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的建造人是谁?卢沟桥的建造者是谁
卢沟桥的建造人是金世宗。卢沟桥是金世宗主张修建的。 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金世宗决定修建卢沟桥。不过当时尚未动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 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六月,卢沟桥始建。 金明昌三年三月十一日(1192年4月24日),卢沟桥建成。金章宗定名“广利”,因跨芦沟河(即永定河)...”卢沟桥桥面略呈弧形,两端较低,中间隆起,用天然花岗巨大条石铺设的。桥下河床铺设几米厚的鹅卵石和石英砂,整个桥体砌筑其上十分坚实稳固。

卢沟桥桥面略呈弧形,两端较低,中间隆起。桥墩、拱券以及望柱、栏板、抱鼓石、华表等都用天然石英砂岩及大理石砌筑,而桥面却是用天然花岗岩巨大条石铺设的。卢沟桥桥下河床铺设几米厚的鹅卵石和石英砂,整个桥体砌筑其上十分坚实稳固。桥墩平面呈平底船形,北为上游,是进水面,砌筑分水尖,状若船头,长4.5-5.2米,约占桥墩四分之一。在每个分水尖的前端,各装有一根三角铸铁,边宽26厘米,锐角向外,以减轻洪流和冰块冲击,保护分水尖的稳定。

在分水尖上面,又盖了六层分水石板,称风凰台,下两层挑出,以上各层逐次收进,高1.83米,既加固了分水尖的稳定性,对桥墩的承载压力也起到了平衡作用。卢沟桥桥墩南面顺水,砌作流线型,形似船尾,以分散水流,减轻洪流对券洞的压力。桥面的大理石护栏,是由281根望柱和279块栏板交替组成的。南侧望柱141根,栏板140块;北侧望柱140根,栏板1.39块。卢沟桥东端北侧立有乾隆御笔“卢沟晓月”碑,及碑亭。康熙皇帝重修卢沟桥碑立于碑亭之外。乾隆皇帝重修卢沟桥碑立于桥西端北侧。
卢沟桥是谁设计的 卢沟桥的设计者是谁
1.传说是由鲁班设计并建造的。但其始建于金,重建于明,显然不可能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鲁班建筑的。
2.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一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玄烨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卢沟桥是在金世宗统治的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决定修建的。不过当时尚未动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
3.卢沟桥始建于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完工。两侧石雕护栏各有140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据记载原有627个,现存501个。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
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因桥身跨越卢沟,人们都称它卢沟桥。早在战国时代,卢沟河渡口一带已是燕蓟的交通要道,兵必争之地。
1153年金朝定都燕京(今北京市宣武区西)之后,这座浮桥更成了南方各省进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门户。卢沟桥公元1444年重修。由于清康熙年间永定河洪水,桥受损严重,卢沟桥的狮子不能再用,大量古迹在洪水中销声匿迹。
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事。桥东头则立有乾隆题写的卢沟晓月碑。公元1908年,清光绪帝死后,葬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须通过卢沟桥。由于桥面窄,只得将桥边石栏拆除,添搭木桥。
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
卢沟桥的建造者是谁?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令人遗憾万分的是,不论是设计者,还是施工者都没有留下只名片语。金章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命建石桥,金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建成,敕命曰广利。卢沟桥是在金世宗统治的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决定修建的。不过尚未动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1189年六月,金章宗开始修建芦沟桥,三年后建成。
因桥身跨越芦沟,人们都称它芦沟桥。早在战国时代,芦沟河渡口一带已是燕蓟的交通要冲,兵家必争之地。原来只有浮桥相连接。
1153年金朝定都燕京(今北京市宣武区西)之后,这座浮桥更成了南方各省进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门户。车水马龙,行人相接,原有的浮桥显然已不能适应都城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交通上的需要。金世宗才诏命建桥。
卢沟桥始建于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完工。两侧石雕护栏各有140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据记载原有627个,现存501个。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金代第四任皇帝完颜亮于1153年将国都由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东南阿城市附近)迁至金中都,其动机之一,就是为了方便就近统治自1127年以来从宋朝掠得的淮河以北的中原疆土。由金中都南下中原,必取道良乡、涿州,从而进入西倚太行山东麓、纵贯华北平原的南北向大道。然而出得中都城,所遇第一条大河即是发源于山西省西北部、穿出太行山脉、流经今北京地区西南郊的永定河。永定河,古称“桑干河”,因流经黄土高原,水流含沙量之高仅次于黄河,故又称“浑河”、“小黄河”,因水势汹涌,经常改道,曾称“无定河”。
在金代称“卢沟河”。“卢”,有黑色之意,以河水浑浊色暗得名。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在整修了卢沟河的河道、河堤之后,改名为“永定河”,此名沿用至今。在卢沟桥建成之前,其地就是古渡口。
《大金国志》说,“离良乡三十里,过卢沟河,水极湍激。燕人每候水浅,置小桥以渡,岁以为常。近年都水监(相当水利局)辄于此河两岸造浮桥。
”现代的京广铁路、京石高速公路,也是由此处跨河南下。到了1189年,金国已在中都定都37年,国势达到全盛时期,与中原的政治、军事、经济联系愈加密切,卢沟河上原有的摆渡、浮桥、季节性木桥等渡河方式已不能满足交通需要。在这一年,金代第六任皇帝金章宗下令,在卢沟河上建一座大石桥。
石桥于1192年建成,金章宗命名为“广利桥”。但人们以卢沟河之故,一直称此桥为“卢沟桥”。
我国的卢沟桥是谁设计并建造的
设计者没有确凿说法,刘伯温是传说中比较合适的人选,但与史料记载时间不符李春也不对,李春是设计赵州桥的,和卢沟桥无关。卢沟桥是在金世宗统治的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决定修建的。
卢沟桥始建于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完工。两侧石雕护栏各有140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据记载原有627个,现存501个。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因桥身跨越卢沟,人们都称它卢沟桥。早在战国时代,卢沟河渡口一带已是燕蓟的交通要道,兵必争之地。1153年金朝定都燕京(今北京市宣武区西)之后,这座浮桥更成了南方各省进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门户。
卢沟桥公元1444年重修。由于清康熙年间永定河洪水,桥受损严重, 卢沟桥的狮子不能再用,大量古迹在洪水中销声匿迹。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事。
桥东头则立有乾隆题写的"卢沟晓月"碑。公元1908年,清光绪帝死后,葬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须通过卢沟桥。由于桥面窄,只得将桥边石栏拆除,添搭木桥。
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明代自永乐十年(1412年)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共修桥6次。6次均无大工程。清代自康熙元年(1662年)至光绪年间,共修桥7次,其中5次工程不大,只有两次工程稍大一些。
公元1908年,清光绪帝死后,殡葬于河北省易县西陵,须通过此桥。由于桥面窄,只好将桥两旁石栏临时拆除,在两侧添搭木桥,以便顺利通过棺椁。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历史上有两个卢沟桥最初的建于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到清朝康熙年间毁于洪水。
康熙三十七年重建(1698),这才有了卢沟桥。
卢沟桥是谁建设的
卢沟桥跨越(或者跨在)卢沟桥水面上,在今明昌年(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初:开始)才开始修建,在正统九年(1444,时为英宗)修复,桥长200米(古代的尺的长度和现在的不一样,现在是一米三尺,古代的一尺一般是0.23米),在石栏上有柱头,师母乳顾抱负赘(说明了雕刻的技术高超,即有吃奶的有抱着玩耍的,有回头看的),这些石像神态和颜色都很(?),(狮子)很多数不尽,俗话说::(这是)鲁国公输班(即鲁班,姓公输)神妙的雕刻啊,桥北面是个村子,有几百家(人口),巳年(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元朝的兵马焚烧、抢夺几乎光了。村头上的碉堡工事,沿着河蜿蜒不绝,望去就像城墙上的矮墙(也叫女墙)。
卢沟桥最初的建造者是谁?
卢沟桥最初的建造者是谁?已经没有记载了卢沟桥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因横跨于卢沟河上而得名(永定河的名称是清代改的)。桥长212.2米,加上两端的引桥总长266.5米,宽7.5米。
桥墩的迎水面(即上游方向)作成尖形,另一面为方形,在迎水面石墩的尖端是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的铸铁柱(称为“斩凌剑”,也有称“斩龙剑”的),用于防止初春时顺流而下的冰凌的撞击而损坏石质桥敦。由此可以想象,当年北京地区一定是雨量充沛,永定河也一定是波涛汹涌、水流湍急的。今天的永定河已经没有多少水,河谷也几乎成了沙石场、练车场,但桥墩的铸铁柱依然完好无损,历经八百余年风蚀浪浸、河沙冲击仍巍然屹立,足见当年冶金技术水平之高。 为什么会在这个地方修建一座石桥?这是与北京城的起源有直接关系的。从地理学角度看,这里是南北交通的枢纽。三千多年前,当北京城的原始聚落开始发展时,华北平原和内蒙高原及东北平原之间的文化交往就已存在,三个区域的交流的交汇点正好是北京地区。从华北地区北上首先要沿太行山东麓的山前台地向北,因为平原地带多河、湖、沼泽,对于古人来说这是很大的障碍,而太行山东麓相对说来河流较少。
到了北京小平原后,道路开始分岔。西北方向从南口进入山区,越过八达岭,经由山间盆地达到内蒙高原。东北方向由古北口经过一片丘陵山地,进入东北平原。
还有一条后期形成的通往东北平原的道路,即沿着燕山山脉的南麓向东到达海边,然后辗转去东北平原。但无论怎样走,都要汇聚到北京小平原,而且必须渡过今天的永定河,而最方便的渡口便是卢沟桥一带。因此这里最初只是一个渡口。
随着南北交往的频繁和经济的繁荣,这里就逐渐繁华了。然而由于永定河水量很不稳定且常泛滥,所以先民便选择了距卢沟渡口不太远而且安全的地方,营建了最早的聚居地,这就是北京城的发源地----蓟城。 这里最早是渡口,后改成浮桥。但由于卢沟河在洪水季节容易泛滥成灾,因而严重影响了这条交通要道。
当时就有这样的记载:“卢沟河亦谓黑水河,河色最浊,其急如箭。”“卢沟河水极湍激,每候水浅,置小桥以渡,岁以为常。”可见这里的通行能力受洪水影响很大。金代的北京是国都,是北京从一个北方军事重镇向全国政治中心过度的开始,因此发达便利的交通就成为必须。
于是1189年开始修建了这座在洪水季节也能畅通的石质卢沟桥。北京的需要诞生了卢沟桥,卢沟桥促进了北京城市的发展。
赵州桥、卢沟桥,修建的年代分别是?设计者分别是谁?
赵州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洨河上。建于隋代(公元581-618年)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
不过尚未动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1189年六月,金章宗开始修建芦沟桥,三年后建成。明正统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1697年时毁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至于卢沟桥是谁设计的,有人说是刘伯温,有说是李春,目前没有明确的记载。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