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虫指的是什么?什么是皮虫
皮虫,是一种森林害虫。该虫躲藏于用丝和枝叶结成的虫囊中的茶树、果树。

基本情况
害虫,顾名思义,即有害的虫子,是人类对一些虫类动物的定义,与益虫相反,主要分为昆虫类与非昆虫类,且种类与数量繁多。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害虫,例如蚊子、苍蝇、跳蚤、蟑螂等;这些小生物往往会对人类的生活、生产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给植物带来死亡与严重灾害。

拓展资料
害虫(pest)是对人类有害的昆虫的通称。从我们自身来讲,就是对我们人类的生存造成不利影响的昆虫的总称。一种昆虫的有益还是有害是相当复杂的,常常因时间、地点、数量的不同而不同。我们易把任何同我们竞争的昆虫视为害虫,而实际上只有当它们的数量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才对人类造成危害。如果植食性昆虫的数量小、密度低,当时或一段时间内对农作物的影响没有或不大,那么它们不应被当作害虫而采取防治措施。相反,由于它们的少量存在,为天敌提供了食料,可使天敌滞留在这一生境中,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 应把这样的 “害虫” 当作益虫看待。或者由于它们的存在,使危害性更大的害虫不能猖獗,从而对植物有利。
皮虫的学名叫什么?
皮虫的学名叫蜱虫。蜱(拼音:pí ,注音:ㄆㄧˊ ,音同“皮”),又名蜱虫、壁虱、扁虱、草爬子,是一种体形极小的蛛形纲蜱螨亚纲蜱总科的节肢动物寄生物,仅约火柴棒头大小。
宿主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虫类和两栖类动物,大多以吸食血液为生,叮咬的同时会造成刺伤处的发炎。蜱在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在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例如全沟硬蜱寄生在动物或人的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阴部和腹股沟等处。微小牛蜱多寄生于牛的颈部肉垂和乳房,次为肩胛部。什么是皮虫
蜱(音pí)虫属于寄螨目、蜱总科。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
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2010年夏天,河南省商城县,有多人被做蜱虫咬伤,不治身亡,引起村民恐慌。当地2009年已出现死亡病例,但2010年尤其多,成为蜱虫“重灾区”。[1] 截至2011年6月份,中国已有河南省、湖北省、山东省、安徽省、江苏省等省报告“蜱虫病”病例280多人,死亡10余人。蜱(pí)也叫壁虱,鳖吃,俗称狗鳖、草别子、牛虱、草蜱虫、狗豆子、牛鳖子。在四川方言中有叫逼煞(读音)等。
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或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不吸血时,小的才干瘪绿豆般大小,也有极细如米粒的;吸饱血液后,有饱满的黄豆大小,大的可达指甲盖大。蜱叮咬的无形体病属于传染病,人对此病普遍易感,与危重患者有密切接触、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其陪护者,如不注意防护,也可能感染。
该寄生虫极其喜欢皮毛丛密的动物,尤其喜欢黄牛,经常可以在黄牛的脖子下方、四腿内侧发现其身影,多时会聚集成群,并且非常不容易剔除。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农村极为常见。
皮虫长什么样子?
大蓑蛾俗称皮虫,雌成虫体肥大,淡黄色或乳白色,无翅,足、触角、口器、复眼均有退化,头部小,淡赤褐色,胸部背中央有一条褐色隆基,胸部和第一腹节侧面有黄色毛,第七腹节后缘有黄色短毛带,第八腹节以下急骤收缩,外生殖器发达。雄成虫为中小型蛾子,翅展35到44mm,体褐色,有淡色纵纹。
大蓑蛾简介:鳞翅目蓑蛾科窠蓑蛾属的一种飞蛾。分布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天津、台湾等。寄主于茶、油茶、枫杨、刺槐、柑桔、咖啡、枇杷、梨、桃、法国梧桐等。幼虫在护囊中咬食叶片、嫩梢或剥食枝干、果实皮层,造成局部茶丛光秃。该虫喜集中为害。危害的果实可除外皮后炒熟食用。生活习性:贵州年生1代,安徽、浙江、江苏、湖南等省年生1到2代,江西2代,台湾2到3代。
多以3到4龄幼虫,个别以老熟幼虫在枝叶上的护囊内越冬。安徽、浙江一带2到3月间,气温l0℃左右,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和取食,由于此间虫龄高,食量大,成为茶园早春的主要害虫之一。生长繁殖:5月中下旬后幼虫陆续化蛹,6月上旬一7月中旬成虫羽化并产卵,当年1代幼虫于6—8月发生,7—8月为害最重。
第2代的越冬幼虫在9月间出现,冬前为害较轻。雌蛾寿命12—15天,雄蛾2—5天,卵期12—17天,幼虫期50—60天,越冬代幼虫240多天,雌蛹期10—22天,雄蛹期8—14天。成虫害在下午羽化,雄蛾喜在傍晚或清晨活动,靠性引诱物质寻找雌蛾,雌蛾羽化翌日即可交配,交尾后1—2天产卵,每雌平均产676粒,个别高达3000粒,雌虫产卵后干缩死亡。
幼虫多在孵化后1一2天下午先取食卵壳,后爬上枝叶或飘至附近枝叶上,吐丝粘缀碎叶营造护囊并开始取食。幼虫老熟后在护囊里倒转虫体化蛹在其中。天敌有蓑蛾疣姬蜂、松毛虫疣姬蜂、桑蟥疣姬蜂、大腿蜂、小蜂等。防治方法:(1)进行园林管理时,发现虫囊及时摘除,集中烧毁。
(2)注意保护寄生蜂等天敌昆虫。(3)掌握在幼虫低龄盛期喷洒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2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90%巴丹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4000倍液。(4)提倡喷洒每8含1亿活孢子的杀螟杆菌或青虫菌进行生物防治。
皮虫长什么样?
蜱虫外形:虫体椭圆形,未吸血时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虫体长2~10mm;饱血后胀大如赤豆或蓖麻籽状,大者可长达30mm。表皮革质,背面或具壳质化盾板。
颚体也称假头,位于躯体前端,从背面可见到,由颚基、螯肢、口下板及须肢组成。颚基与躯体的前端相连接,是一个界限分明的骨化区,呈六角形、矩形或方形;雌蜱的颚基背面有1对孔区,有感觉及分泌体液帮助产卵的功能。螯肢1对,从颚基背面中央伸出,是重要的刺割器。口下板1块,位于螯肢腹面,与螯肢合拢时形成口腔。口下板腹面有倒齿,为吸血时固定于宿主皮肤内的附着器官。螯肢的两侧为须肢,由4节组成,第4节短小,嵌出于第3节端部腹面小凹陷内。躯体呈袋状,大多褐色,两侧对称。
雄蜱盾板几乎覆盖着整个背面,雌蜱的盾板则仅占体背前部的一部分,有的蜱在盾板后缘形成不同花饰称为缘垛。腹面有足4对,每足6节,即基节、转节、股节、胫节、后跗节和跗节。基节上通常有距。
足Ⅰ跗节背缘近端部具哈氏器,有嗅觉功能,末端有爪1对及垫状爪间突1个。生殖孔位于腹面的前半,常在第Ⅱ、Ⅲ对足基节的水平线上。肛门位于躯体的后部,常有肛沟。
气门一对,位于足Ⅳ基节的后外侧,气门板宽阔。雄蜱腹面有几丁质板,其数目因蜱的属种而不同。扩展资料:蜱虫的危害:
1.吸血:蜱虫靠寄生在宿主身吸食宿主身上的血为生,长时间和大量的蜱虫寄生会导致动物机体大量失血而导致贫血,消瘦,发育不良。而且蜱虫的唾液是一种抗原,会导致机体瘙痒而继发感染。
蜱虫在吸血的同时,可能还会分泌一些毒素到机体,导致机体出现中枢神经症状。
2.血液原虫病:巴贝斯虫病。巴贝斯虫是一种寄生于红细胞内的血液寄生性原虫,巴贝斯虫病又叫蜱热,得克萨斯热。可在多种脊椎动物体内发热(人畜共患)。
临床症状主要是发热,血红蛋白尿,溶血性贫血。
3.病毒性疾病如森林脑炎等:森林脑炎是一种由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其传播媒介在中国为全沟硬蜱。在人临床症状表现为:高热、昏迷、瘫痪、脑膜刺激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4.细菌性疾病:莱姆病等。
莱姆病又称伯氏螺疏旋体病,是由若干个不同基因种的伯氏螺疏旋体引起的一种人和多种动物的一种蜱传自然性疫病。临诊表现为:发热,皮肤损伤,关节炎,脑炎心肌炎为特征。
皮虫是怎样做衣服的?
皮虫是蓑蛾的幼虫,雌虫遗留下来的蓑衣,足够给幼虫改许多件小衣裳的。皮虫用一对上颚,从蓑衣上咬下松软的材料,然后吐丝把一块块碎粒都粘上连起来。
各种蛾子,在我们的印象中,总是有四个满是粉末的翅。可是蓑蛾就完全不同,它们的雌蛾没有四翅,甚至有时连足都没有长。它虽然没有蝴蝶那样的花衣裳,但是却总穿着一件蓑衣。这件蓑衣的外边,是一根根干草棍或小细枝,有时是枯叶的碎片,还有些咬碎的木屑。当然这件蓑衣是很小的,一般只有2厘米长,最大的也不过5厘米左右。蓑衣外边虽然粗糙,里边可非常细致,是用纯丝织成的,洁白光滑住在里面既温暖又柔软。 为什么蓑蛾不穿一件美丽的花衣,而穿蓑衣呢?这就要讲讲这件蓑衣的来历了。
蓑蛾的幼年时代,也和别的蛾子一样,是一条小毛虫。不同的是,它由卵里一钻出来,第一件事就是先穿上一件衣裳,不象别的毛虫不管长多大总是光裸着的。 衣裳用什么来作呢?这不用愁,雌虫遗留下来的蓑衣,足够给幼虫改许多件小衣裳的。
但是谁来作呢?是小毛虫自己。它用一对上颚,从蓑衣上咬下松软的材料,然后吐丝把一块块碎粒都粘上连起来,先作成一条带,再把下半圈接上作成一圈围腰,有了这个圈作架子,以后的工作就比较容易了,只要一点点加上去,慢慢地就作成一件筒裙。穿上衣服的小毛虫,把身子举起来,好象怕把新衣弄脏磨坏似的,身子倒竖着,只露出脚来爬,这才爬到树上去吃树叶子。
毛虫慢慢地长大,它的外衣也不时加长加厚,并且逐渐添上合适的草棍、叶片等材料,就形成一件蓑衣了。 穿着蓑衣的毛虫,不怕风也不怕雨,敌害也侵害不了它。冬天来了,它就爬到墙角或树干上去,固定在那里过冬。它在蓑衣的窝里还不时用丝来加厚内壁,然后掉转过头来,准备春天在里边变蛹。
蓑蛾的雄蛾是有翅的,要飞出去,雌蛾却没有翅,不离开蓑衣,将来就把卵产在蛹壳里,好象一个皮口袋装满了一袋虫卵,而且它把一生作成的这件蓑衣传给后代。 蓑蛾也叫避债蛾,也许是人们看它总是躲在窝里不敢出来吧。它的幼虫常被人称为被管虫或皮虫,说明它总是带着一个管状的皮囊罢了。 提到皮虫,除了用来喂鸟喂鸡外,它的皮囊却真象皮子―样坚固,有的地方把它剪开翻过来,当皮子来补鞋呢。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