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岭南历史文化第一人是谁?盛唐时期的“岭南第一人”张九龄

岭南历史文化第一人是谁?盛唐时期的“岭南第一人”张九龄

最佳回答2022-11-25

岭南历史文化第一人是赵佗。赵佗,即南越武王,恒山郡真定县人,秦朝南海龙川令,南越国创建者。南越国建立伊始,赵佗实施“和辑百越”政策,引入中原农耕技术与先进文化,同时又将异域文化和海洋文化引进岭南,使岭南地区从落后的刀耕火种进入农耕文明时代。

岭南历史文化第一人是谁

平定岭南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着手平定岭南地区的百越之地。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五十万大军平定岭南,“一军塞镡城之岭(今越城岭一带),一军守九疑之塞(今九嶷山一带),一军处番禺之都(今广州),一军守南野之界(今江西南部),一军结馀干之水(今江西余干县一带)。”五十万秦军分五路,平均一路十万,其中“一军结馀干之水”与岭南地区无涉,可见用于岭南越地的秦军只有四十万。

岭南历史文化第一人是谁

文化

赵佗在开发边疆、传播文明方面,是引导岭南百越部落从原始社会迅速走向文明时代的文化先驱和伟大政治家。南越国建立伊始,赵佗实施“和辑百越”政策,引入中原农耕技术与先进文化,使岭南地区从落后的刀耕火种进入农耕文明时代,同时又将异域文化和海洋文化、航海技术等带进岭南,开启了岭南文明。在文化上,首先是中原汉文字的使用,《粤记》说:“广东之文始尉佗”,出土文物发现不少汉字。

唐朝诗人张九龄凭什么会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是非常的浓厚长久的,而在这漫长的历史文化中,也有着无数的名人事迹,值得后人一一去品味,从中发现先人的伟大之处。那么说起先人,不得不想起盛唐了,当时的繁盛令无数人惊叹。

那么他作为名相同时作为诗人,为什么会被誉为岭南第一人呢?第一,幼年的张九龄被誉为神童。在张九龄小的时候,由于自己的家世比较好,再加上自身又比较聪明敏捷,所以他在家庭的培养之下,在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吟诗作对了,向外界展示出不一般的才华,成为了当地有名的神童。而且在他13岁的时候,他的家人通过一系列的努力,使他写的文章送到了广州刺史王方庆的面前,而他的文章也得到了刺史的夸赞,这位刺史更是说“此子必能致远”。第二,自打出生他就拥有了一条康庄大道。

除了过人的头脑以及自身在智力上的出色,他更让人羡慕的是他的出身,因为在他一出生的时候,他就拥有了一条常人所不能拥有的康庄大道。在那时候,他的曾祖父已经开始在广东任职,经过很多年在各方面都打理了不错的关系。这为他后来步入仕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任宰相期间,他零差评。俗话说得好,清官难做,可是作为从小就养尊处优的张九龄而言,他有着非常正确的三观,在作为宰相的期间他的政绩非常突出,而且任职期间克忠职守,秉公办理,直言敢谏,而且能够选贤任能,是一个零差评的宰相。毫不夸张的说,开元盛世之治可以说是有他一半的功劳,因为作为诗人他诗风清淡,一扫当时的绮靡之风,而且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作为一个谏官,他也敢于说那些皇帝并不喜欢听的话。

盛唐时期的“岭南第一人”张九龄,应该怎样评价?

一人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已经实属不易,但是生活于盛唐时期的张九龄,既是“开元盛世”的缔造者之一,同时也是盛唐时期的一位著名大诗人。在他的一生中不仅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而又重要的贡献。

张九玲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位名相,不仅深受时人所敬仰,同时也受到了唐玄宗的高度赞誉。在其死后不仅唐朝政坛损失了一位贤相,唐朝诗坛也陨落了一颗璀璨明星。公元740年张九龄因病去世,唐玄宗顿感失去了左膀右臂。当有人向他推荐宰相人选时,他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

这不仅体现出了一代帝王对张九龄的尊敬,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彰显出了,张九龄在开元盛世之时的突出贡献。张九龄在历史上所做出的贡献,可以用包罗万象来形容。他不仅是盛唐时期的一位大政治家,同时还是颇有名望的文学家、诗人。

尤其是他在五言古诗上的成就,更为后世之人所称道。他的五言古诗不仅具有清新淡雅的风格,在语言锤炼上所以质朴,平和以及通俗易懂为特色。在他的诗歌中不仅体现了深远的人生慨望,同时也寄托了他对国家、百姓的真挚情感。

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爱国爱民的政治诗人。张九龄的诗歌风格具有一定变革性与创新性,他的诗歌以及文学作品,一扫唐初所推崇以及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不仅让诗歌以及文学创作,回到了质朴、平和以及叙事的正轨上来,同时还让诗歌的思想以及表现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提升。开元名相张九龄的“情诗”1.名相张九龄的政治人生,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张九龄在我国古代封建史上的政治地位,以及在唐朝诗坛上的重要影响,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被誉为是继陈子昂之后,开启盛唐诗歌文化大们第一人。《旧唐书》称“九龄文学政事,咸有所称,一时之选也”。相比较于唐朝时期的其他诗人来说,张九龄不仅实现了个人的政治理想,同时在唐诗创作方面,也做出了开天辟地的贡献。这与其生于官宦世家,以及少有才名都有很大关系。

显赫的家世以及个人的才华,铸就了张九龄辉煌而又灿烂的一生。据历史记载张九龄是西汉留侯张良之后,“七岁知属文”十三岁即可写出一手好文章。在他少年之时还曾给广州刺史王方庆写过一封书信。王方庆见过其书信之后,赞曰“此子必能致远”。

这对张九龄来说不仅是一种鼓励,同时也为他立下远大志向起到了积极作用。时年不足三十岁的张九龄,在武则天长安二年张九龄登进士第。由于张九龄的文才出众,所以受到了考功郎沈佺期的赏识,当年便被授予校书郎官一职。这其实也为张九龄的政治人生,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当时的文人领袖宰相张说,被流放之时看到了张九龄的文章。他盛赞张九龄的文章“有如轻缣素练”,并认为张九龄是当世的不二人才可“济时适用”。这对于刚步入政坛的张九龄来说,不仅是一种鼓舞同时也是一种鞭策。

唐开元年间张九龄终于登上政治巅峰,被唐玄宗任命为尚书丞相。虽然张九龄的政治之路,也曾经出现过一些波折,但从整体上来说他作为一代开元名相,不仅深受唐玄宗李隆基的重视,同时也为唐朝出现盛世之景,做出了无人可比的重大贡献。2. 张九龄与开元盛世的关系张九龄任职大唐宰相期间,不仅尽职尽力而且还忠于职守。

他在任期间一直都遵守秉公执法的原则,尤其是在对国家大事上还敢于直谏,虽然有的时候会让唐玄宗感到反感,但九龄的这种做法还是受到了皇帝的赞赏。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有一半功劳都应该归功于张九龄。但是作为一个敢于直谏的宰相,终究抵不过皇权的威严,即使他再有功绩也无济于事。虽然很多人都认为,“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古代岭南文化名人有哪些?

岭南文化气息浓郁,历史悠久,诞生了很多的文化名人,比如梁启超,陈白沙等等,举例如下:
一.关于岭南文化名人简介:岭南文化固然是岭南全体民众共同创造的,而在人文学科、文学艺术领域中的表表者,则是岭南文化桂冠中最璀璨的明珠。岭南文化的光华,是从一系列的杰出名字中放射而出的。

正是他们,成就了岭南文化的地域特色,又体现了岭南的文化特有的兼容气派和世界意义。从张九龄到康有为、梁启超,再到陈垣、陈寅恪、容庚、欧阳山、马师曾、王起、陈残云、秦牧,等等,前贤往矣,声华长存。
二.举例详解如下:
1. 陈白沙 (1428—1500)原名陈献章。字公甫,别号石斋,广东江门白沙乡人。

陈白沙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被称为“一代大儒”、“岭南一人”。他受到推荐,被朝廷封授翰林院检讨而返乡,设馆教学,培养人才。他在宋明理学史上是一个承先启后、转变风气的重要人物。

他主张“自然为宗,忘己为大,无欲为主”,并以“心即理也”的观点,弘扬自己的理学学说,因而创立了哲学领域的“岭南学派”,亦称“江门学派”。他的诗作有二千多篇。他的书法自成一家,贯以自创的“茅龙”笔写字。

如今,陈白沙祠、白沙公园、白沙墓、陈白沙父母墓、钓鱼台等成了江门市的历史胜迹。
2. 梁启超 (1873年—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江门新会茶坑村人。是我国清末变法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近代史上一位名声卓著的政治家、思想家、学术家和文学家。

他自幼聪明好学,积极进取。他在康有为主办的万木草堂就学四年,接受康有为的变法维新思想。1895年春天,他随康有为进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他任《时务报》主笔时,发表了《变法通议》等文章。

光绪皇帝宣布变法后,赐梁启超为六品官衔。他逃亡日本后,提出“君主立宪”主张,介绍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辛亥革命胜利后,他回国任司法总长。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他予以公开揭露,与蔡锷策划反袁的护国战争。

晚年,他弃政从文,曾任清华研究导师、北京图书馆馆长。他生前著书1400多万字,辑为《饮冰室合集》。
3. 陈少白 (1869年—1934年)广东江门外海镇人。他是追随孙中山进行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创立民国的元勋之一,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者之一,是孙中山的亲密战友,曾被称为中华民国的“国叔”,被清政府列为“四大寇”之一。

于右任称陈少白“中山三友,海外一人”。在革命胜利后,当时任非常大总统的孙中山礼聘他为总统府顾问,参与国事。但不久,他辞官归里,甘于平淡。

他在家乡整饬乡政,修筑公路,建设市场,办学育才,禁烟禁赌,泽被乡民,群众称颂。他生前著有《兴中会革命史要》、《兴中会革命史别录》。如今,陈少白故居、陈少白墓已成江门市的旅游胜地。


4.李铁夫 (1869年—1952年)原名玉田。广东鹤山雅瑶陈村人。他是我国第一个到西方学习美术而达到高深造诣的艺术家,曾被孙中山誉为“东亚巨掰”和“我国美术界巨子”。他家境清贫,自幼喜爱绘画,后随堂叔出洋谋生,工作之余,自学绘画,考入惠灵顿美术学校学习油画。

在此期间,他追随孙中山奔走革命,以卖画所得和作品奖金支援革命,是辛亥革命的先驱者之一。1909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纽约美术大学,并加入“国际绘画学院”、“美国美术学院”。当时,英美的美术权威称赞他作品的色彩在美国首屈一指,他的油彩肖像画为世界所推崇。

新中国建立后,他以80岁高龄从香港回到广州,担任华南文艺学院教授、华南文联副主席。1983年,当地政府在他的家乡鹤山建造了铁夫画阁,供人瞻仰。
5.陈坦 (1880年—1971年)字援庵,广东江门堂下镇石头乡人。他在24岁时从事教学工作,结识了革命志士,投身民主革命。

他任《时事画报》论文主笔,撰文抨击清政府昏庸腐败;任《鸡鸣录》主笔,宣传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后,他当过大总统秘书长、教育部次长、代理部长,担任过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导师、京师图书馆长。解放后,他先后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长、哲学社会部学部委员。

这期间,他撰写了很多宗教史的著作,对历史年代学、史源学、考古学、史科学等也有研究和著述。他毕生著作有三百余万字。因此,毛泽东主席称赞陈坦为“国宝”。新会政府为之修葺一新的陈坦。

继续浏览:

上一篇:保护水资源的措施有哪些?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下一篇:南京大屠杀时间是哪一年?南京大屠杀是哪一年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