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书院是谁增建的?石鼓书院的发展史
石鼓书院是崔鸣增建的。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衡阳知府崔鸣捐俸增建石鼓书院。唐元和五年(810年),石鼓山上有道观名寻真观,邑秀才李宽(亦名李宽中)来此读书究学,遂改为书院。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8年),宋太宗赵光义赐“石鼓书院”匾额。北宋至道三年(997年),李宽族裔李士真在原址重建石鼓书院,奠定了书院的基本格局。

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据衡阳郡守的奏请,宋仁宗赐“石鼓书院”匾额,改为州学,遂与当时的睢阳、白鹿洞、岳麓并称全国四大书院;朱熹、张木式、范成大、辛弃疾、文天祥等先后到此游览或讲学,并有题记。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石鼓书院改为衡州路学府,设正式教授一人。北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部使者潘田青扩建石鼓书院,榜以鼓额曰“将以俟四方之士有志于学,而不屑于课试之业者居之”,奉先圣先师之像,集国子监及本道诸州印书藏其中。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石鼓书院毁于兵火。

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提刑使俞琰及石鼓山长李访重建石鼓书院,增辟园圃。宋末元初,石鼓书院未遭兵祸,正常办学。元至元十九年(1292年),衡阳灵岩寺僧人强占石鼓书院,改称石鼓寺。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经石鼓山长邓大白、王复、康庄、程敬直等长期争讼,灵岩寺归还石鼓书院。元朝末年,石鼓书院毁于兵火。明洪武年间,重建石鼓书院,基本恢复宋时旧观,书院再度兴盛。
石鼓书院是怎样创建的?
贞观年间,韩愈出任监察御史,因关中大旱,他上奏朝廷减免徭役、赋税,激怒了皇上,被贬阳山。直到21年后才被赦免,被派往江陵府任法曹参军。
韩愈作诗《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诗云:红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维昔经营初,邦君实王佐。翦林迁神祠,买地费家货。梁栋宏可爱,结构丽匪过。伊人去轩腾,兹宇遂颓挫。老郎来何暮,高唱久乃和。
树兰盈九畹,栽竹逾万个。长绠汲沧浪,幽蹊下坎坷。波涛夜俯听,云树朝对卧。
初如遗宦情,终乃最郡课。人生诚无几,事往悲岂那。萧条绵岁时,契阔继庸懦。
盛事复谁论,丑声日已播。中丞黜凶邪,天子悯穷饿。君侯至之初,闾里自相贺。淹滞乐闲旷,勤苦劝庸惰。
为余扫尘阶,命乐醉众座。穷秋感平分,新月怜半破。愿书岩上石,勿使尘泥涴。因诗中有“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之句,合江亭又被称为“绿净阁”。
地以人传,石鼓名声大振,成为文人骚客们的“朝圣”之地。唐宪宗元和年间,享有“唐代八大诗人之一”美誉的衡州刺史吕温,在任期间又对合江亭进行了扩建装修。810年,湖南有个名叫李宽的名士,他饱读诗书,颇有才学,但却对做官不感兴趣。当朝宰相曾推荐他入朝,被其婉言谢绝。
为避免朝廷征召,李宽决意远走他乡。一天,李宽无意中读到了韩愈写的《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一诗,诗中描写的“红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的美景打动了他。
于是,李宽收拾行装,风尘仆仆地南下衡州,找到了城北蒸水与湘水交汇处的石鼓山。他抬眼望去,只见山上树木葱郁,清幽静谧;低头一瞧,脚下绿水环绕,烟波如画。面对此情此景,李宽顿觉心胸舒畅,于是决定留下来做个隐士。
李宽在山间搭建起一座小房子,取名“读书堂”,作为他私人读书的地方。吕温对读书人格外尊重,他和文朋诗友的到来,为李宽的读书堂增添了不少的文化气息。李宽也绝不会想到,自己搭建的这间读书堂,竟然成为了我国古代最早的一座书院的雏形。至宋代,李宽的后世族人李士真听说了先祖的这段故事后,心底不由得升起一股自豪之情和责任感。
他给郡守写了一封信,表示愿意捐出家产,扩建先人李宽的读书旧址,让学者们能有一个传道讲学,读书人能有一个学习交流的场所。李士真的义举得到了官方的支持,于是官民合力,把一个私人小草堂扩建成了一座公立学堂。978年,宋太宗赵光义为“石鼓书院”敕额。
由于慕名前来的名士、学子增多,书院专门选出一些德高望重的人负责日常的执教和管理事物。1001年,宋真宗颁给全国各地官学、书院发送国子监印本经书。石鼓书院就摹印国子监及本道各州书籍供人研习。藏书十分丰富,涉及经、史、子、集,范围极其广泛。
后来,名流霁学石鼓书院,研习典籍经卷,来往不绝。1035年,曾担任集贤殿校理之职的刘沆在衡州任知府,他将石鼓书院的情况上奏给仁宗皇帝,仁宗阅后,便赐额“石鼓书院”。此间,刘沆主持修建了书院。
石鼓书院的发展史
石鼓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湖湘文化发祥地,鼎盛千年,名噪朝野,在中国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正所谓“石出蒸湘攻错玉,鼓响衡阳岳震南天”!1944年7月,石鼓书院在衡阳保卫战中毁于日寇炮火。
宋代太平兴国2年(978),宋太宗赵匡义赐“石鼓书院”匾额,宋至道3年(997),衡州郡人李士真在石鼓书院内开堂讲学、广招弟子,使石鼓书院成为正式的书院。宋仁宗景祐2年(1035),任集贤殿校理之职的刘沆,在衡州任知府,将石鼓书院的故事上报给皇帝,宋仁宗赐额“石鼓书院”。石鼓书院两度被宋朝皇帝“赐额”,而步入石鼓书院的“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与睢阳(又名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齐名的全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首。当时全国许多名流都至此讲学;如文学家苏轼、理学鼻祖周敦颐等……。孝宗淳熙14年(1187)理学大师朱熹、张栻在此讲学,朱熹作《石鼓书院记》;张栻在亭中立碑,亲书韩愈《合江亭》诗和《石鼓书院记》,后人将此镌制成石碑,置于石鼓书院内,名曰“三绝碑”。宋仁宗庆历4年(1044)石鼓书院成为衡州路的官办学府,有正式教授1人,主要“以经术教导”学生。度宗咸淳10年(1274年)正月,湖南提刑使、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驻衡州时,作诗《合江亭》:“天上名鹑尾,人间说虎头。
春风千万曲,合水两三洲。……”;谆照十二年(1185),部使者潘田青(作畴)就原址建屋数间,南宋开庆元年(1259),书院毁于兵火。景定元年(1260)提刑使俞琰(一作俞炎)命山长李访“扫地更新”,“尽复旧观”,增辟园圃,仰高楼,取明德新民文章,为诸生丕扬其义,绝响再闻,士风作振”。
提刑黄斡又置田35亩,“以赡生徒”。宋末著名音乐家郭沔曾寄居住石鼓山上,泛舟于湘江上,创作出“潇湘水云(雾)”这首著名的琴曲。 清顺治14年(1657)经略大臣洪承畴,将石鼓书院作为大清军事指挥所。
同年偏沅巡抚袁廓宇上奏清庭,申请重建石鼓书院,衡阳县知县余天溥具体负责修复工程。此时,山上建有合江亭、禹王碑、武侯祠、大观楼、会讲堂、忠节祠、七贤祠等建筑。石鼓书院为清政府允许恢复的第一家书院,这一时期,书院科举化,石鼓书院成为传授举业、培养科举人才的基地。康熙七年(1668),衡州知府张奇勋扩建号舍20余间,“拔衡士之隽者肄业其中,……每月试之,士风最盛”。
二十八年,知府崔鸣捐俸“增其所未备”。时七贤祠、仰高、大观二楼,敬业堂、留待轩、浩然台、合江亭及东西斋房等“焕然巨观”。山长多一时之选,如陈士雅、余廷松、林学易皆湖南名进士,然所援多为科举之业。咸丰3年(1853)9月~咸丰4年正月(1854),曾国藩、彭玉麟在衡州创建湘军水师,驻石鼓,石鼓书院附近的水面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石鼓书院改为衡阳官立中学堂,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为湖南南路师范学堂;民国时期,相继改为“衡郡女子职业学校”和“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湖南三师),后由于石鼓山无法满足新型学校要求,学校被迁移至金鳌山;此时,石鼓书院便成为供人游览、祈祀的风景文化名胜。 1964年,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来衡阳视察时,要求恢复衡阳的名胜古迹,诸如石鼓书院、回雁峰等。当时的市委市政府限于历史条件,仅培植了树木花圃,建以亭榭,在废墟上建了一座石鼓公园,无法恢复当时的建筑和陈列。1998年,国家邮政部发行“古代书院”即宋代四大书院邮票时,事先曾来石鼓书院实地考察,终因只见山石、不见书院而以河南登封嵩阳书院代之。
2006年6月,衡阳市人民政府重修石鼓书院。按修旧如旧的原则 ,恢复了书院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整个建筑群为白墙黛瓦深色柱,庄重、古朴、典雅。
布局为中轴对称,院内布置了禹碑亭、山门、书舍、武侯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合江亭,并举办“千年学府,石鼓胜迹”陈列,展示石鼓书院 的历史风貌、文化沉淀和骄人业绩,再现千年学府雄姿。2009年11月15日,中国邮政集团在衡阳市石鼓广场向全国发行《古代书院》特种邮票,石鼓书院登上“国家名片” 。2013年12月12日,国际战略学和国家安全学专家罗援少将做客石鼓书院大讲堂。
2014年4月21日,两岸作家湖湘文化行采风团来到了中国四大书院之首--石鼓书院 ,细细地品读了千年学府所积淀下的历史文化。2014年5月20日,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考察石鼓书院 时,盛赞衡阳文化厚重,“三水汇流”得天独厚。2014年5月22日,全国政协常委、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王太华率领全国政协常委、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政研室主任方立,全国政协常委、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龙新民等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调研组踏访石鼓书院,触摸湖湘底蕴,盛赞衡阳文化厚重。
千年古书院 三绝石鼓山——小记衡阳市石鼓书院
石鼓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城北蒸湘二水合流处,海拔69米,面积约4000平方,山势浑圆如鼓,四面凭虚,三面临水,树木葱茏,环境优美。石鼓书院始建于唐,鼎盛于宋,特别是北宋仁宗赐额后,位列“天下四大书院”。
倡导以义理之学授徒,为石鼓书院历代山长所践履和师承,对中国古代书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开篇是这样描述和赞誉的:“衡州石鼓山据蒸湘之会,江流环带,最为一郡佳处”。是为石鼓书院“三绝”之一——“有书翻不动”。广场左边有一株千年银杏,古朴沧桑。广场右侧是“将军楼”,因衡阳“扼两广,锁荆吴”,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而石鼓山居水陆要冲,易守难攻,古代诸多名将如诸葛亮、文天祥、曾国藩、彭玉麟等都曾设营屯兵于此。 右下沿江岸建有石鼓碑墙。
它于2006年兴建,总长99米,38块石碑镌刻着历代诗词歌赋,勾勒出书院历朝的风采。 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石鼓山记》写到:“天下有书院四:徂徕、金山、岳麓、石鼓”;《衡阳八景赋》为明朝陈安所作。衡阳古八景:“雁峰烟雨实堪夸,石鼓江山锦绣华,花药春溪龙现爪,岳屏雪岭鸟喧哗,朱陵洞内诗千首,青草桥头酒百家,试看东洲桃浪暖,西湖夜放白莲花。
”石鼓有其三;《重修合江亭记》的作者陈沆是清代状元,被魏源称为“一代文宗”。 嘉庆年间,曾吟下一首十个‘一’字的七绝:“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换得船夫掉头,传为美谈! 进入书院区域,首先映入眼帘的四角重檐攒尖顶仿清亭式建筑是“禹碑亭”。
匾额题字是湖南文史馆馆员、原长沙市书协主席史穆先生的墨宝。这是石鼓书院第二绝:“有字认不得”。碑文共九行七十七字。为商周或以前的文字,无人破解。
上有匾额,是明代三大才子之一杨慎的译文,但也只是个人见解。或说是鸟虫篆或道家符箓,大意为:禹奉舜嘱,治理洪水,在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在南岳得《金简玉书》,从此改围堵为疏通,这样一来,害人的禽兽蛟龙永远奔逃。“禹王碑”与黄帝陵、炎帝陵同为中华民族的三大瑰宝。
两侧楹联:“蝌蚪成点画,天地衍大文”,化用了清人胡景曾《禹碑亭》诗:“蝌蚪七十七,篆法流水纹。翳昔发河洛,天地衍大文”。书者是衡阳市著名书法家陈文质先生。 廊桥尽头是书院山门。
“石鼓书院”几个大字是前任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墨宝。门联“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经中”是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所书。进山门,可见书院标志——一面高2.8米、直径1.6米的大石鼓。
这也是第三绝——“敲不响的鼓”。石鼓山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其一,以状得名。南北朝北魏时期郦道元之《水经注》说:“山势青圆,正类其鼓,山体纯石无土”;其二,以声得名。
晋零陵太守庾仲初《观石鼓》诗:“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妙化不可有,莫如神自然”。东晋罗含《湘中山水记》:“石鼓在蒸口南,湘水西,叩之声闻数十里,此鼓今无复声”。《水经注》还有灵异记载:“临承县有石鼓,鼓高六尺,鼓鸣则土有兵革之事”,后有卢龙大力士推鼓入潭的传说,应是人民对和平的向往吧。
进山门左手边是四间展厅,特别提到了石鼓书院生徒的一个杰出代表:彭玉麟,清衡阳人,被曾国藩延揽,创湘军水师,成为近代中国海军创始人。因骁勇善战,屡立军功,被朝廷赐号“常勇巴图鲁”,满语“英雄”、“勇士”的意思。官至兵部尚书,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同治中兴”四大名臣。
彭玉麟文韬武略,才艺双绝,尤其画梅线条质朴,笔墨苍浑,有一股英雄气,曾国藩称之为“兵家梅花”。而这与一段青梅竹马的爱情有关。彭玉麟与外祖母养女王竹宾(梅姑),“少小相亲意气投”,但因辈份不宜,八字不合,被迫各自嫁娶。后梅姑因难产而逝,彭玉麟“伤心之人别有怀抱”,发誓以画梅纪念她,“所做一生不下万本”,无愧“大清第一情种”。
央视当年来衡《寻宝》,彭玉麟《墨梅图》荣膺“衡阳民间国宝”称号。彭玉麟还写下了大量咏梅诗,号称《梅花百韵》,其中“一生知己是梅花”、“输与梅花作丈夫”、“一腔心事托梅花”等句早已成为咏梅佳句。彭玉麟的诗画,既有借梅花高洁以自况,也寄托着对初恋情人的刻骨追思。
现在所见的石鼓书院,是复建的仿清乾隆形制古典建筑,白墙黛瓦深色柱,庄重古朴而典雅。有山门、书舍、武候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合江亭等景观。木料多选用印尼上等菠萝格。
北宋初期的四大书院是哪四大?
北宋初期的四大书院是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石鼓书院位于湖南省中南重要城市衡阳市石鼓区石鼓山;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是世界文化景观;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
书院简介建于唐代衡州石鼓山(今衡阳市石鼓区石鼓山),故名。唐初,刺史齐映,建合江亭于山的左侧。宪宗元和年间,衡州人李宽筑屋山巅,读书其中。宋代太平兴国2年(978),宋太宗赵光义赐“石鼓书院”匾额,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衡州人李士真请求郡守在这里建立了正式的书院,招收生徒讲学。宋仁宗景祐2年(1035),曾担任集贤殿校理之职的刘沆,在衡州任知府时,将石鼓书院的故事上报皇帝,被《文献通考》列为“宋兴之初天下四书院”之首。仁宗时一度荒废,到南宋孝宗时,因旧址复院扩建,规模益增,迄宁末不废。朱熹曾为之作记。
石鼓书院的四大思想是什么?
修身齐家、济世恤民、勇于担当、明道义正。石鼓书院(Shigu Academy),位于湖南省中南重要城市衡阳市石鼓区石鼓山,是湖湘文化发源地和湖南第一胜地,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06年~公元820),迄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
宋太宗赵光义赐名“石鼓书院”。北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衡州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为衡州学者讲学之所。北宋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宋仁宗赐额“石鼓书院”,与应天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并称全国四大书院。石鼓书院主要建筑有武侯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七贤祠、敬业堂、合江亭。1944年7月,石鼓书院在衡阳保卫战中毁于日军炮火。2006年,衡阳市人民政府恢复清代格局,重建石鼓书院。评价四大书院、六大书院、八大书院说。
1.宋末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学校考》宋初四大书院说:石鼓书院,金山书院,岳麓书院,徂徕书院。此说法没有争议。范成大《骖鸾录》和清代全祖望均赞同,朱熹《石鼓书院记》:“若此山,若岳麓、若白鹿洞之类是也”。
天下四大书院的来源最早是宋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卷47,并指出嵩阳后来无闻,后来的历史学家皆以《文献通考》为据。
2.北宋六大书院说: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中华民国时期盛朗西、陈登原《中国书院制度》。
3.北宋八大书院说:石鼓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龙门书院,徂徕书院。南宋诗人范成大推举,民国陈登原《国史旧闻》。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