的修建是成都平原地区的干旱灾害,得到了有效的缓解,明天都江堰自建成到如今依然屹立不倒,一直改善着这种情况。
都江堰是谁修建的
文化遗产---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建于公元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目前灌溉面积已达40余县,1998年超过一千万亩。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鱼嘴的设置极为巧妙,它利用地形、地势,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务,而且在洪、枯水季节不同水位条件下,起着自动调节水量的作用。 在鱼嘴以下的长堤,即分内、外二江的堤叫金刚堤。堤下段与内江左岸虎头岸相对的地方,有一低平的地段,这里春、秋、冬、三季是人们往返于离堆公园与索桥之间的行道的坦途,洪水季节这里浪花飞溅,是内江的泄洪道。 泄洪道,唐朝名“侍郎堰”、“金提”,后又名“减水河”,它固具有泄洪徘砂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 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飞沙堰真是善解人意、排人所难,将上游带来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达千斤的巨石,从这里抛入外江(主要是巧妙地利用离心力作用),确保内江通畅,确有鬼斧神功之妙。
“深淘滩,低作堰”是都江堰的治水名言,淘滩是指飞沙堰一段、内江一段河道要深淘,深淘的标准是古人在河底深处预埋的“卧铁”。岁修淘滩要淘到卧铁为止,才算恰到好处,才能保证灌区用水。低作堰就是说飞沙堰有一定高度,高了进水多,低了进水少,都不合适。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宝瓶口,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宝瓶口宽度和底高都有极严格的控制,古人在岩壁上刻了几十条分划,取名“水则”,那是我国最早的水位标尺. 鱼嘴、飞沙堰、宝瓶口这个都江堰渠首的三大主体工程,在一般人看来可能会觉得平平常常、简简单单,殊不知其中蕴藏着极其巨大的科学价值,它内含的系统工程学、流体力学等,在今天仍然是处在当代科技的前沿,普遍受到推祟和运用,然而这些科学原理,早在二干多年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就已被运用于实践了。
这是中华古代文明的象征,这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