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东关桥建于什么时候?永春东关桥作文

东关桥建于什么时候?永春东关桥作文

最佳回答2022-11-26

东关桥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东关桥又称"通仙桥",飞架在永春县东关镇东美村的湖洋溪上。东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是闽南罕见的长廊屋盖梁式桥,全长85米,宽5米,共六墩五孔两台,桥基采用"睡木沉基",船形桥墩以上部分全为木材构造,技艺之精湛,构造之奇特实属罕见。

东关桥建于什么时候

走在永春东关桥的桥板上,脚下是凹凸斑驳的木板。透过一道道凹陷的木痕,是800年的悠悠岁月,为古桥涂抹上一层沧桑、一层神秘、一层深邃。踩在这古老的桥板上,空旷的回声,总是轻轻地唤起了人们的追忆。在桥屋里,列椅两旁,以憩行人;还有一佛龛,供奉观音,龛下有青石雕刻双狮戏球、荷莲花卉,雕工细腻。桥的入口处有一匾额,书“古通仙桥”。在桥下观看东关桥,可见其全貌。全桥用青岗岩石和特大木料构筑而成,有4个桥墩,5个桥孔。桥墩为船形,均用青岗岩石条齿牙交错,榫合叠压,逐层干砌而成。墩的两头,俱作尖形,以分水势。

东关桥建于什么时候

墩下以大松木作卧桩,古称“睡木沉基”,枯水时期,水清木现。整座桥梁就荷载在这个水下基础上。墩上用巨石叠设三层以承架大梁。每个桥孔有22根分上下两层辅设的特大杉木作梁,每根梁长16至18米,直径30至40厘米。除墩上更筑墙砌体外,梁上部分,如桥板、护栏、柱檩、雨篷、屋架、椽桷等,全是木结构。伫立桥首,可见桥屋项用地产黏土小青瓦铺面,青砖砌脊,飞檐重叠,如翼高翘。清王光华《通仙桥诗》:“桃谷寻源路不迷,垂虹人渡石林西。双鱼塔近残霞散,五岫台空落照低。置驿此间通上国,放舟何日到仙溪。会当立马金鳌上,大笔淋漓认旧题。”

东关桥的传说故事

东关桥传说故事如下:据说宋朝时候,有一泉州府官到永春桃溪巡游,当船到此,只见岸上风光旖旎,景色秀丽,可惜东西两边隔着湖洋溪,只靠一条渡船,极不方便。于是,他下令县官在1年里架设一座桥。

正好这一年遇上旱灾,田园颗粒无收,民工无心建桥。眼看期限已近,建桥毫无进展。这时,一位拄着方竹拐杖的老人出现了。老人巧布机关,使马用付出了大米5000担,银子1.5万两,从而及时建成此桥。

大桥建成后,老人踩着一朵白云从桥上通过,向泉州府飘去。人们传说这位老人是神仙,因此把这座桥叫做通仙桥。扩展资料东关桥是闽南一带罕见的长廊屋盖梁的,桥长85米,宽5米,木石混合结构,四个桥墩,五个桥孔。

桥墩是由大块的石头干砌而成,不用一丝一毫的钢筋水泥,桥墩下面还压着一层大松木,古称“睡木沉基”。整座桥梁的重量就压在水下松木上,松木历经千年不烂,墩上再用巨大的石头叠垒三层,用来架设大梁,每个桥孔用22根分上下两层辅设的特大杉木作梁。桥面上还盖有屋顶,就像装有顶棚的人行天桥一样,有桥屋26间,木架砖墙、青瓦屋顶。

永春东关桥作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永春东关桥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里山清水秀,名胜古迹众多,有东关桥、云龙桥、魁星岩等。我最喜欢的是东关桥。 据说,东关桥又称“通仙桥”,东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是闽南绝无仅有的长廊屋盖梁式桥,全长85米,宽5米。 东关历来是交通要冲,在泉永德公路通车之前,是永春、德化、大田通往泉州的必经之地。

古时,这里山路崎岖,骡马车辆不便驾驶,两岸居民来往,最早靠的是木板架起来的便桥,但是货物多的商人却不敢从这里经过。历代经过保护重修,东关桥在数百年间一直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东关桥廊桥两边有供人休息的长条木凳,许多人喜欢坐在上面聊天。

据载,南宋年间,这座桥是敞天桥,后来,为防止雨水侵蚀桥板及供行人歇脚,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当地人在桥上建造20间木屋,屋架、椽角和两篷,这些建筑都是木隼结构。现存东关桥为清光绪元年(1875年)复建,1929年进行过修建。虽然经过复建和修建,但桥依然较完整地保留着宋代桥梁的建筑特点。

夏天,阳光和煦的近午,走近隐藏于深山中的东关桥廊桥内,一阵清凉之气迎面而来。碧水朱桥横跨,东关桥很独特,说是廊桥,但非木拱,桥墩石筑如舟;说是普通桥,但桥身全为木头,有木廊、木檐、黑瓦。桥基采用“睡木沉基”,船形桥墩以上部分为木材构造,技艺之精湛,构造之奇生特实属罕见。

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居”,这是句怀念故乡的古诗词。著名作家余光中就是我们永春人,他的《乡愁》体现了他的爱乡之情。 永春东关桥作文2 我的家乡永春有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云龙桥、百丈岩、第一岩、魁星岩……而我最喜欢的是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长廊屋盖梁式的东关桥。

东关桥还有个美丽的传说呢。在宋朝,泉州有位官员乘船到永春游玩,这里风光秀丽,可惜两边隔着一条溪,只靠1条渡船很不方便。于是,他下令县官在1年内架1座桥。当年遇到旱灾,田里颗粒无收,人们没有心思建桥。

这时,一位老人拄着拐杖出现在天边,拿出500担大米和
1.�5万两银子,让人们按时完工。桥建好后,老人踩着云朵往泉州府飘去。人们把这位老爷爷称为神仙,所以这座桥称为通仙桥,因坐落在东关镇,又称为东关桥。

带着美丽的传说,让我们走进东关桥吧!走在凹凸斑驳的木板桥上,可以看到桥栏上用来加固的铁条,青瓦铺面的屋顶,木架砖墙。墙上都是红漆,有26个桥屋,桥屋的两旁有列椅,供游人休息。每间桥屋都有一幅画,这些画具有古色古香的美:有哪吒闹海,沉香救母,嫦娥奔月……画上的传说为古桥抹上一层神秘、一层深邃。

桥屋既可以让游人歇脚,又能增强桥梁的稳定性,阻止雨水渗入导致木梁腐烂,还能给山水之间增添无限画意。 站在桥屋上,俯身看桥,可清楚地看到4个桥墩,5个桥孔。桥墩为船形,用青岗岩石条逐层干砌而成。

墩下以大松木为卧桩,古称“睡木沉基”。在枯水时节,透过清清的溪水便可看到大松木。松木度过了几百年都不会腐烂,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我沉浸在美景中,这时桥下传来了“划船喽!”的吆喝。

我带着激动的心情上了船,船在桥下静静地缓缓地飘行。溪水轻轻地拍着小船,青山徐徐地从两边退去,仿佛置身在流动的画中。 在船上抬头看看东关桥,它像一颗璀璨明珠装点着永春,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

让我们一起保护珍贵的遗产,让它越久越有魅力。 永春东关桥作文3 星期六早上,我们一家人来到了位于东关镇的东关桥,终于能亲眼目睹了一回东关桥那独有的风采! 我们一路颠簸地来到东关桥,一下子就被那美丽的风景给吸引住了,完全顾不得乘车的疲惫和劳累。 来到东关桥时,好像进入了一个梦幻般的境界里,清新的空气洗净了人们的五脏六腑,让人的精神为之一振,就算那个人再累,只要他来到了东关桥,就一定会精神百倍的。 在游览时,妈妈对我们说:“这座就是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一一五四年)的东关桥,还有一个别名:通仙桥,全长约85米,宽约5米,历年都是交通要冲,为闽中、南往返的必经之地。

”听了妈妈的讲解后,我的心里不由得嘀咕着:东关桥有着这么悠久的历史了,为什么还会一直到现在也还没有垮呢?爸爸妈妈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们说:“因为这座桥的桥基采用的是‘睡木沉基’法,船形的.桥墩以上部分均为主要的木材构造,所以它才能经久不衰!”我听了之后,不禁啧啧称奇,没有想到一座小小的东关桥竟有如此精巧的构造,这凝聚了先人们的多少智慧和心血,它验证了我国古建筑的辉煌! 啊!家乡的东关桥,你虽然没有卢沟桥那样壮观,也没有长江大桥那样雄伟,但你那悠久的历史令人啧啧称奇;你那精巧的构造在福建首屈一指;你那经久不衰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 东关桥啊,如果我是一位歌曲家,我要用歌声来给你赞诵;如果我是一位画家,我会用画笔来将你勾画;如果我是一位作家,我要写出赞美你的篇章!家乡的东关桥,我为你感到了无比的,自豪! 永春东关桥作文4 星期六早上,我们一家人来到了位于东关镇的东关桥,终于能亲眼目睹了一回东关桥那独有的风采! 我们一路颠簸地来到东关桥,一下子就被那美丽的风景给吸引住了,完全顾不得乘车的疲惫和劳累。 来到东关桥时,好像进入了一个梦幻般的境界里,清新的空气洗净了人们的五脏六腑,让人的精神为之一振,就算那个人再累,只要他来到了东关桥,就一定会精神百倍的。 在游览时,爸爸妈妈对我们介绍说:“这座就是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一一五四年)的东关桥,还有一个别名:通仙桥,全长约85米,宽约5米,历年都是交通要冲,为闽中、南往返的必经之地。

永春的什么桥,泉州的什么桥,安海的什么桥?

永春 东关桥泉州 洛阳桥安海 安平桥 (又称五里桥)东关桥东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15年(公元1145年),位于距离永春县东关镇东美村的湖洋溪上。宋开宝以后,永春与泉州互通舟楫,东关桥成了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这里水上交通日见繁忙,官府文檄穿梭往来,民间商旅熙熙攘攘,溪中帆布木船阵阵,两岸纤夫号子不绝。

据说光是屠户就有18家。在泉永德公路通车之前,东关桥是当时大田、德化、永春通往泉州的交通要道。全桥用青岗岩石和特大木料构筑而成,有4个桥墩,5个桥孔。桥墩为船形,均用青岗岩石条齿牙交错,榫合叠压,逐层干砌而成。

墩的两头,俱作尖形,以分水势。墩下以大松木作卧桩,古称“睡木沉基”,枯水时期,水清木现。整座桥梁就荷载在这个水下基础上。

墩上用巨石叠设三层以承架大梁。每个桥孔有22根分上下两层辅设的特大杉木作梁,每根梁长16至18米,直径30至40厘米。除墩上更筑墙砌体外,梁上部分,如桥板、护栏、柱檩、雨篷、屋架、椽桷等,全是木结构。

洛阳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位于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

从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1400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据史料记载,初建时桥长360丈,宽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两旁。现桥长731.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645个扶栏、104只石狮、1座石亭、7座石塔。早在北宋,我们的先民就以惊人的毅力和无穷的智慧,创造了一种直到现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型基础。

所谓的筏型基础就是沿着桥梁中轴线的水下底部抛置大量的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埕作桥基,然后在上面建桥墩,这种建造方式对中国乃至世界造桥科学都是一个伟大的贡献。为了巩固桥基,在桥下养殖了大量的牡蛎,巧妙地利用牡额外壳附着力强,繁生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这是世界造桥史上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当时没有现代的起重设备,就采用“浮运架梁法”,利用海朝涨落的高低位置,架设桥面大石板,显示了我们先民建桥的非凡才智。船形桥墩也颇具特色,它有利于分水。

洛阳桥成功地建成了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称赞说:“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洛阳潮声”,历来是泉州的十景之一。游客伫立桥上,在松荫下看“潮来直涌千寻雪,日落斜横百丈虹”,另有一番情趣。解放后,洛阳桥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保护旧桥,60年代于旧桥西面又架了一座新桥,供机动车辆行驶以减少旧桥的压力。近年,政府又拨巨资重修洛阳桥,气派非凡。如今新旧桥并驾江上,连同新建的铁路桥,如三虹卧波,连峰齐美,十分壮观。

安平桥 (又称五里桥)又称东洋桥,俗称“东桥”,在晋江安海镇东、金墩村南的东洋港湾。在公路未开前,是安海至东石的必经之路。安平东桥与安平桥为姊妹桥,有诗曰:“安海城边水若蒙,一桥西跨一桥东。

”“海畔双桥碧草连,东西形胜锁长川。”两桥合为安海“双桥跨海”景观,是古安平八景之一。《清源旧志》载:“东洋桥,(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十一月,因安平桥成,父老复请于郡守赵令衿曰:‘镇东南隅,渡名东洋,其港深阔,愿复得桥。’赵公许之,乃由里人进士临漳尹椽史进督建。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三月,东洋桥建成。东洋桥形制如安平桥,为石墩石梁桥。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福建5·泉州府·晋江县》:“(安平桥)相近又有东洋桥,亦绍兴中建,酾水(桥墩)二百四十二道,长四百三十二丈(为安平桥的三分之二)。

”宽一丈二尺余。桥上造东西二亭。赵令衿写了《东桥碑记》赞颂东洋桥,并写下《咏东洋桥》诗:“为问安平道,驱车夜已分。人家无犬吠,门巷有炉熏。

月照新耕地,山收不断云。梅花迎我笑,为报小东君。”明·嘉清三十六年(1557年),为防倭寇侵扰,晋江县令卢仲佃在安海筑造石城,刚建到一半,倭寇悍然侵入烧掠而去。

后来,安海乡贤、安徽池州知府柯实卿继续筑造,拆东洋桥之石以作城基。东洋桥荒废匿迹150多年,逮至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才由安海人施。

作文美丽的东关桥400字

我的家乡是永春,它是山里的一个大县城。这里山清水秀,名胜古迹众多,有东关桥、云龙桥、魁星岩等。

据说,东关桥又称“通仙桥”,东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是闽南绝无仅有的长廊屋盖梁式桥,全长85米,宽5米。东关历来是交通要冲,在泉永德公路通车之前,是永春、德化、大田通往泉州的必经之地。古时,这里山路崎岖,骡马车辆不便驾驶,两岸居民来往,最早靠的是木板架起来的便桥,但是货物多的商人却不敢从这里经过。历代经过保护重修,东关桥在数百年间一直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

东关桥廊桥两边有供人休息的长条木凳,许多人喜欢坐在上面聊天。据载,南宋年间,这座桥是敞天桥,后来,为防止雨水侵蚀桥板及供行人歇脚,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当地人在桥上建造20间木屋,屋架、椽角和两篷,这些建筑都是木隼结构。现存东关桥为清光绪元年(1875年)复建,1929年进行过修建。

虽然经过复建和修建,但桥依然较完整地保留着宋代桥梁的建筑特点。夏天,阳光和煦的近午,走近隐藏于深山中的东关桥廊桥内,一阵清凉之气迎面而来。碧水朱桥横跨,东关桥很独特,说是廊桥,但非木拱,桥墩石筑如舟;说是普通桥,但桥身全为木头,有木廊、木檐、黑瓦。

桥基采用“睡木沉基”,船形桥墩以上部分为木材构造,技艺之精湛,构造之奇生特实属罕见。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居”,这是句怀念故乡的古诗词。

著名作家余光中就是我们永春人,他的《乡愁》体现了他的爱乡之情。

永春县的风景名胜

城区有宋代以来所建的“五星井”(金井、银井、五井、龙井、虎井)。西郊许港为宋代石鼓码头遗址。

美魁堂为1929年朱德率红四军进驻横口乡福鼎村时旧址。东关镇东关桥(通仙桥)是始建于宋代的长廊屋盖梁式桥。康山、九兜山、大宗山等有商周文化遗址,蓬山(五斑山)有普济寺,陈岩山有仙洞。名胜古迹还有桃溪惠明寺、百丈岩马氏庙、留安塔、文庙。

现又新开发呈祥东溪大峡谷,等一系列生态景区。 永春部分风景名胜一览框图片欣赏概况 牛姆林(福建话:gu bu na)又称姆林山,因“势若牛姆,孕崽怀宝”而得名。它位于永春县下洋镇境内。

1958年划为森林禁伐区,1984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规划建设生态旅游区,面积1000公顷。牛姆林是在闽南地区保留最完好、最具特色的原始森林群体,被誉为闽南的西双版纳。牛姆林是天然陈列馆:这里动植物种类繁多,已查明,区内有维管束植物135科760种。

仙洞山(福建话:sian tong)坐落在永春县蓬壶镇,是泉州道教名山福建省唯一的炎帝庙。山上覆盖着一片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掩映着一座古庙--炎帝庙,其建于五代南陈末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山顶无极殿是供奉神农氏的另一所在,居此可鸟瞰蓬壶胜境,南宋理学家朱熹游览后写下千浔瀑布如飞涟,一簇人烟似画图的绚丽诗句。

仙洞山石奇树秀,移步即景:来鹤台、仙人指、藤门、虎关、鸟道、蝠地洞天、神农洞府、静林听蝉等十八景。站于山脚远眺来鹤台,如老君诵经之态,与泉州清源山的老君岩相映成趣。 普济寺隐落于永春蓬壶镇五班山山腹之中,五班山即五峰一字排开由西南向东北伸延,形成一大弧形屏障。这里远离繁华古镇,独得一方幽静。

普济寺始建于五代(公元907年-960年间)。 百丈岩(福建话:be si)位于福建省永春县蓬壶镇境内的白鹳山脉南端。山峰称马德山,峰巅的寺庙俗称马氏、马寺。寺前有五彩巨石,酷似向天烛火,因而亦称百丈岩,素有“小泰山”之誉。

乌髻岩(福建话:oo ker giam)又名“灵应岩”,位于永春县城西北40公里的锦斗镇飞凤山。岩称“乌髻”,因岩石有乌石形似古代仕女美髻而得名。初建于唐开元年间,距今1300年,是泉南佛国独具特色的著名古刹,又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级对外开放宗教活动场所。 魁星岩(福建话:khue sing giam)风景,文曲星下凡,连中三次状元,皆因其貌极丑,接榜时吓昏皇后而落选,一怒之下,魁星踢掉书斗尔后投江。

人们敬慕其才,塑像为神,企求赐予人间以智慧和才华,塑像后有大小不一的魁字,及其壮观。全国供奉魁星的庙宇共有两处,其中一处就在永春石鼓镇。魁星岩寺始建隋开皇九年,修复一新,为重担悬山式仿古建筑,稳健大度,其实非凡。

内供奉如来,观音等佛像以及清水住市诅师神像,可谓集佛教\儒教于个岩。 大鹏岩,又名垂云寺,位于大坪村正中,建设于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50年),传说系大鹏神鸟栖息之所,故建大鹏岩,供奉释迦,该地形称为“云梯”,寺后有“犀牛望月”,“蜘蛛结网”为伴,寺内有奉宪示禁石刻二块,分为道光28年07月,12月所立,寺外有“涤尘”石刻,清同治七年十二月所立的修筑永春大鹏山龙脉原碑记的碑文,寺边有座清朝国师墓,该岩摩崖石刻被永春县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雪山(福建话:ser suann)岩始建于唐代启光年间(公元885年~888年),至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

雪山岩坐落于永春群山之宗——雪山上,因山顶凹一湖宽舒平坦,古火山口凹地四周有五个由火山集块堆积而凸起的山包,外形似五瓣莲花座而得名,为闽南地区最高、建筑最具特色的佛教寺庙。

继续浏览:

上一篇:营养减肥餐怎么做?营养减肥餐

下一篇:五指毛桃有什么功效?乡下野外的五指毛桃有什么作用和药效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