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是谁?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群

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是谁?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群

最佳回答2022-11-25

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是晋祠。晋祠现存有三百年以上的建筑98座、塑像110尊、碑刻300块、铸造艺术品37尊,是集庄严壮观与清雅秀丽,宗祠祭祀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典范。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周柏被誉为“晋祠三绝”。晋祠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是世界王氏、张氏发祥地。

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是谁

晋祠有明确的纪念意义、浓厚的审美价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即便是一个单体建筑,也有着自己的序列。柱廊的排列,斗拱的组合,瓦垄的明暗相间,空间的穿插、色调的配置,都安置得合理妥贴,又符合审美习惯。而正是由于它的序列特征和人们流动式的观赏进程,又使得其空间艺术向时间艺术转化。 圣母殿前廊柱雕木质盘龙8条,倒映水中,随波浮动。殿内无柱,殿身当心间装板门,两梢间安直棂窗。四周柱子皆微向内倾形成“侧角”,角柱增高造成“生起”。

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是谁

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与献殿之间,方池之上架十字形桥,在池中立石柱34根,柱头普柏枋相联,上置大斗,斗上施十字相交之拱,承托梁枋。东西宽广,南北下斜如翼,与圣母殿上翘的翼角遥相呼应,显示了殿翅欲飞之势。圣母殿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献殿前的金人台上,四隅各立一尊宋代铁铸武士。而与之遥遥相望的圣母殿中侍女群像,各有各的特殊形象,身体的丰满与俊俏,脸形的清秀与圆润,各呈现出极不相同的思想感情。她们的阴柔之美与宋铸铁人的阳刚之气,也形成了鲜明对比。

晋祠简介50字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周柏被誉为“晋祠三绝”。

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是世界王氏、张氏发祥地。文物价值: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群,现存有三百年以上的建筑98座、塑像110尊、碑刻300块、铸造艺术品37尊,是集庄严壮观与清雅秀丽,宗祠祭祀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典范。晋祠现存最早的主体建筑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殿四周围廊,为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最早实例,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研究中国宋代建筑和建筑发展史有着重要意义。宋代建筑鱼沼飞梁,造型奇特,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木结构十字型桥梁建筑,在世界古代桥梁建筑史上也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研究价值;金代建筑献殿,结构稳固,梁架轻巧,既为大殿,又巧似凉亭。

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被国家文化部鉴定为国宝建筑。

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群,这些建筑群与什么特点?

山西的“晋祠”不仅历史悠久,建筑群与其它建筑也格外不同,造型独特、风景如画,无论是壁画还是碑刻都展现出古代们将艺术与建筑相结合的独特传统文化特色。
一.晋祠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游玩晋祠的时候,从进入大门的那一刻开始人们无不为里面的建筑惊叹不已,无论是鱼沼飞梁的造型别具一格,尤其是十字形建筑结构是现存所有古代桥梁中仅有的造型,还是奉圣寺的古朴典雅、又或者是水母楼和圣母殿的大气宏伟。


二.晋祠的高阁亭楼十分精致,颇具江南风格晋祠当中的白鹤亭、吕祖阁、三清祠、真趣亭、难老泉等崇楼高阁错综排列与地势相融合,尤其是楼台与楼台之间泉水潺潺,鸟语花香让人心旷神怡,给人一种进入江南园林的感受。尤其是圣禅寺是唐朝将军尉迟恭所居住的地方,在宋代和清代重新修建,可以登高望远晋祠美景尽收眼底。
三.晋祠的选址十分讲究,以山水构成古建筑独有特色古人对于建筑的选址和环境非常的在意,因为自然与人类是息息相关的,甚至可以成为人类的精神的象征,古人有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可见自然与人类的文化内涵和道德息息相关。晋祠就完美的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相融合的特性,晋祠背靠悬山,前面是汾水,依靠山势的起伏构建了壮观的景象,又利用泉水来烘托其意境和效果,让人心神所往。

总结晋祠的景美不胜收,将大自然与建筑相结合,建造了了一幅幅美丽的风景,将严肃的宗祠变得灵动有生命力。古人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天有着崇拜的心理,而晋祠依地型巧设楼阁,展现出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审美。

太原晋祠介绍一下

      晋祠,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其文化遗产价值独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为晋国宗祠。

晋祠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1961年3月公布晋祠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公布为第一批国家AAAA级别旅游景区。历史文化       晋祠创建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

      1500年前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晋祠已有相当规模。后经北齐、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国诸时期,历经2000多年的擘划营造和修葺扩充,遂成当今规模。其中于公元7世纪至12世纪间最为兴盛,是中国唐、宋古建园林、雕刻艺术之典范。

保存至今的有盛唐时期碑刻,宋、元、明、清不同时期的古代建筑100余座,特别是主体建筑圣母殿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唯一具有典型性的北宋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实例。保存在圣母殿内的宋塑群像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而成为当时社会上真实人物的写照,开创了雕塑艺术写实作品的先河,它不仅是中国雕塑史上唯一反映宫廷人物的造像,也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罕见精品。       晋祠创建年代久远,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幽美。

晋祠以大量的古建筑、雕塑、碑刻、壁画、古树名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建筑、园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晋祠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古代宗祠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且跨越的历史最长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实例,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最珍贵的遗产。建设沿革晋祠正门的匾额● 南北朝——隋朝南北朝天保年间(550年-559年),文宣帝高洋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读书台、望川亭、流杯亭、涌雪亭、仁智轩、均福堂、难老泉亭、善利泉亭等都始建于这个时期。

自高洋以下皆续有修缮。隋开皇六年(581年-586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引晋水灌溉稻田,周回41里。● 唐朝——金朝(唐、宋是晋祠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983年),宋太宗赵光义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

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宋仁宗赵祯于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宋哲宗元祐、绍圣年间(1086年-1098年),铸造铁人、筑莲花台以壮威仪。元祐二年(1087年),太原府社头吕吉等人献圣母殿檐柱木雕盘龙六条和圣母座物。四年(1089年),铸金人台东南隅铁人一尊,现存铁人系民国15年(1926)补铸。

绍圣四年(1097年),铸金人台西南隅铁人一尊。五年(1098年),铸金人台西北隅铁人一尊。东北隅铁人早毁,于民国2年(1913年)补铸。宋徽宗崇宁中(1102年——1106年),重修圣母殿,赐号“慈庙”。

政和元年(1111),重修苗裔堂。八年(1118),铸鱼沼飞梁铁狮子一对。金大定八年(1168年),更在飞梁大东,增建献殿,专为圣母子贡献祭品。

面宽3间,深2间。● 元朝——清朝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唐叔虞祠内建筑,勘定晋祠四周地界。弋殷撰《重修汾东王庙记》。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僧洪治禅师重修奉圣寺。元泰定帝致和元年(1328年),重修苗裔堂。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年),王思诚任河东山西道(宣慰司),整修晋祠。次年,太原地震,波及晋祠,乃重修圣母殿。

三年(1343年),石刻《孔子步趋图》,置于清华堂。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修雨花寺,正殿三间,左右配殿各三间。二年(1369年),加封圣母为“广惠显灵昭济圣母”。

三年(1370年),创建仙翁阁,又称红阁。明永乐十年(1412年),僧圆觉禅师来奉圣寺,增建观音堂,铸圣母殿左钟。十四年(1416年),建上生寺,正殿三楹,东西配殿各三阁。二十一年(1423),补铸莲花台西北隅铁人头。

明天顺元年(1457年),圣母殿右侧铸造大钟一口。五年(1461年),山西巡抚茂彪修葺晋祠,刻《重修晋祠碑记》。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圣母殿立《御制祭文》碑。

明正德六年(1511年),重修苗裔堂。八年(1513年)补铸西北隅铁人胫部�。

继续浏览:

上一篇:澧水船夫号子是哪里的民歌?音乐常识的总结

下一篇:经验是积累出来的句子有哪些?积累经验的名言名句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