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白鹿洞书院因什么而得名?白鹿洞的来历与故事

白鹿洞书院因什么而得名?白鹿洞的来历与故事

最佳回答2022-11-27

白鹿洞书院因位于庐山南海会寺下,原为唐代名贤李渤兄弟读书处。据说李渤养了一只白鹿,形影不离,人称白鹿先生。而这里地形又是四山回合,形状好像一个洞,所以把书院取名为“白鹿洞”而得名。白鹿洞书院坐落于江西九江庐山五老峰南约10公里处的后屏山南麓。西有左翼山,南有卓尔山,三山环台,一水(贯道溪)中流,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完备的书院,与岳麓、雎阳、石鼓并称“天下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因什么而得名

书院坐落在贯道溪旁,占地面积近3000亩,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有棂星门、伴池、礼圣门、礼圣殿、朱子祠、白鹿洞、御书阁等主要建筑。在礼圣殿的石墙上,嵌有石碑和孔子画像石刻。礼圣殿东侧的朱子祠是为纪念朱熹而建。朱子祠后有一石洞,内有一头石雕的白鹿。据《白鹿洞志》记载:“初,鹿洞有名无洞。嘉靖甲午(即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知府王溱乃辟讲修堂后山,为之筑台于上。知府何岩凿石鹿于洞中。”白鹿洞原是以山峰环合似洞而得名;现有的石洞和石鹿,则是明代嘉靖年间修凿的。

白鹿洞书院因什么而得名

在朱子祠前,与礼圣殿并列的是一座两层楼阁,即“御书阁”。它是清代康熙皇帝赐给书院匾额及古书后, 由南康知府周灿请建的。阁前有桂树两株,相传是朱熹手植;但也有人说是清代建造“御书阁”时种植的。这里古树浓荫,阳光穿过树隙在地面上洒下斑驳的小光圈,风吹树动,光影摇晃,有如微波荡漾的湖水,显得环境清幽,风景宜人。

白鹿洞书院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南海会寺下,原为唐代名贤李渤兄弟读书处。据说李渤养了一只白鹿,形影不离,人称白鹿先生。

五代南唐升元年间(937年~942年)曾在这里建立一所“庐山国学”。宋朝初年,将庐山国学加以扩充,改名为“白鹿洞书院”,学生多至百人,是宋代有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后由于战争而毁坏。南宋时大哲学家朱熹倡议重建,至明代时书院已经有学生500多人。现存的建筑基本上是晚清面貌的遗存。

进入书院有孔子殿、朱子祠(纪念朱熹)、御书阁等建筑。这里保留了宋以来名人题字碑刻二三百块。整个书院的建筑透出幽静典雅的风格。

白鹿洞的来历与故事

白鹿洞位于虎溪岩背后,山多崩岩隧谷。唐贞元中李渤与兄涉隐居读书于此,畜一白鹿,因名。

明万历年间开挖“棱层石室”时,在这里开出了一个“宛在洞”。建有大观楼,衔山亭及佛殿僧舍等。手机互动百科网白鹿洞白鹿洞位于虎溪岩背后,山多崩岩隧谷。唐贞元中李渤与兄涉隐居读书于此,畜一白鹿,因名。

明朝始建白鹿洞寺,清乾隆年间重修,增建三宝殿、朝天洞、六合洞等。明万历年间开挖“棱层石室”时,在这里开出了一个“宛在洞”。建有大观楼,衔山亭及佛殿僧舍等。

票价:30元地址: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白鹿镇类别:风景名胜所在地:九江(图)白鹿洞白鹿洞白鹿洞位于虎溪岩背后,山多崩岩隧谷。明朝始建白鹿洞寺,清乾隆年间重修,增建三宝殿、朝天洞、六合洞等。明万历年间开挖“棱层石室”时,在这里开出了一个“宛在洞”。

建有大观楼,衔山亭及佛殿僧舍等。基本简介(图)白鹿洞座落在江西省庐山五老峰南10多千米处,山峰至此汇成环状,别具一种格局。白鹿洞座落在江西省庐山五老峰南10多千米处,山峰至此汇成环状,别具一种格局。

白鹿洞是庐山世界文化景观重要组成部分,国家4A风景区,国家地质公园,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五老峰东南麓。距九江市区30公里。属古文化遗址。

白鹿洞初为唐代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隐居读书之处。渤养一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因此地四山环合,俯视似洞,由此得名。长庆间(821—824),渤任江洲刺史,在白鹿洞修建台榭,遍植花木,自此,白鹿洞名重一时,成为四乡文人往还之地。

南唐升元四年(940),南唐政权在渤隐居之处建立学馆,称“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是一所与金陵国子监相类似的高等学府。北宋初年,江州乡贤在白鹿洞办起了书院,“白鹿洞书院”之名由此而起,南宋淳熙六年(1179),朱熹任南康军,兴复白鹿洞书院,自任洞主,筹置学田,制订学规,收集图书,聚众讲学,使白鹿洞书院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以后800余年办学的楷模,元、明、清三代办学不断,直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为江西省高等林业学堂。白鹿洞书院现辖地三千亩,明、清建筑三十六幢,面积七千平方米,明、清碑刻157通,摩崖石刻60处。每年接待游人10万人次。

白鹿洞前原有一半月形小池,引自后山岩罅中的流泉,水清甘冽,人称“龙泉”,又名“琮琤泉”。龙泉池上有石室,供奉朱熹,借朱熹在江西庐山白鹿洞讲学的故事,取名“白鹿洞”。洞内泥塑白鹿一只,口向洞外。

每当春末夏初,空气湿度增大,水气上升,便有烟雾涌出,缕缕可见,故称“白鹿含烟”。文化资源(图)白鹿洞白鹿洞白鹿洞座落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小盆地里,因唐洛阳人李渤隐居读书养白鹿自娱而得名白鹿洞,门前有贯道溪终年潺潺不断。这里山林环合,草木秀润,温度适宜,风光绮丽,野趣天成,是旅游、消夏、休闲的极佳场所。

这里保存了庐山最为古老的原始森林和原生植被。有几百年以上的古松百余棵,千年古松十余棵,有柳衫、水杉、鹅掌秋、紫荆、丹桂、红枫、银杏、梅花、山茶、紫玉兰、广玉兰、方竹、铁树、红叶木等国家保护植物和奇花异草。还有獐麂、锦鸡、蟒蛇、画面鹊、果子狸以及蝶类、鸟类、蛇类等珍惜动物,这里的地质地貌也很有特色,保存有世界上最古老的丹霞地貌及瓷土、砚材、釉石及矿产资源,每年都吸引着大批来此进行科学考察和实习的大学师生及科学工作者。白鹿洞现存有历代碑刻157通,摩崖石刻57处。

其中朱熹亲题的“敕白鹿洞书院”“枕流”“钓台”保存完好。最早有确切纪年的摩崖石刻是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陈宓所题“流芳桥记”,最早的石构建筑是明代的棂星门,最大的单体木构建筑有礼圣殿,最具工艺性的木构建筑是清代的御书阁,最有代表性的文物是明代的石鹿,最有代表性的碑刻是明代的“游白鹿洞歌”。所有的碑刻都是国家级文物,同时书院还藏有清代的学生试卷和粉彩的白鹿古洞瓷盘。

白鹿洞收集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各界名人、社会贤达的题词,题诗及书画作品400余件,有各类藏书3000余册。整理出版系列丛书十余种,主要有《白鹿洞书院古志五种》、《白鹿洞书院碑刻、摩崖石刻选集》、《宋元明清理学研究索引》、《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传说》、《千年学府—白鹿洞书院》、并编辑出版《白鹿洞书院学报》十五期共100万字,出版《中国书院论坛》四辑共160余万字,组织召开各种学术研讨会二十余次。民间传说在一些民间传说中,“白鹿含烟”被叫做“白露含冤”。这一传说的内容是一个叫做苏勇的男子在上山采药时搭救了一只白鹿,此白鹿为了报答救命之恩化为白露姑娘到苏勇的草寮找他。

恰好遇上苏勇的母亲送药上山,误会白露姑娘是前来偷药的,姑娘遂含冤逃走。

四大书院之一的白鹿洞书院位于哪个省

江西省。白鹿洞书,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是世界文化景观,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被评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

后又与江西吉安的白鹭洲书院、江西铅山的鹅湖书院、江西南昌的豫章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新中国成立后,白鹿洞书院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各级政府先后拨巨款进行三次大的维修,再度兴盛。195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扩展资料:历史文化相传书院的创始人可以追溯到南唐的李渤。

李渤养有一只白鹿,终日相随,故人称白鹿先生。后来李渤就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旧地重游。于此修建亭台楼阁,疏引山泉,种植花木,成为一处游览胜地。

由于这里山峰回合,形如一洞,故取名为白鹿洞。宋朝书院讲学之风盛行。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因朱熹和学界名流陆九渊等曾在此讲学或辩论,这里成为理学传播的中心。

2000年开始,白鹿洞书院每年出版一本《中国书院论坛》,每年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

白鹿洞书院:源头活水,鹿洞书声

少时读书,老师常用“一寸光阴一寸金”来激励学生惜时如金。后探知出处,方知出自唐代诗人王白贞的《白鹿洞》。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由此,初识白鹿洞。 那年夏天,与友人从庐山下来,我提议要“顺路”去看看庐山脚下的白鹿洞书院。一来是缘于我对书院的特殊偏好,二来是白鹿洞书院素有“天下书院之首,海内书院第一”之美誉,着实吸引我“宁舍一顿饭”,也要去一趟白鹿洞书院。

从高速路下来,路标不明显,路况也一般。这样走了几百米远,车子一拐,眼前一亮,只见前方依山傍水顺势铺展开一片建筑,白鹿洞书院到了。 书院门脸不大,看起来素雅、质朴。

走进去方知规模不小,占地面积据说有130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起,由先贤书院、礼圣殿、白鹿洞书院、紫阳书院、延宾馆等五组建筑群落平行布局,既浑然一体,又各具特色。 漫步其中,你会为雄浑端庄的建筑和古人的构思精巧、做工精美而惊叹;你会为书院盛时竟有500之学子,煊赫一时,而今却鲜有游人光顾而惊讶;你更会为从唐代至今书院的历史钩沉而惊心动魄。

千百年来,御书阁前相传是朱熹手植丹桂,花开花谢如常。瓣瓣花香随风飘落,如同字字蝇头小楷,一笔一划地记下“陵谷经几迁,此地依然为砥柱”的句子。是啊,战火焚毁了土木建筑,岁月蛀蚀了纸墨记录,但思想却是一代代薪火相传、源远流长。

白鹿洞,追本溯源,后唐李渤在此隐居读书,有白鹿相伴,人称“白鹿先生”;“洞”指山谷间的一方坪地,因山峰环合似洞而得名。 至宋代,大儒朱熹在此为官,“观其四面山水,清邃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故竭力倡导,重建书院。亲任洞主,亲订洞规,亲身授课,答疑解惑。

又因请得象山书院陆九渊讲学,开书院“讲会”制度之先河,盛极一时,闻名天下。 时至今日,朱熹的“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的读书方法,仍旧耐用、好用;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影响着后世几百年,而我们今天呼吁教育改革的“素质教育”,要找得不正是这个方向吗?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沉重,游走其中,若联想到今天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带来的“高分低能”,心也沉重。还是轻松一些吧。

书院在朱子祠的东厢设有碑廊,引人入胜。碑廊至今仍保存着百余块古碑,其中最为珍贵的当数署名紫霞真人书的《游白鹿洞歌》碑刻,堪称镇洞之宝。 “何年白鹿洞,正傍五老峰。五老去天不盈尺,俯窥人世烟云重。

我欲览秀色,一一青芙蓉。举手石扇开半掩,绿髻玉女如相逢。风雷隐隐万壑泻,凭涯倚树闻清钟。

洞天之外百丈松,千株尽化为苍龙。驾苍龙,骑白鹿,泉堪饮,芝可服,何人肯入空山宿。空山空山即我屋,一卷黄庭石上读。

” 诗文华美大气,运笔龙飞凤舞,白鹿洞的幽美之境和作者的超脱之情跃然纸上,展示了高超的文学修养和深厚的书法功底。由此引出的一段神奇传说,竟让史学家和文学家难以考证出自何人之手。虽然也有学者推证是明代状元罗洪先,但终未定论。时至今日,《游白鹿洞歌》依然披着神秘的面纱,如同《蒙娜丽莎》之谜一样,留给后人更多的探索动力和遐想空间。

出棂星门,贯道溪一路欢歌,石板路曲径通幽。放眼远眺,泉石可人,烟霞友我,青山傍屋,绿树盈门。西北向不远,有一座掩映在绿荫丛中的石拱桥,这便是枕流桥了。

很难想象,这座小桥从前竟是进出书院的正道。看来,我们今天是走了“后门”啊。枕流桥,因桥下溪中一块刻着“枕流”二字的卧石而得名,因《庐山恋》在此拍摄的电影桥断而扬名。站在桥上,忆起那惟美的画面,电影中在桥上挥手的“张瑜”与坐在石上读书的“郭凯敏”的一次纯情邂逅。

来白鹿洞书院,就一定要来“枕流石”上坐坐。嬉戏的,模仿一下电影中的经典;深刻的,找寻一下先贤大儒当年在此“傍百年树,读万卷书”的感受,“枕流洗耳,漱石砺齿”的境界。下得桥来,水很清很浅很急,迈上“枕流石”却不消两三步。

盘膝端坐石上,眯起双眼,透过树影婆娑的点点阳光在水面上欢快地跳跃,溪流潺潺,雀鸟啾鸣,全身心不由自主地融入这山水之中,静静地进入“无妄”,到达“天人合一”。朱熹题礼圣殿的对联描述得真好,“鹿豕与游,物我相忘之地;峰泉交映,知仁独得之天。” 是啊,宦海沉浮,商场搏杀,随着股市、期货、物价涨跌起伏而七上八下的心,�。

白鹿洞书院典故

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涉在此隐居读书,渤养一头白鹿“自娱”,鹿通人性,跟随出人,人称“神鹿”。这里本没有洞,因地势低凹,俯视似洞,称之为“白鹿洞”。

南唐李氏朝廷,在此办“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与金陵秦淮河畔国子监齐名,学者争相往之。北宋初年,宋太宗重视书院教育,御赐《九经》等书于书院,因 有朝廷重视,地方官史予以重视,书院得以发展。南宋淳熙六年,理学宗师朱熹知南康军(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率百官造访书院,当时书院残垣断墙,杂草丛生。朱熹非常惋惜,责令官员,修复白鹿洞书院,并自任洞主,制定教规,延聘教师,招收生志,划拨田产,苦心经营。

当时著名的哲学家陆象山也来到白鹿洞书院讲过学。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规》影响后世几百年,其办学的模式为后世效仿,传至海外的日本、南韩及东南亚一带,白鹿洞书院誉享海外。元代末年,白鹿洞书院被毁于战火。

明代最早的一次维修为正统元年(1436年),以后还有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年间的维修。进入清代,白鹿洞书院仍有多次维修,办学不断。19世纪末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发生急剧的变化,出现了教育改革的热潮。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帝下令变法,改书院为学堂。白鹿洞书院于光绪二十九年停办,洞田归南康府(今星子县)中学堂管理。清末宣统二年,清廷废白鹿洞书院名称,改称江西省高等林业学堂。

书院于1903年停办。辛亥革命以后,书院遗址曾遭火灾,藏书大部分损失。民国七年(1918),康有为曾题写《白鹿洞书院》横额,书院也偶有修整,但终又日益颓坏。国民党军官训练团曾一度占用书院院舍。

抗战时期,又遭到日本侵略军的破坏,合抱大树毁坏甚多。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曾表示白鹿洞书院由当时设在南昌的中正大学接管,作为中正大学的永久校舍,但这个计划并未实现。新中国成立后,白鹿洞书院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各级政府先后拨巨款进行三次大的维修,再度兴盛。195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继续浏览:

上一篇:坝上草原自驾游攻略?坝上草原旅游攻略

下一篇:酥皮月饼的做法?酥皮月饼的做法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