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铜梁舞龙如何由来的?重庆铜梁龙舞的来历、形式、艺术特点

铜梁舞龙如何由来的?重庆铜梁龙舞的来历、形式、艺术特点

最佳回答2022-11-28

铜梁舞龙的由来:

铜梁耍龙灯习俗久远,盛于清代,20世纪80年代后闻名海内外,被誉为“中华第一龙”。明清以后,随着铜梁火龙的发展,各地也涌现出了很多火龙风俗,可是关于火龙的传说却是大差不差,基本上以祈福为主:许久许久之前,巴蜀地区里来了一条火龙,浑身喷火,兴妖作怪,从此之后,周围土地干裂,禾苗枯死,村民们心焦如焚。

铜梁舞龙如何由来的

这个时候,一对年轻的夫妻挺身而出,带着大家凿山引水缓解土地干旱。然而,水通了之后,那条火龙又来了,它张开血口又喷出烈火,把这对年轻夫妻烤死了,也烤干了开凿的水源头。这对年轻夫妻留下了一个男孩叫张共,继承父志,去到峨眉山求仙问道学法。三年后学成归来,与这条恶龙苦战了三天三夜,用神火将恶龙烧死在了洞里,而张共也气竭身亡。

铜梁舞龙如何由来的

从此之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当地村民为了纪念张共,庆祝丰收,慢慢每年新年之际举行火龙活动。古老的巴蜀,这片在心中灵气满满之地,就该有舞火龙的方式敬天敬地,豪迈却不失洒脱,壮观又不失细节。时至今日,舞龙传统也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但那种震撼远不及铜梁龙! 

铜梁龙舞的简介

铜梁舞龙的风俗由来已久。在唐宋时期就有龙舞活动了。

清光绪年间的《铜梁县志·风俗篇》记载了铜梁龙舞的盛况:“上元张灯火,自初八九至十五日,辉煌达旦,并扮演龙灯、狮灯及其他杂剧,喧阗街市,有月逐人、尘随马之观。”这个风俗保留至今。铜梁龙灯起于唐宋,盛于明清,誉于当今。1984年和1999年,铜梁大龙两度赴京参加建国35周年与50周年大庆,以气贯长虹之势在天安门前翻腾起舞。

铜梁火龙更是独具魅力,打铁水,喷火花。 铜梁龙舞系流传于重庆市铜梁县境内的一种以龙为主要道具的汉族舞蹈艺术形式。它兴起于明,鼎盛于清,在当代重放异彩,饮誉全球。

铜梁龙舞包括龙灯舞和彩灯舞两大系列。龙灯舞主要包括大蠕龙、火龙、稻草龙、笋壳龙、黄荆龙、板凳龙、正龙、小彩龙、竹梆龙、荷花龙十个品种,其中以大蠕龙最有特色。彩灯舞主要包括鱼跃龙门、泥鳅吃汤圆、三条、十八学士、亮狮、开山虎、蚌壳精、犀牛望月、猪啃南瓜、高台龙狮舞、雁塔题名、南瓜棚十二个品种。

重庆铜梁龙舞的来历、形式、艺术特点?

铜梁火龙是铜梁龙灯系列中的古老品种之一。自明代以来,它扎根民间,代代相传,每逢重大节庆,总是乡乡火龙舞,夜夜火龙飞。

火龙每条长20米,由11人玩舞。火龙舞通常是两条火龙相配合,外加吹打乐队、干花队、铁水花队以及喷花、烟火、火流星等助阵,整个火龙队40余人参舞。 铜梁火龙特色鲜明,魅力无穷。风味古朴粗犷,气氛激烈火爆,场面宏大喜庆。

铁水金汤,浓烈狂放,热点多多。舞龙手赤膊亮腿,身着短裤,在满场飞溅的铁水花中欢舞,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并在临场观赏中由高度兴奋转化为愉悦轻松,从而获得一种古雅的、非同寻常的艺术享受。 铜梁火龙舞套路流畅,常用《双龙火阵十八式》。

金龙吐火、上下回旋、左右连环、前后穿身、内外翻花、风火飞轮,以及车轮转、8字花、高穿尾、大飞腾、大园场、龙升天等,时分时合,环环相扣,或腾越,或翻滚,或造型,交替变换,使人目不暇接。 铜梁火龙与火密不可分。它是龙与火的舞,龙与铁水及火花、烟雾交织的综合性艺术表现。

它以打铁水花为主,辅以不同材质的导引火、亮相火、口中火、头上火、脊上火、腹中火、场中火、夹道火、升天火等,组成一片狂热的火场,人在火中舞,龙在火中飞,奉献给人们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立体画面,极为热烈多采。 多年以来,铜梁火龙不仅在重庆市各地玩舞,而且应邀远赴四川自贡、广安、武胜,贵州贵阳、都匀,山东淄博,浙江义乌,福建泉州、蒲田等地长驻献艺,无不大受欢迎。

铜梁龙舞的腾飞之路

清代道光版《铜梁县志》这样记载舞龙盛况:“上元张灯火,自初八九至十五日,辉煌达旦,并扮演龙灯、狮灯及其它杂剧,喧阗街市,有月逐人,尘随马之观。”据史料记载,当时的铜梁龙灯吸引了临近的璧山、永川、荣昌、大足、潼南、合川以及上川东、小川北一带客商到铜梁赏玩。

“大足朝佛,铜梁观灯”的俚语传遍巴渝。县文广新局工作人员李明忠介绍,铜梁有正月舞龙传统的习俗。舞龙往往是商会主持,行帮参与,龙灯会也带有竞赛性质,扎制水平,舞龙人数和舞龙水平都是比试科目。参与行帮在道具上体现出各自的行业特点,如渔业帮舞“三条龙”,铁业社玩“火龙贺岁”,佛门有“蚌戏沙弥”,教育界耍“十八学士”、“鱼跃龙门”,百货帮舞彩龙和“二龙戏珠”,屠宰业耍“猪啃南瓜”、“犀牛望月”,就连丐帮也不示弱,扎草龙连夜狂欢。

年复一年,周而复始,铜梁涌现出以刘连山、李杰之为代表的著名彩扎艺人,也积累了20余个经典品类的铜梁龙灯。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20多年里,耍龙灯被作为封建迷信的毒草拔出了,扎龙、舞龙技艺几乎一度失传。 重庆铜梁火龙被冠为龙舞之首,这种舞以铁水打金花,辅以不同材质的导引火、口中火、脊上火、腹中火、场中火、升天火等,组成一片狂热的立体火阵,极为热烈多彩。

每到元宵节,人们便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购买火药,制造火龙,配以烟架、禹门等多种火焰表演。最长的火龙长达40多米,表演时场面壮观、惊险奇特,受到群众的格外青睐。首先,它风味独特、套路多变。

交织的火花、炸鸣的鞭炮、激烈的打击乐,浓郁的乡土气息,充分调动着人们的观赏热情。其次,贴近汉族民间生活情趣。舞龙手赤膊上阵,拼搏向前,阳刚气十足,反映了人们对火热生活的热爱。

再就是民间传说认为,火烧龙火花袭人,可以除去身上晦气,可为来年祛病免灾,事事称心如意。火花越大、鞭炮越响,舞龙人和观龙人就越有兴致。 铜梁龙舞有与当地汉族民俗活动紧密相连、套路丰富、动律谐趣的特点,伴奏音乐独特,道具构思巧妙,造型夸张,服饰俭朴大方,舞者参舞自由,退舞方便,群众参与性极强。 铜梁龙舞体现了团结合力、造福人类、奋发向上、与天和谐的精神,同时具有娱神娱人、彰显威力等社会功能。

铜梁龙舞闻名于世的仅大蠕龙、火龙等少数品种,多数龙舞品种已处于濒危境地,亟待保护和拯救。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铜梁龙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铜梁龙舞表演队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铜梁龙精致的制作,精彩的舞技,离不开几位老艺人,更离不开喜爱这项运动的铜梁人。

“哪怕有上百条龙,铜梁的龙,我们也能一眼认出!”一见面,铜梁县文化馆馆长宗和云就告诉记者。原以为这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不过数十张照片看下来,记者发现还真不假。就拿龙头来说,别处的龙一张大嘴半开半合,只有铜梁龙的嘴张开近 90度,口中含宝,面貌威严而慈祥。大蠕龙华丽的龙身红黄相间,体长48米,大的长百米以上,体型上就比其他地方的龙大得多,火龙和竞技龙也比其他地方的龙做得精致。

说起来,铜梁龙发展到今天的模样,与3位老人的努力分不开——蒋玉霖、周均安和傅泉太。他们是上世纪80年代铜梁龙扎制的代表人物,可惜的是,如今只有傅泉太还健在了,他也是铜梁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蒋玉霖的功底扎实,用料讲究,他扎的龙骨架最好,可惜他的儿子没能学会他的手艺,他去世后手艺就失传了。

周均安也是自小学扎龙,他的龙做得精细,他去世后他的子孙们继承了他的手艺。”75岁的傅泉太一边回忆着自己的同行们,一边细细地为记者讲解了铜梁龙扎制工艺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县里有纸扎铺,纸扎匠们平时制作祭祀用的纸扎品,到年节时扎龙。

那时的铜梁龙只扎一个龙头,龙身就用绳子、木棍绑在一起代替,讲求神似。慢慢的,纸扎匠们开始用竹篾条扎架子,外面糊上棉纸,再用颜料画上鳞甲、龙鳍,形成一条完整的龙。颜色则多用红黄蓝三原色,使铜梁龙具有了一种古朴大方的气质。”傅泉太至今还记得,小时候自己一放学就去看扎纸。

正是这份爱好,让他放弃了中学教师的工作,走上了纸扎艺人的道路。1986年,傅泉太成立了县里的第一个个体扎龙厂——铜梁县安居纸扎工艺厂。有了自己的作坊,傅泉太就琢磨开了:原先的龙口中不含宝,显得空荡荡的,如果要含宝,龙嘴就要张得大一些才好看,就这样,铜梁龙的嘴变成了今天近90度的大张口;原先的龙身用棉纸糊,容易损坏,他就试着用纱布糊,不好看,最后发现了尼龙绸,又好看又结实龙的角和舌头是弯的,原先用烤过的竹子做架子,时间久了会恢复成直的,傅泉太就想出了用铅丝来弯,为了好粘黏,又用棉纸缠在铅丝上……就这样一点点地琢磨,一步步地探索,铜梁龙终于呈现出今天的外貌,傅泉太对铜梁龙的改造也被总结为“铜梁龙工艺的十大改进”,许多做法到今天仍是“秘诀”。

“浙江省建德市曾经购买了一条龙回去,打算研究仿制,没想到把龙头拆开之后,怎么也还原不了,每年还是只好来铜梁买龙。”傅泉太自豪地说。铜梁龙出名不仅因为它制作精美,更在于它舞动起来气势恢弘、变化多端。铜梁龙舞的套路之多,远超过其他省市的龙舞。

余德强是县里公认的龙文化专家,在他看来,铜梁龙舞单单开头的部分就大有讲究,“先是‘龙出洞’,标志着立春了,龙要上天了;‘二吐须’,龙出来之后要抖一抖自己的须子,就像人出门之前要梳妆打扮;‘三点头’,跟周围的人点一点头,告诉大家春天到了,万物复苏,都该起来干活了;‘拜四方’,四处游走,就像人们走亲访友一样。”早期的铜梁龙舞就简单多了,“看父辈们舞龙,那个龙只会两边倒,左一偏,右一偏,跟着龙珠走,纯粹是看个热闹。”余德强回忆说。

现铜梁龙舞一共有30多个套路,二龙戏珠、孔雀展屏、八仙过海、龙凤呈祥……这些套路都是邀请了舞龙的老艺人和舞蹈界的专家一起琢磨出来的。正因为铜梁龙制作精美,舞技精妙,1984年和1999年,铜梁龙先后参加了国庆35周年和50周年的游行表演,1994年铜梁龙还被当时的国家体委定为竞技�。

铜梁龙文化是怎样形成的,龙的故乡又是从何而得名?

铜梁龙灯是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首。铜梁扎龙技术的传人是二坪镇街道一位罗姓的老人,铜梁龙就是从这里走出去发扬光大。

铜梁龙灯成为最具中国龙文化的杰出代表。 铜梁龙灯的代表品种是为大蠕龙,世人将其直呼为“铜梁龙”。它的舞蹈在多变的构图和动作转换中,传达着神龙的无穷意趣、雄浑气势和神韵风采。给人以一种酣畅淋漓的视觉感受……然而,铜梁龙更为突出的表演艺术特色是:以大龙具、大场面、大套路、大变化来体现大气势、大情感。

在这几“大”之中,又始终包含着精致和细腻,贯穿着灵动与轻捷。它集南北龙舞之所长,既体现出北方龙的浩大和豪放,又同时具有南方龙的精美与灵巧特;既有北方龙舞刚猛有力、激烈奔放、浑朴昂扬、表意直接的“刚”,又有南方龙舞柔缓细腻、轻捷矫健、活泼灵巧、变化有致的“柔”;从而能够集高、难、精、美于一身,用丰富的动作和套路来有声有色地展现出巨龙翻滚腾飞的意蕴与雄姿。正是这种兼收南北龙舞之所长而形成的刚柔相济的风格特征,规定了铜梁龙所具有不同凡响的特殊美学品格——磅礴与细腻共存,浩大与精美同辉。

1976年春,"铜梁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2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已有人类居住。县城凤山公园博物馆内陈列有更新世纪石器、殷周方鼎和恐龙化石,被中国科学院命名为"铜梁文化"。春秋战国时,先 铜梁县为巴国的垫江属地,后属秦。

历汉至唐为合州的石镜县辖地。唐武周长安四年(704年)始建县,以境内有"小铜梁山",命名铜梁县。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割石镜之南、铜梁之东置巴川县;唐乾元年(758年)分巴川县置大足县;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废巴川县入铜梁县;明成化十七年(1480年)划铜梁县、遂宁县部分地置安居县。

清康熙元年(1662年)撤铜梁、安居二县地复置铜梁县,属重庆府。六十年(1721)将原铜梁、安居二县划出置铜梁县。1912-1928年铜梁仍属重庆府。1929年铜梁直属四川省政府。

1935年改属四川省第三督察区后改为永川专区。1949年后,隶属川东行政公署璧山专员公署,1951年属江津专区,1981年属永川地区;1983年随永川地区划归重庆市。县城距重庆市103公里,渝遂高速通车后只有52公里。县人民政府驻巴川街道。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政府从南京大撤退,黄埔军校校本部奉命西迁成都。西迁途中,曾设校在铜梁,从铜梁走出了6500多名黄埔军校毕业学员奔赴抗日前线!黄埔军校永远是人们心中的丰碑,激励着每一代热血青年。曾是黄埔校址的铜梁,已经铭刻在无数黄埔人的心里。

继续浏览:

上一篇:黑森林是什么意思?黑森林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是什么?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