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风俗文化有哪些?梅州客家传统文化风俗
梅州风俗文化有:
1、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

2、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3、过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4、除夕
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5、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梅州家乡的风俗是什么?
梅州家乡的风俗:
1.烧火龙:埔寨火龙是梅州市丰顺县埔寨镇村民闹元宵的独特传统节日。据《丰顺县志》记载,早在乾隆六年,埔寨镇就有火龙表演的习惯。
3.客家文化特色 梅州是久负盛名的人文秀区,是客家历史文化遗产的聚集地。
客家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是客家人的重要情感纽带。客家山歌是客家人在劳动生活中集体创造的民间文艺形式,其中以客家情歌最为精彩。
4.客家建筑风格 :围龙式围屋是典型的客家民居,整体呈圆形,犹如太极图,多依山而建。
还有土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等多种建筑形式。
5.客家饮食文化 :以梅州菜为代表的客家菜,味鲜咸,特色菜有盐焗鸡,酿豆腐,梅菜扣肉,醋溜鱼,炒鱼肚等等。
6.初一,是新的一年开始,天还未亮,到处燃放鞭炮,人人说好话,互相道贺。
一早,金狮队敲锣打鼓,串村过户,到每家“拜新年”。年初二,是客家人转妹(娘)家、探亲访友的一天。家家热情待客,处处谈笑风生,说不尽新年快乐。
梅州客家传统文化风俗
梅州客家传统文化风俗有“大埔花萼楼祈福”、“迎白马”、“春祭”、“跳火堆”、“迎灯迎阿娘闹元宵”、“烧火龙”等,以上风俗是客家先民结合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逐渐演变而成,也是客家人勤劳、勇敢、智慧的表现。梅州客家文化特色客家先民多由中原“书香门第“家族整体迁移,多次迁徙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饮食习惯,建筑风格等客家独特的人文特点。
客家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是客家人的重要情感纽带。客家山歌是客家人在劳动生活中集体创造的民间文艺形式,其中以客家情歌最为精彩。2.客家建筑风格围龙式围屋是典型的客家民居,整体呈圆形,犹如太极图,多依山而建。还有土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等多种建筑形式。
3.客家饮食文化以梅州菜为代表的客家菜,味鲜咸,特色菜有盐焗鸡,酿豆腐,梅菜扣肉,醋溜鱼,炒鱼肚等等。
梅州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蕉岭客家人,是古代中原汉族的后裔,在长期手产生活中形成了客家人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意识。
一.生产习俗 以耕田为主业,禾分早晚两季。
另种黄麻以编绳,作萝索、牛索等。
二.生活习俗 服饰 旧时用自织的织家机布制被和衣着,今已淘汰,清至民国初期,官吏豪绅及儒生穿长袍马挂,平民男女服装为开襟式,女的为在则开襟上衣,称大襟衫,衣长齐膝,现在服饰多样中西服盛行。 鞋帽 旧时有布鞋,俗名阿姆鞋。
草鞋和粤俗传统木履,现时的品种多,式样日趋新颖,旧时冬天男人戴毡帽、礼帽和棉帽。妇女冬日戴帽(头裙)蓝布所做。 饮食 一日三餐,米饭为主。
旧时早上用锅煮饭,用罩捞把饭捞起,盛于饭曾瓦 中,供一天吃,传统名菜、名吃有“蒜头焖猪肉”、“焖狗肉”、“炒鸡酒”、“盐火局 鸡”、“扣肉”、“蘸仔鸭”、“酿豆腐”、“鱼生”、“仙人板”、“猪油板”、“锅笃板”、“黄板”等。 民居 最具特色和代表性客家民居是“围龙屋”,它多建在丘陵、斜坡地面或田畴交错的小丘前。其所采用的建筑工艺,是中原汉族建筑艺术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形式,其结构一般是“一进三厅两厢一围”。
屋前有一晒禾坪,大门之内,分上、中、下3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以两厢向后延伸,形成马蹄形的后围,其特点是以南北子午为半轴,左右对称,以屋前面的半月形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屋结合成一个大极形整体。
三.婚姻习俗 解放前,蕉岭人的嫁娶分为“大行嫁”、“童养媳”、“等郎妹”、“二婚亲”。大行嫁,多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程序有定亲、纳彩、迎亲、拜堂闹洞房、做三朝等礼节。
迎亲之日,女子穿旗袍、戴凤冠、乘花轿,出嫁时,先行一童桃枝或榕枝开路,谓拖青,男家鼓乐迎亲,花轿到男家后,新郎要踢轿门扶新娘入屋拜堂成亲,旧时小户人家生有男孩后,就向邻近外姓人捡(收)一女孩,俗谓“细心舅”。待成年后于除夕晚成亲,称圆房,此为童养媳。等郎妹即旧时有些贫苦人家当时自己没有儿子,先买个女孩来抚养,等自己生有男孩后,即配为偶,长大后即行婚配。有的媳妇长到十八岁,“小丈夫”才几岁,故有“十八娇妻三岁郎”的说法。
二婚亲即妇女再嫁,旧时多受歧视,新中国成立后,婚事新办,大兴文明之风,有集体婚礼、男到女家、旅行结婚、开茶话会等形式,婚礼简朴而热烈。
四.祭祀习俗 旧时,老人逝世,俗称“过身”;安葬,俗称“还山”。葬礼亦有许多繁文缛节,有钱人家还要延僧诵经(俗称做斋)。蕉岭县用棺木土葬为尚,今已除旧习实行火葬,祭祀,蕉岭各姓均有祖祠,设于县城者为宗祠,设族中曰家襟祠亦称祠堂。
祭祀祖先分春祭与秋祭,春祭主要为扫墓形式,秋祭在八月,每姓各有祭日,从八月初一至秋分为止。但也有部分地区祭祀祖先日期七月半或其他时间。
梅州客家风俗有哪些作文(梅州客家传统文化风俗)
1.梅州客家风俗有哪些。
2.梅州客家风俗有哪些作文。
4.梅州客家年俗。1.客家民居是“围龙屋”,多建在丘陵、斜坡地面或田畴交错的小丘前。 2.隔年饭要插上12双筷子和12根大蒜,爱吃的油炸小吃,如:南瓜圆、煎圆、馓子、芋圆等。 3.忌用猪、猫无偿赠亲友。
4.客家俗谚"猪来穷、狗来富、猫来带麻布"之说,带麻布是指要穿孝服,不吉利。 5.即使对方收了狗猫也要回赠礼物才算吉利。 6.胞衣,保密,即将胞衣埋藏于自家祖居地范围。
7.食饭挟菜忌用筷敲击盘碗。 8.客家是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9.客家这一称谓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给客制度及唐宋时期的客户制度。
10.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称为客家人。 11.客家既是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更是文化层面的概念。 12.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语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能和《切韵》《唐韵》《广韵》《集韵》等古代韵书记载的发音对应,保留大量文言文字眼,如客家语发音的你、我、他就是尔、吾、其的古音。
13.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
梅州客家生活风俗习惯是什么
客家节俗八月半又谓中秋。这一天人们自己吃的、供先人的、彼此交往的活动,均离不开月饼,月饼简直成了八月半的象征。
具体时间各地不一#,其中梅州城乡则为初六,乡俗有年初二节初六之说。龙舟,是龙与舟的结合物,即将船制作绘画成龙形。旧时,在梅州城乡,端午节前后,梅江水系各江、河沿江墟市均有举办龙舟比赛活动,是时,江面彩旗招展,锣鼓喧天,沿河两岸围观者人潮如涌,好不热闹。五月十三为关圣帝君诞辰日。民间传说,这一天是旱灾怪物旱魃经过的日子,故祀关公祈其显灵,普降甘霖,以解农忧。倘有雨,则因是日为关公单刀赴会之时所降的磨刀雨。
故祀典特别隆重。有客家山歌中唱道:五月十三迎关爷,郎戴草帽妹擎伞;保佑上天落大雨,一人擎扎(伞)两人扎(遮)。夏至,意味着炎热的夏天来临。
据传,当天杀狗吃狗肉,有御蛊毒、解虐之效。梅州习俗有夏至狗,满山走或夏至狗,无处走之谚。这两则谚语说法虽不同,但意思却是一致的。
即是说,由于夏至杀狗成风,故迫使狗满山跑或被逼至无处可藏。此俗形成之因,当系在炎热夏天降临之际,吃狗肉这种阳性食物,有增强体质和解毒防病之功用。与中医寒病夏治,三伏天治百病的理论近似。梅县、兴宁、大埔等乡村都有过秋节的习俗。
过秋节又叫做秋。这时夏收夏种大忙季节已基本结束,进入相对农闲的季节,人们辛苦了一个多月,正是该休整的时候。秋在此处是客家话完了、好了的意思。既然农事做完了做好了,就要庆祝一番。
此日,人们不干田园活,叫做嬲秋。清明,它是农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立春以后第5个节气,为公历每年4月4日或5日。按六十甲子计算,从冬至日后第105或106日。这一天,客家人地区大都有这样的传统习俗:各家各户用青艾与大米和糯米磨成粉面做成青色的米米反,送到某个固定的大草坪或河边、路口,摆在地上,然后再烧起香、纸以公祭那些孤魂野鬼(没有后人祭扫的先人),以求保佑乡村平安清洁,六畜兴旺,田禾大熟。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