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宋之苏武的是?被誉为“宋代苏武”的范成大
被称为宋之苏武的是洪皓。洪皓,字光弼,宋饶州乐平(今江西省乐平市)人,南宋著名的爱国重臣。任礼部尚书时,出使金国,被扣留在荒漠十五年,坚贞不屈,艰苦备尝,全节而归,被誉为第二个苏武,归赠太师魏国公,谥号忠宣。

相关事件
洪皓的一生,是在宋朝统治的艰难时期度过的。他出生于元祐三年,父亲彦先是个位仅通直郎的六品官员相当于(副厅级),政治上并无有力的奥援,依靠自己的努力,在政和五年,即二十七岁时,考中了进士。由于他“少有奇节,慷慨有经略四方”之志,在新科进士中颇负盛名,不少达官贵人都欲争致门下。徽宗亲信“六贼”中的王黼和朱勔更是想把女儿嫁给他。

史书记载
洪皓,字光弼,番易人。少有奇节,慷慨有经略四方志。登政和五年进士第。王黼、朱勔皆欲婚之,力辞。宣和中,为秀州司录。大水,民多失业,皓白郡守以拯荒自任,发廪损直以粜。民坌集,皓恐其纷竞,乃别以青白帜,涅其手以识之,令严而惠遍。浙东纲米过城下,皓白守邀留之,守不可,皓曰:“愿以一身易十万人命。”人感之切骨,号“洪佛子”。其后秀军叛,纵掠郡民,无一得脱,惟过皓门曰:“此洪佛子家也。”不敢犯。
南宋的“苏武”,你知道是谁吗?
南宋的“苏武”,你知道是谁吗?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疾风知劲草,国乱显贤臣。
苏武就这样一个令敬佩的人。苏武牧羊的小故事,广为流传几千年,而长久不衰,也是需要大家自学的。苏武是代郡郡守,苏建的儿子,早些年随爸爸在朝做官,那时候中原地域的汉代和西北少数名族,关联时有时无,因此汉武帝为了更好地表明友善,外派四五代理商一百余人,出使匈奴但正逢这时匈奴内部结构产生动乱。苏武一行人受到牵连,被没收出来,匈奴内部结构规定苏武叛变汉代顺从单于。单于派人向苏武劝谏并承诺给功名利禄,可是被苏武严词拒绝了,匈奴见如此劝导没动便用严刑,在严冬腊月之时,天空下起鹅毛雪,放逐于峡谷,只让他一个人在哪儿。断决食粮食作物和水的供货,期待那样更改苏武的信仰。可是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苏武在地窑里饱受了摧残,渴了就吃一把雪,肚子饿了就将自身的羊皮袄吞掉一块,冷了就躲在角落供暖,过去了几日单于见他没有屈服的意思,只能把他放出来,单于知道无论硬软都没法劝导他撤兵,由心的钦佩他,狠不下心损害他,因此将他速放逐至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使他去牧羊,临走前单于觐见苏说,即然你没撤兵,那么我让你来放牧,何时这种羊生下小羊羔,我就会让你返回中原去。
苏武发觉单于给的都是公羊压根不太可能生下小羊羔。可是苏武心中有强有力的潜意识,想着着终有一天还能返回自身的国家,因此年复一年的等候,苏武的发丝和胡子都越来越已白。苏武牧羊19年以后,当时在贝加尔湖监禁他的参加早已过世,汉武帝也去世了汉武帝的孩子汉昭帝继位以后,公元85年,匈奴又发觉战内战,因为单于没有能量再跟汉代战斗,只能求合汉昭帝派出使者接回来苏武。
当时跟苏武一块出使的一百多人仅有他自己和几个人回家,苏武出使时刚40岁,如今早已近60岁了,返回长安以后老百姓都外出迎来他,夸赞他是一个有骨气的男子汉大丈夫。因为上官父子俩接到方宏阳的控诉,并且苏武和上官亲子关系非常好。因此苏武被牵涉在其中。
以致于被罢黜。昭帝去世后,苏武由于参加了立汉宣帝,被赐爵关内侯。
被誉为“宋代苏武”的范成大,在金国王宫是如何怼金主的?
他在接待的会同馆中,在正事办完后,掏出已经写好的书信,是关于修改国书的礼仪,呈给当时的皇帝金世宗。当时可是违规之举,很多大臣都气急败坏去责骂他,而当时的皇帝也气得咬牙切齿。
范成大抵达了当时的都城大兴府,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在等待接见的会同馆中,他事先地写好了一封书信,这封书信是关于修改国书的礼仪。然后他将书信藏于自己的身上。第二天,在大殿中办完正事之后,他就掏出书信交给皇帝金世宗。在当时的风俗习惯里面是不允许这么做的,这个是严重的违规之举,当时的大臣中很多人都想把他扣押下来。并且对他进行责骂,皇帝当时也是气急败坏,责令他拜完就立马走人。而当时范成大却淡定自若,保持递交书信的姿势,并且大声说道:“此奏得达,当下殿百拜!”范成大这个举动惊动了金国的上上下下,而负责他安保工作的小官儿也十分敬佩他的举动。
在私下里提醒他要小心谨慎。虽然经过到最后没有接受范成大的提议,但是范成大保全了自己的生命,全身而归。金世宗和金国的大臣也非常敬佩他的所作所为,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敢于出头,敢于说话。
范大成当时还提笔写下了使金七十二绝句,此时可谓是壮烈的宣言,气势气冲云霄,表达了自己有以身殉国的牺牲精神,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为代价。
中国历史上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人有谁?
1.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儿子。孤竹君生前立三儿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去世后,叔齐出走,欲让位给兄长伯夷。伯夷也不愿作国君而逃避。后来二人在路上相遇,闻昕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善养老幼,深得人民拥戴而入周投靠。
文王仙逝,周武王继位而拥兵伐纣,他们认为诸侯伐君以为不仁,极力劝谏。武王不听,决意灭商。伯夷、叔齐对周武王的行为嗤之以鼻,誓死不作周的臣民,也不吃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采野果为生。
2.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郡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
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
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3.苏武:贝加尔湖牧羊十九载在中国有一个流传广泛的故事,就是苏武牧羊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苏武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不畏强权,仍然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苏武是公元前一世纪中国汉朝人。
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朝皇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单于发现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但又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也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
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达十九年之久。十几年来,当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世了,就是在苏武的国家,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儿子继任皇位。
这时候,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朝皇帝立即派使臣把苏武接回自己的国家。苏武在汉朝京城受到热烈欢迎,从政府官员到平民百姓,都向这位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表达敬意。两千多年过去了,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要素。
4.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国家民族危亡紧急时刻,文天祥无时无刻不把国家民族利益看作最高的利益,对投降派和奸佞之徒从不留情。1259年,元军渡江围鄂州,皇帝宠幸的内侍董宋臣怂勇宋帝迁都,文天祥勇敢地上疏,乞斩董宋臣。1275年,朝廷追封投降元军大将吕文德为和义郡王,又提拔他的侄子吕师孟为后部尚书,投降气氛一时弥漫京城,文天祥又上书乞斩吕师孟,以稳军心。文天祥被俘后,留梦炎一班降贼都曾硬着头皮来劝降,文一律唾骂之,就连先已投敌的宋恭帝前来劝降时,也被置之不理。
文天祥明确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他并不对帝王愚忠,而只无条件地忠于国家和民族。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义。
他死后留下了大量诗文,其中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以及死后从其衣带中发现的“衣带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都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5.阮籍:傲然独得,任性不羁阮籍的父亲阮瑀曾任曹魏丞相,为“建安七子”之一。阮籍本人以潇洒和不拘礼节而出名。
太尉蒋济听说阮籍“俊而淑悦,为志高”,准备证辟阮籍做自己的椽属。阮籍听到消息,就写了一封《奏记》,亲自送到洛阳城外的都亭,请吏卒转呈蒋济。《奏记》中说自己才疏学浅,出生卑微,难堪重任,婉言表示谢绝。
后勉强就任,但是不久即告病辞归。曹爽召他为参军,但他报病不出�。
海南洪氏迁琼始祖
迁琼始祖洪道,字文襄,号肃斋,南宋宋宁宗丙戌科进士,翰林院兵部侍郎从三品,升授江西提督从一 品。长子洪仁元字天一,号和甫。
次子迁琼二世祖洪仁亨字天三,号介甫。宋理宗壬辰科进士,任监察御史、云南安顺知府正四品,迁琼三世祖洪满旺元贡生字乾刚,号鼎铭。担任元朝桂林府通判从五品,迁琼四世祖洪万邦武庠出身字德及,号协和。担任元朝中万户镇抚使从五品、百户,据《正德琼台志》卷第18记载:元代海南文昌设一翼千户所、八百户所,万邦公元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受职百户。为文昌八姓百户之一。正值岛内大规模黎族起义州府多为黎贼所陷,贼劫掠民众,民多死难。万邦公奉命征黎,公奋勇杀贼每战毕为先锋以功授中万户镇抚使。
后卒于军中,谥正肃,武略将军。迁琼五世祖洪真懋字仲昭,号勉齐。
万邦公第五子,居锦山镇南埠,年少袭父职为百户侯。明朝官副千户从五品、百户开“善书堂”道公定辈分。自此以来文官武职绵绵不绝五传至真懋公犹能克绍前徽。
仁亨公配琼州府帅君曾有昌马氏之女诰封恭人。曾有昌字仁伯生于南宋1201年卒于元朝1294年.洪满旺元至大三年公元1311年受职,洪万邦元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受职。可以得出道公与仁亨公渡琼时间为宋度宗及宋恭宗间。洪家元、明两朝一直都是锦山镇的驻军将领,所以洪氏祖庙供奉的“婆祖(祖先的夫人)成为锦山的三大土地婆之一,每到婆期类似(海南公期)镇上周围的人都前去祭拜。
二十六世孙洪世贤尊谱而书。尊祖敬宗迎面朝南,左昭右穆代代相承.虽时变迁不忘祖德,重聚光辉在振家秀。重修谱序,司马迁曰:“谱乃家之史,史乃国之谱也。谱不立,则昭穆混,渊源慒。
人不知祖,何异禽兽”。家之有谱,国之有史则鉴前朝之治乱与衰而损益其纪纲夫一朝之事迹与图物类外国之贡献共同以资。御览家谱则上考列祖之渊源下辟后裔之统绪旁连兄弟之脉络所以固本根而荣枝叶与国史大同小异。古人有言三世不修谱非孝子孝孙。
唐代洪氏就已经成为三十六个显族之一。23世祖洪孝昌洪皓先祖于唐开元七年进士第,官至聚贤殿学士,谥号文成。为我洪家第一位进士。
至29世祖洪古雅官至唐大司农因辟黄巢乱迁入江西。30世祖古雅公次子洪玉以曾孙师畅贵(33世)三世皆官上柱国,追封鄱阳开国新安郡公迁入江西乐平。至37世祖先公洪士良赠太师,士良公师承吴景鸾技艺精湛,得吉地葬鄱阳。
士良公曰:“葬我必于滃港仓下,子孙当青紫不绝”。士良公时洪家已退出士大夫阶层,士良公“志操不群”兼营商业以运销粮食为主,家境大富。望子孙读书业儒。以光复家门。
子洪炳官至中大夫但早逝赠太子太保、右仆射。遂寄望于两孙彦升、彦暹。长孙彦升登宋元丰八年进士官至太中大夫赠少师、光禄大夫。
次孙彦暹,字子深,官至右通直郎赠太师、秦国公。至皓公遂重为显贵任礼部尚书出使金国,被扣荒漠十五年坚贞不屈、艰苦备尝、全节而归。被誉为“宋之苏武”归赠太师、魏国公,死谥“忠宣”。宋高宗曰:“卿忠贯日月,志不忘君,虽苏武不能过”。
生八子皆为青紫,犹以洪适、洪遵、洪迈闻名天下,有“鄱阳三洪”之称。皆为宰相公侯。世传“一门三丞相四学士”之美誉,说的就是皓公父子。
士良公种德重义、先富而重教、此德报也。毛泽东——祖宗都不敬,谈何爱国。。
江西历史名人余廉在哪个朝代
江西历史名人没有叫余廉的。
1.自唐至清,江西考中进士1.05万人,占全国10.67%,其中状元48人。
明代有“朝士半江西”的说法,从解缙、胡广、杨士奇到费宏、夏言、赵汝愚、严嵩,出任宰辅者达18人。
2.陶渊明开创田园诗派;黄庭坚创立江西诗派;杨万里创造诚斋诗体;王安石创半山体;“元诗四大家”,江西虞集、范梈、揭傒斯占其三。《全宋词》收入江西词家174人,占全书作者12%;“宋词四大开祖”,晏殊、晏几道父子居其二,晏殊更有“北宋倚声家初祖”之誉;姜夔创立格律词派,或称骚雅词派,与辛弃疾豪放派齐名。
辛弃疾南渡,客居上饶二十余载,80%的词创作于此。以文而言,唐宋八大家江西有三家,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刘攽、刘恕协助司马光撰修《资治通鉴》,任副主编;魏禧为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
3.南宋洪皓出使金国,被拘十五年,不忘故土,被称“宋之苏武”。
宋末元初,江万里全家投“止水”拒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以身殉国;谢枋得一门忠烈,毁家纾难,谥号“文节”。明清之际,八大山人朱耷、易堂九子、髻山七隐、程山七子等隐居避世。
4.明代汤显祖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
清代蒋士铨称乾隆间第一曲家。传说居住在南昌近郊洪崖丹井的黄帝音乐大臣伶伦是音乐创始人,唐代永新县有大唐歌妃许合子。姜夔、周德清、燕公楠、朱权、魏良辅等的音乐理论被音乐界视为“圣典”。江永所著《古韵标准》定古韵为十三部。
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中国国音之鼻祖”。南唐董源、巨然首创宗画派。宋代扬无咎墨梅在绘画史上影响深远。明末清初朱耷为绘画大师。
书法以黄庭坚为最,与苏轼、蔡襄、米芾并称“宋四家” 。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