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重阳节的来历和由来
重阳节的来历主要有三个不同的说法:一是来源于《易经》中九之阳数相重,二是来源于古代丰收祭天的活动,三是来源于古代的祭祀火星仪式。传说一:传说重阳节登高之俗是始于秦始皇命术士郑安期前往岭南寻找长生不老药,郑安期在白云山觅得九节菖蒲时,不幸坠崖,乘仙鹤飞升。

传说二:登高山带回雷电火种:古人认为山上云雾缭绕,为呼风雨唤雷电之神龙所居。而且,高山的雷电可以带来火种,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
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费长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磨破了无数双鞋,翻过了无数座山,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费长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这一天费长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他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几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恒景告别仙长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没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扩展资料重阳节习俗
一.赏菊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二.祭祖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尤其是在岭南一带,人们会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祭祀祖先,登高远望,作用是增强人们文化认同感,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
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少地方人重阳祭祖的观念正日渐淡薄。
重阳节的来历和由来
重阳节的来历和由来 重阳节的来历和由来,我国历史文化传承悠久,千百年下来我们有不少的特色节日,传统节日代表的是我们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因此我们不能忘记,下面分享重阳节的来历和由来。 重阳节的来历和由来1 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徭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的习俗有哪些?
一.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
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二.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
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三.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
四.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节的来历和由来2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易经》中来讲,重九是一“阳”登勤之日,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古人为了避免接触不正之气,登高以避邪气。
民间传说中的重阳节登高避邪一说,与梁朝吴均编写的《续齐谐记》一书有关。该书中记载了汝南桓景有关。 桓景四处寻师访道 ,在山上遇到一位神通广大的仙人。
随后,桓景拜人为师,废寝忘食的勤学苦练,学成了一身神通的本领。 有一天,师父告诉桓景:农历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的家中有灾祸 ,赶紧回去,让家人插上茱萸囊,系在手臂上,然后,与家人带着菊花酒到山峰中登高,到山上畅饮。 桓景按照这个人的说法去做了,傍晚时分,他们从山下回到家中发现,家里的牛羊狗等家畜全部暴毙身亡了。 桓景用所学的`武艺,用师父赐给他的茱萸叶、菊花酒和降妖剑术,成功将瘟魔刺死。
于是九月九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流传至今。 之所以民间传统文化中,将深秋中的九月九重阴节,又称为“踏秋”,是因为他与春季三月三的踏青有关。 《月令72候集解》一书中说:“九月节,露气寒冷 ,将凝结也。
” 重阳节恰逢金秋九月、天高气爽,遍地青黄交接,满园果木飘香,一番丰收在望的美好景象,正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最佳季节。 然而,一年四季中的秋天,北斗指西,五行为金,主肃杀之气,当秋风吹起,难免秋风落叶,一片萧条,让人产生相思、悲伤之情。
重阳节的传说和由来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
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习俗:1.登高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2.祭祖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这一天,广东人称“拜太公山”,所有家族成员都要回来“拜太公山”。
3.敬老重阳节,也是中国老人节,人们要表达对老人的孝敬,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有哪些
来历: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传说: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恒景四处访师寻道,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把瘟魔刺死剑下。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重阳节的来历简短 有哪些传说故事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第二种说法是先秦之前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际祭天帝、祭祖的活动,而当时也有了重阳节求寿的习俗。 第三种说法是起源于祭祀仪式,因为我国南方地区在重阳节仍然有重阳祭灶的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重阳节的起源来历是什么,有哪些风俗习惯?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九月九,这天既叫重九,又叫重阳。这一天有为父母祝福的意思,也在期盼重逢的意思,还有一些老人在这一天登高只为远在他方的游子送上祝福。
"由此可见,重阳节这天的习俗有登高,插茱萸。除此之外,不同地区还有不同的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吃重阳糕,赏菊。这些习俗的由来也都有着不同的说法,既有民间的故事传说,也有历史记载。重阳节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而它的由来,在历史的征程上,从未停歇过脚步。历史的长河里,有太多有关重阳的脚印,它深深的影印出我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这些历史记载里,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人的文明,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博大精深的文化吧。重阳节的历史文化从最早开始说,重阳节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曾出现过,那个时代的重阳节只存在于皇宫,普通百姓不会过这个节日。
之后到了汉代,有这样的传闻,当时的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被吕后谋害。而戚夫人身边的一位侍女贾氏被流放出宫,贾氏出宫后嫁与寻常百姓家。贾氏嫁人后,她告诉百姓,皇宫中每年的九月初九,都会插茱萸,饮菊花酒,以此来祈求长寿,因此重阳节就这样在民间传开了。
之后的各朝各代都有重阳节的记载,直至今日,在2012年12月28日的人大常委会上通过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表明,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年节。重阳节来源一个神话传说东汉时期,在汝河这个地方有一个瘟魔,每年九月初九他都会出现,只要他一出现,这一带的人就会被染瘟疫而死。青年男子恒景的父母也因此丧命,为了战败瘟魔,他四处打听到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人叫费长房,于是他立马上山拜师学艺。
只不过山太高,他不知磨坏了多少双鞋子,也不知走了多久的山路,不过,他终于凭借坚定的毅力找到了费长房。费长房十分欣赏恒景,于是收他为徒,还赠予他一把降妖除魔的宝剑。在九月初九的前一天,费长房就让恒景下山去对付瘟魔了,临走前,还送给他一包茱萸叶,几盅菊花酒,然后让仙鹤送他回去。恒景果然不负望,除掉了瘟魔。
从此九月初九登高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之后就有了重阳节的由来。重阳节来源于古代的祭祀大火仪式古代常有祭祀仪式,"大火"在古代是季节星宿的标志,在季秋九月时会隐退。因此需要在九月初九这一天,举行"大火"的祭祀仪式,就相当于送行的意思。希望来年火星再出现时,可以带来好运。
这种大火祭祀仪式其实一直延续到了现代,比如江南一代,现如今都会在九月九这一天祭火灶,这就是九月九习俗的延续。不过现在人们的科技发达,不需要通过火星来判断季节,但这种习俗还是得到了传承,成了如今为家人祈福的意愿。重阳节的延续,成了当下很多人登高祈福的节日。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