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最小的光合自养生物是什么?地球上最小的光合自养生物是啥
地球上最小的光合自养生物是原绿球藻。藻体呈丝状聚生,多形成松散的球形或不规则绿色团块,直径1-30厘米,漂浮于水底。细胞中央有1个大液泡,载色体网状。细胞分裂时,细胞侧壁的中部生出1个环,此环向中央生长,将细胞隔为2个。分枝是从1 个细胞顶端的侧面发生,使分枝常常像二叉状。

形态特征
多年生沉水草本。藻体呈丝状聚生,多形成松散的球形或不规则绿色团块,直径1-30厘米,漂浮于水底,以基细胞固着于基质上。丝状体细长,长1-3厘米,具分叉,深绿色,纤细柔韧; 顶端分叉互生,基部分叉对生,基部又与主轴呈直角状,顶页部分枝与主轴呈锐角状。细胞长圆柱形,细胞壁厚,分为3 层,内层为纤维素,中层为果胶质,外层为种不溶性物质,或称为几丁质。细胞中央有1个大液泡,载色体网状,壁生, 含多数蛋白核,细胞多核。

主要价值
该种植物适合室内水体绿化,可以投放在小型玻璃容器中进行观赏。绿球藻是产于日本北海道地区阿寒湖的淡水藻类,它在完全没有人力介入的情况下,能够发育成外形浑圆、质感很强的球状体。这种奇特的习性使之身价倍增,因此, 在原产地,其销售成为旅游业的一项重要收入。每年10月,阿寒湖的当地土著都要举行“绿球藻祭”,以表示对它的崇敬之情。
地球上最小的光合自养生物
地球上最小的光合自养生物是“原绿球藻”。原绿球藻属于植物界、绿藻门、绿藻纲、绿球藻目,是目前人类已知的地球上体型最小的光合自养生物,是直径约为500到700纳米的单细胞生物。
原绿球藻有两个生态型,一个适应强光,一个适应弱光。强光型原绿球藻的基因组为1657990个碱基对,1716个基因,这是已知的产氧光合生物的最小基因组。弱光型原绿球藻的基因组更大,但二者的16S核糖体RNA相似度有97%,按照人类目前的细菌分类方法还算是同一个物种。 这种生物的起源非常古老,在21亿年前的地球原始海洋中,它们就和好伙伴蓝菌(Synechococcus)一起,为生物们提供了最初的氧气。随着季节的不同和光照的变化,它们为全球提供了总氧气数量的13%-48%,此外还提供了一半左右的海洋生物中碳的含量。它们主要的光合作用的器官来自于它们体内的叶绿素,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把光能、水和二氧化碳结合起来,生成了氧气和自身体内的营养物质。原绿球藻,总重超过两亿吨,不要小看这些小小的单细胞生物,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从这些小东西贡献的原始积累中分化诞生出来的。
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原绿球藻分化出了各种不同的类型,从适合海水的到适合淡水的,从适合强光的到适合弱光的。可以说真正做到了称霸七海,完成了路飞未尽的心愿。和它的好伙伴蓝菌不同,绿球藻相对来说不会分泌太多的毒素,所以可以用于食用和提炼营养物质。
原绿球藻中80%以上是水分,干燥后,蛋白质的含量约42%,碳水化合物约15%,粗脂肪约11%,并含有多种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营养丰富。古代中美洲的阿兹特克人就喜欢从湖中捞取绿球藻,制作一种绿色的饼干,他们把这种绿色的物质叫做石头的分泌物。现在原绿球藻在饲料生产,生物能源利用和食品工业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作为太空食品,绿球藻也有广阔的前景。原绿球藻还有净化水体的作用,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有重大的积极意义。所以,虽然原绿藻很小,但它也是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一员。我们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可以对它展开适当的综合利用。
地球上最小的光合自养生物是啥
地球上最小的光合自养生物是原绿球藻。光合自养生物,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利用叶绿素,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多年生沉水草本。藻体呈丝状聚生,多形成松散的球形或不规则绿色团块,直径1-30厘米,漂浮于水底,绿球藻喜无日光直射的明亮之处,其喜温暖,忌炎热,在20-28℃的温度范围内生长良好,越冬温度不宜低于4℃。 绿球藻脱离水族馆养殖后进入自然水域,可后生生长,适宜于水域生境条件后会繁殖增量,种群优势突出,严重者改变水域生态环境,干扰水域物种多样性。细菌会是地球上最后的生物吗?
科学家说未来地球的最后幸存者将是微生物。据英国媒体报道,科学家认为,地球上最后生存的生物将是生活在地下深处的微生物,因为随着太阳变得越来越热,越来越亮,只有细菌才能在这种极端条件下苟延残喘。
“进入这个转折点,大气层中有许多水分,而水蒸气是一种温室气体,将加剧温室效应,地球温度升至100摄氏度,甚至更高,”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的杰克·詹姆士说,“与此同时,随着氧气减少,将导致植物和大型动物迅速消失。”不久,一种被称作嗜极端菌的细菌将是地球上剩下的唯一生命形式。这种微生物现在就已在地球上存在,可以在恶劣环境下生存。“届时没有太多的氧气,因此它们需要在低氧或无氧环境下生存,而且高压、高盐,因为海水蒸发殆尽。”杰克·詹姆士说。不过随着生存条件更加恶化,这种细菌也终将灭绝,大约在28亿年左右,地球将没有任何生命。细菌(英文:germs;学名:bacteria)广义的细菌即为原核生物是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拟核区(nuclear region)(或拟核)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eubacteria)和古生菌(archaea)两大类群。
人们通常所说的即为狭义的细菌,狭义的细菌为原核微生物的一类,是一类形状细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人们通常所说的细菌为狭义的细菌,狭义的细菌为原核微生物的一类,是一类形状细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细菌的发现者是英国人罗伯特•虎克。
细菌是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属于细菌域。细菌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据估计,其总数约有5×10的三十次方个。细菌的个体非常小,目前已知最小的细菌只有0.2微米长,因此大多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它们。
细菌一般是单细胞,细胞结构简单,缺乏细胞核、细胞骨架以及膜状胞器,例如线粒体和叶绿体。基于这些特征,细菌属于原核生物(Prokaryota)。原核生物中还有另一类生物称做古细菌(Archaea),是科学家依据演化关系而另辟的类别。为了区别,本类生物也被称做真细菌(Eubacteria)。
细菌 - 分类除少数属古生菌外,多数的原核生物都是真细菌。可粗分为6种类型,即细菌(狭义)、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根据形状分为三类,即:球菌、杆菌和螺形菌(包括弧菌、螺菌、螺杆菌)。按细菌的生活方式来分类,分为两大类:自养菌和异养菌,其中异养菌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
按细菌对氧气的需求来分类,可分为需氧(完全需氧和微需氧)和厌氧(不完全厌氧、有氧耐受和完全厌氧)细菌。按细菌生存温度分类,可分为喜冷、常温和喜高温三类。细菌的发现者:荷兰商人安东·列文虎克。门产水菌门Aquificae热袍菌门Thermotogae热脱硫杆菌门Thermodesulfobacteria异常球菌-栖热菌门Deinococcus-Thermus产金菌门Chrysiogen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热微菌门Thermomicrobi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脱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es蓝藻门Cyanobacteria绿菌门Chlorobi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衣原体门Chlamydiae螺旋体门Spirochaetes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黄杆菌门Flavobacteria鞘脂杆菌门Sphingobacter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网团菌门Dictyoglomi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细菌 - 分布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和水中,或者与其他生物共生。
人体身上也带有相当多的细菌。据估计,人体内及表皮上的细菌细胞总数约是人体细胞总数的十倍。此外,也有部分种类分布在极端的环境中,例如温泉,甚至是放射性废弃物中,它们被归类为嗜极生物,其中最著名的种类之一是海栖热袍菌(Thermotogamaritima),科学家是在意大利的一座海底火山中发现这种细菌的。
然而,细菌的种类是如此之多,科学家研究过并命名的种类只占其中的小部份。细菌域下所有门中,只有约一半包含能在实验室培养的种类。细菌的营养方式有自营及异营,其中异营的腐生细菌是生态系中重要的分解者,使碳循环能顺利进行。
部分细菌会进行固氮作用,使氮元素得以转换为生物能利用的形式。细菌(Bacteria,单数型:Bacterium)是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属于细菌域。细菌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据估计,其总数约有 5×1030个。细菌的个体非常小,目前已知最小的细菌只有0.2微米长 ,因此大多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它们。
细菌一般是单细胞,细胞结构简单,缺乏细胞核、细胞骨架以及膜状胞器,例如粒线体和叶绿体。基于这些特征,细菌属于原核生物(Prokaryota)。原核生物中还有另一类生物称做古细菌(Archaea),是科学家依据演化关系而另辟的类别。
为了区别,本类生物也被称做真细菌(Eubacteria)。细菌的营养方式有自养及异养,其中异养的腐生细菌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分解者,使碳循环能顺利进行。部分细菌会进行固氮作用,使氮元素得以转换为生物能利用的形式。细菌也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
一方面,细菌是许多疾病的病原体,包括肺结核、淋病、炭疽病、梅毒、鼠疫、砂眼等疾病都是由细菌所引发。然而,人类也时常利用细菌,例如乳酪及酸奶和酒酿的制作、部分抗生素的制造、废水的处理等,都与细菌有关。在生物科技领域中,细菌有也著广泛的运用。
1 历史2 繁殖3 代谢4 运动5 形态6 分类学6.1 分类地位6.2 细菌分类7 用处和危害8 其他9 参考文献9.1 引用9.2 书籍10 参见历史细菌这个名词最初由德国科学家埃伦伯格在1828年提出,用来指代某种细菌。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βακτηριον,意为“小棍子”。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Ernst Haeckel,1834-1919)建议使用“原生生物”,包括所有单细胞生物(细菌、藻类、真菌和原生动物)。1878年,法国外科医生塞迪悦(Ch。
在漫长地质年代里光合自养的蓝细藻和绿色植物在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变中起了哪些作用
地球上最早的自养生物是蓝藻,这种或者这类生物在地球演化和生物进化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主要是地球的大气由还原态转为氧化态时所起的作用。蓝藻是光合自养的生物,可以进行绿色植物样的光合作用,不仅以其光合作用为绿色植物提供了物质基础(叶绿体的前身)和生存条件(氧气),而且在其进化过程中,分别与真菌、苔、藓、蕨、裸子直至被子植物的某些种属形成共生固氮体系,具有明显的固氮能力。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