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人质外交是指什么意思?都有哪些国家经常使用"人质外交"

人质外交是指什么意思?都有哪些国家经常使用"人质外交"

最佳回答2022-11-27

人质外交意思是皇帝、军阀将自己的子女、妻子等亲近家属送到国外,主要是敌对国家,在战略上形成外交妥协。人质外交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外交策略,起源于春秋时期。

人质外交是指什么意思

人质外交

人质外交一般多见于小国表示对大国的臣服,从此外交上处处受制于敌国。春秋初年,郑伯为周平王卿士,周平王欲委权于虢公,郑伯怨王,因此周郑交质,质子之事,大概由此发端。

以人换国,春秋为何那么流行质子政治?

为了约束各国之间背信弃义,撕毁盟约等行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乱纷争不断,动辄则会出现某国君主,为了实现自己争霸天下开疆拓土的野心,将与另一国约定的盟约撕毁后肆意发动战争等行为。

而质子其实就是人质的意思,将质子派往他国能够从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暴乱的发生。
一.质子政治的含义至子正子又叫做质子外交,其含义指的是君王把自己的子嗣等,与自己有亲近关系的人送到他国,(这里的他国主要指的是敌对的国家)当作人质。从而起到一种向对方表示妥协或者求和的意愿,与之形成一种极为特殊的外交关系,对于两国之间的敌对或争端能起到一定的牵制作用。这种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政策,是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外交策略之一。


二.质子政治流行的原因从历史角度来看,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比如秦始皇的父亲以及吴三桂儿子,都曾被当作质子送往他国。甚至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在其父返青之后被康熙皇帝处决。这种制度形成的原因,就是由于人与人之间互相不信任的大环境。

而质子外交又能对双方都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不仅可以带来军事上的安定,而且可以使两国以一种结盟的形态进行互换,有利于两国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动荡不堪,战乱时有发生,这种制度也是一种应运而生的制度。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当大一统的局面一旦出现这种制度就会消失,而当再次遇到王朝更迭或者天下大乱之时,如同“联姻”等类似于质子政治的手段或现象就会再次出现。

毕竟不论是和亲、联姻还是被当作质子送往他国,都需要背井离乡,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都有哪些国家经常使用"人质外交"

就简单的回答你吧 所谓人质外交起源于中国古代 但你应该问的是现代的人质外交国家 人质外交最明显的还要算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了 这段历史你可以查到 我就在此不多说了 曾经以色列为了换回一名军人,竟然用了几百名《具体数字不太清楚》巴勒斯坦人 这当时轰动全世界 伊朗等国也是 还有中东北非好些国家都是 至于中国周边 近几年老是出现渔民扣押事件 越南 日本 菲律宾 朝鲜俄罗斯 应有尽有 都与我国有这种瓜葛出现 虽说没有很明显的“外交” 不过以后的发展谁也说不准 所以人质外交在以后应该会牵扯更多的国家 我能提供给您的帮助也就这么多了 希望对你有用 如果有错误的地方 还请多多包涵 谢谢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人质制度,有关的背景、故事、各方面材料,急求,越多越好!

《说文解字》曰:“质,以物相赘。”又云:“赘,以物质钱,从敖贝。

”从许慎对字义的解释中可知,“质”最早指的是交换过程中物品的抵押行为,有时也泛指用作抵押的物品。这里的“质”指的是用来互相取信的人质。 古代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贵族的人。秦始皇的父亲,战国燕太子丹都曾经做过质子。

所谓质子制度,在上古时代是没有的。最早的人质出现于公元前720年的周郑交质,开创了人质外交的先例。春秋初年,郑伯为周平王卿士,周平王欲委权于虢公,郑伯怨王,因此周郑交质,质子之事,大概由此发端。

终春秋242年之间,交质事件只有六次,并且都在齐桓公、晋文公之后。所以马非百先生说:“盖在霸主盛世,王纲虽解,信义尤存,霸者以信义相号召,故不以威力胁人。” 到了风云四起、诸侯争霸的战国时代,“质子”事件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在《史记•六国年表》中经常可以看到“某太子质于某国”、“某国使太子为质”、“太子从某国归”等类似的字句。从这一时期频繁的“质子”事件大体可窥见当时的社会环境。 一般来讲,人质均为国君之子,故称为“质子”,而且以嫡子即所谓“世子”居多,因为他们是未来的国君,保值系数最高。

人质既然是一种外交手段,自然也是一种国际行为,但是以单质式为多,春秋时期交质式只有两例。《左传》评论此事说:“信不由衷,质无益也”。认为不守信义,人质有什么用呢?可见人质是在互不信任的情况下为了取信于对方而采取的最后一种外交手段。到了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斗争更为尖锐复杂,质子的性质也与春秋时代不同。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左传》叙述春秋历史,提到质子事件13例之多,成为事实着11例。而战国254年间,七大国之间交质则有24起,其频率为春秋的两倍,说明它在外交上的作用大增。
二.在这24起人质中,列国人质入秦着8起(春秋只有晋公子圉质秦一例),而秦出质于列国者七例,合计占总数大半。足见秦此时已成为国际矛盾的主要方面。


三.列国出质于秦,多为求和求援,在外交上处于守势。而秦之出质,完全为了达到“远交近攻”的战略目的,在外交上处于攻势。
四.人质身份虽与春秋无异,但已大大贬值,形同俘虏,很少受到应有礼遇。因此潜逃回国者(春秋仅公子圉一例),时有所闻,进一步恶化两国关系。

有事由于国内政权易手,质子身份骤降,“报空质”之国对之更为冷落。 战国时期的人质最有名的,除楚怀王(前328-前299)质秦致死外,要算秦公孙异人质赵,富商巨贾吕不韦认为这个“空质”“奇货可居”,设法将他弄回国,让他的儿子继位为秦始皇。秦始皇,名政。

他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划时代的人物。他的父亲异人是秦国的王孙,异人虽然生在帝王之家,但从小就被派往和秦国敌对的赵国,当了一名“质子”。而始皇帝赵政{嬴政,秦,嬴姓。

}就是在父亲做质子这段期间出生在赵国的,出生后在赵国过了9年孤独的生活。 比较著名的还有:前265年,赵受秦进攻,连失三城,攻势益猛。赵向齐求救,齐要求以长安君为质,才肯出兵。长安君是赵惠文后的少子,孝成王的弟弟。

孝成王新立,实权掌握在母后手里,她说什么也不肯将心爱的小儿子送出国当人质,扬言谁敢再提长安君为质的事,“老妇必唾其面”!这就引出了老臣左师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太后终于被情理说服了,将长安君送齐为质,齐兵乃出,赵危遂解。 其他质子事件: 秦: 秦国后期的几个君主,秦昭王,庄襄王,秦始皇等,都是质子出身(中间还有一个孝文王统治时间极短,可以忽略),他们的青少年时期是在六国度过的,受的教育不仅仅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所以,他们的视野比秦国本土长大的人要开阔些。

秦曾经派泾阳君到齐国为质子 秦昭襄王派赢子楚(秦昭王之子)到赵国为质子 公元前三二八年秦使公子华(一作公子桑)与张仪围攻魏的蒲阳(今山西隰县),攻取了,却请秦王归还给魏,又请秦王使公子爵作为“质子”送到魏国。 六国: 楚顷襄王的时候,白起攻楚,破了郢都,当时楚国是质子求和的,做人质的就是后来的楚考烈王熊完和春申君黄歇,当然那是他们还是公子。扣了十年之后直到长平之战前两年顷襄王死了,熊完才回国继位。 公元前三○三年,齐、韩、魏三国因“楚负其纵亲而合于秦”,联合出兵伐楚,楚因而使太子横入质于秦而请救,秦因而派客卿通率兵来救,三国因而退兵。

魏国在马陵之战失败后,皮氏:“(楚)乃倍秦而与魏、魏内太子于楚。” 《战国策·秦策五》;“楼啎约秦,魏,魏太子为质。” 韩曾有太子仓质于秦,公子虮虱等人质于楚。

秦昭襄王能在秦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留下自己不可磨灭的一笔,离不开他舅舅穰侯魏冉的扶助之功。穰侯:本名魏冉,亦作魏厓,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舅,宣太后异父同母的�。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什么要互换人质

除了联姻,春秋战国还有另外一种结盟方式,就是交换人质。简单来说就是两个国家或互求信任,或罢兵议和,或乞求援兵的一种交换公子的外交活动。

那么这样就有用吗?答案是否定的。《左传》中这样评价交换质子“信不由衷,质无益也”。如果两个国家不是真心想结盟,那么交换质子也是无济于事的。除此之外,还有这几个原因:第一,在外做人质的大多数都是地位不太高的公子,出了问题也不会影响到国内大局。

第二,通常情况下,在国内的公子为了少一个王位竞争者也不愿意质子回来,有危险也不愿意营救。第三,战国时期的大国已经不满足于称霸了,而是追求兼并领土,吞并国家,矛盾不可避免。所以说,交换质子很难达到理想的政治同盟关系。

秦国交换的质子最多,但每个国家它都揍过一遍,特别是赵国,嬴异人带着儿子在赵国生活的时期,也是秦赵关系最恶劣的时候,可想而知,异人父子在赵国没少吃苦。还好吕不韦认为异人“奇货可居”,将其送上秦国的太子之位,这才有了后来的秦始皇。

继续浏览:

上一篇:bking什么梗?bking是什么意思网络语言

下一篇:猛女落泪是什么意思?猛虎落泪什么意思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