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是哪里编成的?“永乐大典”是在哪里编写的
《永乐大典》是在南京编成的。永乐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的年号,朱棣命姚广孝、解缙等人在南京文渊阁编写囊括天下所有文献的类书,此项工程始于1405年,竣稿于1408年,这便是《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的用处:
《永乐大典》是一部类书,方便古人检索使用,容纳了明初以前各个学科门类的七八千种书。在没有电脑的时代,检索书籍非常困难。《永乐大典》把这些书的内容找出来,按照类别编撰,这样找起来就很方便。

《永乐大典》的优点:
《永乐大典》与一般类书不同,《永乐大典》以《洪武正韵》为纲,按韵分列单字,每一单字下注有音韵训释,每字下先注字音、释义,再列该字楷、篆、隶、草各类书体,最后分类汇辑各书中与该字有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诗词典故、杂艺等各项记载。凡单字注释、引文之书名、作者,皆用红字写出,非常醒目。以“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编排方法,将所辑图书,一字不易,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种“直取全文,未尝擅减片语”的编纂方法,使许多宝贵的文献能保存其原貌,赖此得以流传。
《永乐大典》的消失:
《永乐大典》编纂完成后,为了保险起见,永乐皇帝下令再抄一份,原作在北京紫禁城,副本在南京故宫收藏。但在1449年,南京故宫,生火灾,第一个副本被烧毁。后来,在嘉靖皇帝时期,北京紫禁城发生了火灾。幸运的是,嘉靖皇帝已经准备好了,这使得正本《永乐大典》得以保存。经过这次,嘉靖皇帝担心宫殿会再次着火,所以他命令人们再次抄录副本,以防后患。然而奇怪的是,自从嘉靖皇帝令人抄录过后,正本就不见了。直到今天,《永乐大典》正本的下落仍然是个谜。
永乐大典是在哪里编成的
永乐大典是在南京编成的。《永乐大典》是在明朝时期的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命内阁首辅解缙进行编辑的百科全书式文献集。
足以证明中国文明未必最古老,但用汉字书写的文明却最丰富,三千年绵延而不绝。《永乐大典》简介《永乐大典》是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朱棣秉着彰显国威、造福万代的决心,以“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为宗旨,历时四年终于定稿(1407)。为了保证《永乐大典》名副其实,收录更多更准确的内容,明成祖允许编纂者调用皇家图书馆文渊阁的全部藏书,还派人到各地搜采图书,为编纂图书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永乐大典》的撰写规模前后累计3000多人,全书共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永乐大典”是在哪里编写的?
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后,明成祖赐名《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共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三亿七千万字。该书编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阁。
永乐迁都后,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宫内的文楼(即文昭阁)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誊写副本一部,从此《永乐大典》才具有正副两部,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两处。全书举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以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随字收载。
全书分门别类,辑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资料,大凡经史子集与道释、医卜杂家之书均予收辑,并加以汇聚群分,甚为详备。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1360年(永乐元年):明成祖下令修书 1404年(永乐二年):首次成书,当时叫《文献大成》 1405年(永乐三年):重修 1410年(永乐六年):正式成书 嘉靖年间:收藏在南京文渊阁的《永乐大典》原稿毁於火灾 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明世宗令人抄写一本副本,耗时六年。
明末清初:正本下落不明,疑毁於此时的战火 雍正年间:副本收藏在翰林院 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发现《永乐大典》有千余册不知所踪 1875年(光绪元年):仅存五千余册 1894年(光绪二十年):仅存八百余册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翰林院遭纵火,《永乐大典》所余无几,到1959年为止,收集到《永乐大典》原本两百一十五册,加上复制副本等,共得七百三十卷,今天国内所幸存者有1960年中华书局影印的《永乐大典》730卷,加上后来从世界各地征集的65卷,共计795卷。《永乐大典》全书按《洪武正韵》的韵目编排,每韵下列单字,每字下列各项文史记载,保存了宋元以前大量的珍贵文献资料。现状《大典》残本星散于世界各地公私藏家之手,目前散落在10多个国家的30多个单位,大约400册。单位有: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台湾中央图书馆、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三理图书馆、日本静培堂文库、日本斯道文训、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日本武田长兵卫、日本石黑传
六.日本小川广己、英国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英国剑桥大学、英国马登、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德国科隆大学图书馆、德国柏林人种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美国康奈大学、美国波士顿图书馆、越南河内法国远东学院、韩国旧京李王职文库等。
《永乐大典》是哪个皇帝时期,谁编纂的?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先后命内阁首辅解缙和太子少师姚广孝主持修纂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永乐帝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这是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87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永乐大典》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
扩展资料《永乐大典》在永乐年间纂修完成后,只抄录了一部,叫做“永乐正本”;到嘉靖朝,怕大典有损,又重录了一部,称为“嘉靖副本”。因为两部大典都深藏在皇宫中,没有刊印,流传稀少,在朝代更迭、内忧外患中被偷盗、抢掠、焚烧,“正本”消失了,“副本”也只剩下400余册。《永乐大典》从编纂到毁灭的600年间,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和千古之谜。《永乐大典》纂成后,被放置在南京文渊阁的东阁。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移都北京,挑选了一部分藏书带到新都,《永乐大典》在正统年间正式被放置在文楼中。永乐和万历年间,虽然都曾有人提议过刊刻,都因“工费浩繁”未能实现。在明朝皇帝中,明世宗(嘉靖皇帝)最喜爱《永乐大典》,平时在案头上常备几册大典以供随时翻阅。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宫中发生大火,三大殿都被烧毁。火势蔓延,很快便危及文楼中的大典。明世宗连夜下了三道金牌,令人把大典及时抢救出来。
为防止今后再遭受类似祸患,明世宗萌生了重录大典的想法,并同大臣徐阶反复商议此事。
中国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是哪代哪位皇帝下令编写的
中国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下令编写的。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至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文献大成》,即《永乐大典》。
扩展资料《永乐大典》编纂于永乐年间,先后由内阁首辅解缙和太子少师姚广孝主持修纂,历时五年(1403-1407年)编修完成,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它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有万书之书之称,为后世留下许多丰富的故事和难解之谜。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共1110卷),分装成11095册,全书约3亿7千万字。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据粗略统计,《永乐大典》采择和保存的古代典籍有
七.八千种之多,数量是前代《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书的
五.六倍,就是清代编纂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收书也不过3000多种。《永乐大典》就是这样的一个“宝船”,它曾经如此庞大和华丽,把中国14世纪以前的文化统统装入它的仓中。
道教在元朝经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元朝的统治者几乎烧毁了所有关于道教的书。到了明代,流传于世的道家经典不足宋元时候的三分之一。而《永乐大典》则最大限度的记载了明朝以前所有的道家经典。
可如今,人们只能通过露在水面上的一小段桅杆来猜测这艘沉没宝船的一切了。历史上的《永乐大典》带给人们太多的惊奇和赞叹,它的毁灭也带来了同样强烈的悲伤和遗憾,留给后世许多有待探寻的谜。当代许多人不知道《永乐大典》是一部什么书,还有许多对《永乐大典》耳熟能详的人恐怕一生也无缘见到《永乐大典》的原貌。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