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节俭是哪家的思想?俭节则昌是谁哪个学派说的

节俭是哪家的思想?俭节则昌是谁哪个学派说的

最佳回答2022-11-21

节俭是儒家的思想。中国古代小农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物质产品总量有限,故而省吃俭用、节衣缩食显得至为重要。在儒家看来,“节俭”是治国、齐家、修身的重要道德规范,直接关系到国家盛衰、家族兴亡、个人成败。

节俭是哪家的思想

节俭的名言警句

1、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2、凡不能俭于已者,必妄取于人。

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4、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5、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节俭是哪家的思想

儒家节俭

在国家层面,儒家认为“节俭”是“礼”的要求,统治者是否具备这一美德,关乎王道理想的实现。“非礼”的生活方式,被认为是奢侈、僭越。治理国家要“合乎礼”的规范。

在家族层面,儒家认为“俭”不同于“仁”“义”“恭”“敬”,不着意突出个体,而是体现群体,强调个人对家族的责任。所谓“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在个人层面,儒家认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上至精英、下至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行为准则。儒家对个人节俭的培育,主要从“人性论”视角展开。

古代四大学派,哪家学派倡导节俭,爱心与苦行

墨家学派倡导节俭、爱心与苦行。具体的主张为: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苦行);反对侵略战争(非攻);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

后期墨家将前期墨家工匠群体的技艺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形成《墨经》。其中关于力学、数学、物理学、光学等方面科学原理的阐述,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扩展资料:墨子的门徒一百多人,形成一个严密的团体,在领导人“巨子”带领下,刻苦自励,宣扬本派宗旨。墨家巨子,比较出名的有禽滑釐、宋钘。

他们大多能“赴汤蹈火”,义无反顾。墨学在战国时期非常兴盛,同儒家一样被称为“显学”。墨子死后,墨家一分为三,各自阐述墨家思想。

汉武帝时期,墨家党徒多“以武犯禁”,又轻生薄死,逐渐稀少,墨家思想便逐渐衰微。直到清代后期,墨家思想才又得到了足够的重视。

俭节则昌是谁哪个学派说的

“俭节则昌”是墨家学派的墨子说的。“俭节则昌”出自《墨子·第六章·辞过》,原文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在《辞过》中他从住房、穿衣、舟车、饮食、蓄私(即养姬妾)五个方面说明了俭节的好处和浪费的坏处,赞扬了古代圣人的俭节美德,揭露和批评了当时王公大人的淫佚之为,称其为“小人”。古代节俭思想中国古代崇尚节俭反对奢侈的经济思想。在消费问题上,先秦思想家大多主张黜奢从俭。儒家孔子曾说:“礼,与其奢也,宁俭。

”道家老子亦说:“大道甚夷,民甚好嶰。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资财有余,是谓盗夸。

盗夸,非道也。”墨家墨子强调“去其无用之费”。与此相联系,他们反对统治者厚赋敛,以满足自身贪欲,主张薄赋敛,藏富于民。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黜奢崇俭思想一直占主导地位。与此相反,《管子·侈靡》曾提倡“莫善于侈靡”的观点,但影 响不大。

提倡节俭反对浪费的古代思想家是谁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勤俭就是勤劳节俭,包括努力工作和节约用度两个重要方面。

《左传》引古语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周易》提出:“俭德辟难”之说,《墨子》有:“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之论。古人认为能否做到勤俭,是关系到生存败亡的大事,不可轻忽。在现在社会,经济增长和物质消费的观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勤俭作为一种美德,作为一种工作态度、生活作风或治国方针,还是要大力提倡的。

有许多的历史人物都以勤俭来修身,他们不仅在国家事业上勤劳,而且在家庭生活上也非常节俭。克勤克俭,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传说中的古代圣贤都是这样做的,如尧特别关心民众,认为别人挨饿受冻是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好,是自己的过错。

而他自己的生活却十分节俭,经常穿着粗布衣裳,吃粗米饭,喝野菜汤。正是由于尧在事业上和生活上克勤克俭,所以赢得了百姓的爱戴,成为一位圣贤。

春秋战国提倡节俭的人是谁

当时提倡节俭,应该也就是墨家学派的一个说法,因为墨家学派就是提倡节俭,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说的话,我觉得应该是墨子,其他的学派对这个方面其实并没有什么样的意见,因为我觉得从这方面来说的话,墨家学派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更符合当时普通人的一个要求。

墨子主张节俭,这点与儒家思想是一致的吗

基本算一致。但墨家的节用比儒家的节用来的更佳苛刻。

墨家节用的观点,完全是立足在社会民生方面的,是为了让万民得以生存来展开的。儒家的节用稍有不同。他不像墨家那样苛刻。他的节用一方面当然也是为了社会民生,一方面是为了维护礼乐制度。

所以孔子谈到节用的时候,往往是在谈礼乐,比如说:与其奢,宁简。《吕览》里讲到孔子反对厚葬,角度也跟墨家的不同,说的是厚葬会引来盗墓者,让主人死后不得安宁。但从社会角度看,两者基本都是为了保全社会民生和社会稳定。

还有一个角度是在个人修行上的节用。就两个方面而言,大体上也是一样的,但也稍有差别。儒家在个人节用上,讲的是“安贫乐道”,为了道,我吃点苦受点累也没什么,如果生活好一点也没什么,基本上是在讲求道之心,不被外物影响。

但墨家把“贫”本身当成了修养手段,所以弟子生活都很清苦,喝着野菜汤全天下到处跑,东奔西走利天下而为,以至于很多弟子当了很大的官,也还是过着清贫生活,每顿饭都量着肚子吃,不敢吃饱,财物都积攒起来,为了利沧桑。他的内在逻辑大约是自己不能亲身体会到人间的疾苦,便不能产生对天下人的怜悯之心,便不能做到兼爱。

继续浏览:

上一篇:益鸟有哪些?益鸟和益虫都有哪些

下一篇:白日放歌须纵酒的下一句是什么?白日放歌须纵酒的下一句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