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倚声家之祖是谁?晏同叔去五代未远
北宋倚声家之祖是晏殊。晏殊,字同叔,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晏殊自幼聪慧,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被任命为秘书正字。天禧二年被选为升王府僚,后迁太子舍人。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因为人慎密而受到宋真宗赏识。

政治
宋仁宗刚刚即位时,由其嫡母章献明肃太后权掌国事,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都想单独见太后奏事,一时相持不下,晏殊挺身而出,建言太后垂帘听政,丁、曹二人皆不得见。这一建议,对稳定当时的政局起了重要作用。宋夏战争爆发后,晏殊时以同平章事兼枢密使,建议仁宗罢去监军,不以阵图授诸将,使诸将对敌时能随机应变;他还建议整顿财赋制度。这些建议均被仁宗采纳。

文学成就
晏殊自少好学,能诗善词,晚年仍孜孜学习,不知疲倦,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而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晏殊的词作,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冯煦《蒿庵论词》称之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与欧阳修共“开江西一派”。 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认为,晏殊在词史中地位主要是承先启后,以名公巨卿的身份和大量的优秀词作带动了词坛的繁荣,即“临川(晏殊)珠玉继阳春,更拓词中意境新”。
北宋倚声家之初祖具体是什么意思
“倚声”即“填词”。词调声律均有定规。
晏殊与欧阳修上承唐五代余绪,下启一代词风,拉开了宋词发展的序幕。因此后人称他为“北宋倚声家初祖”冯煦《六十一家词选》。晏同叔去五代未远,馨烈所扇,得之最先。故左宫右徵,和婉而明丽,为北宋倚声家初祖。
这句话是冯熙说的。晏同叔指晏殊。
为北宋倚声家初祖: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 唐宋之词,系配合新兴乐曲而唱的歌词,可说是前代乐府民歌的变种。作词一般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曲调的名称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叫做“词调”或“词牌”,按照词调作词称为“倚声”或“填词”。按照词调作词的名家称为“倚声家”。 所以,“为北宋倚声家初祖”说明在唐宋词发展史上,晏殊是将词从晚唐五代过渡到北宋的领袖人物。
“晏同叔去五代未远”、“得之最先”,他得五代词的真传,起了承先启后的关键作用。 故左宫右徵,和婉而明丽:宫和徵为五声调式,指音乐。形容晏殊的词琅琅上口,富有节奏韵律,文字温婉柔和,风流蕴籍,却又不失清健风骨。
冯熙又说:“独文忠与元献学之既至,为之亦勤,翔双鹄于交衢,驭二龙于天路。且文忠家庐陵而元献家临川,词家遂有西江一派。”这说明晏殊既是北宋初祖,又是北宋江西词派的领袖。
北宋初有依声家初祖和富贵词人之称的作家是谁
是晏殊。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大中祥符元年(1008)任光禄寺丞,晏殊父亲去世,回到临川(今江西抚州)服丧,服丧期未了就被召回任职,跟从皇上到太清官祭祀。皇上令他编修宝训,做了同判太常礼院。不久,母亲去世,晏殊请求等服期结束后再任职。皇上没有允许。又被调任为太常寺丞,被提升为左正言、直史馆,做了升王府记室参军,掌书写笺。年中时,迁升为户部员外郎,做了太子舍人,不久又做了知制诰、判集贤院。
过了很长时间,做了翰林学士,迁升为左庶子。皇上每次向晏殊询问事情,都是用方寸小字把所问的内容写在小纸片上给晏殊。晏殊把自己的建议写好后,连同那个小纸片都装在一起呈给皇上,皇上对他的谨慎严密很欣赏。
乾兴元年(1022),年仅12岁的仁宗继位,刘太后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想独揽大权,朝中众官议论纷纷,束手无策。晏殊提出“垂帘听政”的建议,得到大臣们的支持。
为此,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后任礼部侍郎知审官院、郊礼仪仗使、迁枢密副使。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
北宋宰相晏殊,抛去诗词不说,他对北宋的政治贡献高吗?
晏殊在多数人眼中一直是个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许多人在学生时代都逃不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天涯地角有时尽,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是才子,但他也是政客,并且不是什么无名小卒,而是一位有作为的宰相。
晏殊也许唐宋八大家里你都没看到晏殊的影子,但不代表他就要被世人低估。口空无凭,现在讲究的是事实论据,那晏殊到底对北宋有什么贡献呢?北宋教育哪家强?当然是晏殊最强1.为古代“高考”所做的贡献每个人在学生时代除了害怕班级后门站着的班主任以外,就是被各种人夸张称为“人生的分叉路”—高考。你以为不管经过多久你都永远会记住你高考时的场景,但其实现在仔细回想,已经没什么印象。但学生时代听到高考确实是如临大敌,曾为那两天的考试奋斗的无数个日日夜夜令人难以忘怀,偶尔想问一句:这么讨厌的东西是谁发明的?高考当时还叫“科举制度”,这时候还不能怪晏殊,这么“讨厌”的东西是隋炀帝干的。
隋炀帝只不过听到“”这个词,各位耳熟吗?但凡是大型考试,考生的所有信息都会被密封条遮住,这就是晏殊为如今高考做的大贡献了。
2.考生的“春天”—晏殊学生时代常常觉得高考是噩梦,古人也一样,科举制度既是平民唯一改变自己阶级的方法也是考生的噩梦,但晏殊来了,他带走考生的噩梦,带来了科举制的春天,以一己之力促进、推动北宋的教育。“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意思是三十岁的时候考中明经觉得老了,但五十岁考中进士却算是年轻。你想想当代多数人不出意外都是十八九岁的时候参加高考,是不是一下就觉得很人性化?宋朝科举晏殊是个脑子很会转弯的人,你就想这么考试,宋人平均寿命才四十九,那最好的结果就是五十岁考中然后就下葬了。晏殊心想:这不行,这还没考试,有才的人也全让活活熬死了。
于是就开始了他的改革之路。先要讲一个重要概念“策论”,这三次改革的核心精神就是要“重策论”。策论简单解释就是命题作文,给考试范围然后考生自由发挥。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侧重考生思想的考题就注定了每个人会出现不同的看法,长久来看会影响到北宋社会的价值取向。比如欧阳修、梅尧臣等有志之士便因这种制度而脱颖而出。欧阳修北宋时期的科举制度具体经历了三次改革,晏殊在这三次改革中身影始终都活跃在第一线。晏殊改了些什么?针对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和要求都进行了改变,简单理解就是调节考试难易度和灵活程度。
就像你给三四岁的孩子做高考题明显是在为难人,五十岁才能考中进士,相当于为了考试搭进去半辈子。于是在仁宗天圣年间时的第一次改革内容是“兼以策、论升降取士标准”,原本是必须一字不差的背诵所学的东西,现在不要求你死记硬背了,要结合自身的观点来议论。晏殊这次改革中剔除了科举从隋朝便存在的弊端,只会背书的孩子现在需要灵活一点,以义理代替记诵,重议论先于声律。晏殊北宋后期时才人辈出离不开晏殊这次教育的改革。
如果还像从前一样的制度,那情况可能真的会变成考完试就要给自己准备墓地了。如今流行什么?技术性人才,这种人才不要求你全能,但要求你专精。晏殊也考虑到了这样的情况,古时候的考生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样样都要精通才能一路杀进“决赛”去拼个状元。现代要求你背诗,古时候可是要写诗的。
所以在这种“什么都得精通的”情况下,考试当然是难上加难、强人所难。于是在仁宗庆历年间进行了第二次科举改革:“进士重策论,诸科重大义。”考进士时要侧重策论而其他科则是侧重大义。
科举如果北宋就出现了广告,那么每逢科举考试前,绝对会大肆宣扬:你是否还在为考试科目太多而发愁?是否还在书桌前苦恼?好消息!科举改革啦!“进士科罢诗赋、帖经、墨义,专考策论和大义”!放下手里的诗赋、帖经!只要你口齿伶俐,了解时政就来考试吧!这便是晏殊参与的第三次改革,他深知纸上谈兵到头来都是空谈,只有注重策论和大义,才能判断考生是否有自己的政治思想和主见。这时已是神宗熙宁四年。经历了两位君王后,科举制迎来了春天。
这三次改革晏殊在其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他将从前刻板教条的科举制变得开放而灵活。宋神宗
3.“最严的监考官”晏殊考试中你最痛恨的就是作弊的小伙伴,考完一看排名他从倒数变正数。考试中你最庆幸的就是自己作弊成功,沾沾自喜这次考完回家不会被骂了。作弊在北宋后期的科举考试中基本都被杜绝了,因为北宋有史上“最严的监考官”晏殊。
晏殊在《看验进状举人文卷事奏》中进言道“窃闻差中使勾书吏写进举人文卷施行。其中小辈素无士行,递相鼓扇浇求复考。欲望令中书只差官取进状人卷子看验,特与戒励。
”这就是找皇上告状去了,科举考试中总有些人传纸条还巴结考官想蒙混过关的人,更过分的还有想贿赂考官看考卷的人。宋朝学子科举考试中的作弊方式花样百出:托关系不考试直接通过的、和考官攀交情的、考生之间传纸条的、拿钱贿赂考试官想请求考官帮忙改卷子。晏殊一一准备了对策,首先罢免公荐。原来有人推荐你就可以通过了,现在不行了,找关系的太多了,推荐来的全是草包,自己努力考吧。
其次,“动之以情”这套不流行了,你和谁关系好也必须先通过科举考。最后是那些传纸条打小抄和考完还想偷卷子的同学,晏殊的办法把他们推向绝路,考生信息全部遮挡,考完后会有专门的人来抄录每份卷子。在字迹相同还看不到考生信息的情况下,当然没办法改卷子了。
古代科举作弊神器“罢公荐、停公卷, 断用情之路、弥封、录”这些制度的确立,保证了科举制度的公正,考生在同一起跑线公平竞争。试想一下,考试内容灵活多变,考试公平公正杜绝徇私舞弊,北宋将迎来多少人才?上天送给北宋的礼物——大艺术家晏殊
1.北宋倚�。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