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是哪一个?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是哪一个
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是游春图 。《游春图》是隋朝画家展子虔创作的绘画作品,绢本、青绿设色,画上有宋徽宗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图中展现了水天相接的情形,上有青山叠翠,湖水融融,也有士人策马山径或驻足湖边,还有美丽的仕女泛舟水上,熏风和煦,水面上微波粼粼,岸上桃杏绽开,绿草如茵。

创作背景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到了隋代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它不再作为人物故事画背景的一部分,而是从前者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在此之前,依附于人物故事画的山水画在表现方法上有很大的局限性,按照古人的说法就叫做“人大于山”“水不容泛”,说明在表现自然景物与人物或其他物件的关系上,以及远近、层次等方面部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艺术特色
早期的山水画通常会呈现出“人大于山和水不容泛、树木若伸臂布指”的状态,这说明了早期山水画的不成熟,在构图方面体现了较为幼稚的特点。《游春图》的章法布置则突破了以往的画风束缚,形成了十分有特色的构图方式,结构层次颇有特点。它的画面的右上部主要是山峦的表现,绘有大量的崇山峻岭,展现了一副山峦起伏、峰回百转的形态。若在之前,这个画面可能就算是完成了整个景观背景的塑造。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是什么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是《游春图》。《游春图》是隋朝画家展子虔所作,是现存最早的画作。
目前是存放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绘画馆之中。《游春图》的历史传承:《游春图》经宋徽宗题签后,约在宋室南迁之际即行散出,后归南宋奸臣贾似道所有。宋亡后,元成宗之姊鲁国大长公主得到了它,并命冯子振、赵严、张珪等文人赋诗卷后。明朝初年,《游春图》卷收归明内府,而后又归权臣严嵩所有。万历年间,画卷为苏州收藏家韩世能所藏。入清后,经梁清标、安歧等人之手而归清内府。1924年10月,清室被迁出紫禁城,末代皇帝溥仪被驱逐出宫,大量故宫珍宝被溥仪带到天津,后再被携至“伪满洲国”首都长春。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溥仪仓皇出逃,不少书画珍宝流落于东北民间。不久,这些珍宝又陆续现身北京,其中就有《游春图》。一天,爱国民主人士张伯驹得知装裱名匠马霁川得到了《游春图》,并准备通过沪商卖给外国人后,便心急火燎去找马霁川,决定自己买下来不让这件珍宝流到国外。
为了使《游春图》不落到洋人之手,张伯驹又急忙到故宫博物院,报告马衡院长,建议院方收购此画。而马衡以院方经费不足无力收购作为回应。张伯驹无奈之下卖掉自己的几处私宅和夫人的首饰,最终购得《游春图》。
买下《游春图》后,张伯驹很快就把自己的住所更名为“展春园”。后来,他还自号“春游主人”。1952年,张伯驹夫妇把展子虔的《游春图》、唐伯虎的《三美图》连同几幅清代山水画轴均转让给了故宫博物院。《游春图》的影响力: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游春图》是展子虔唯一传世的代表作,也是世界上存在最早的画卷,它的存在,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绘画史、艺术史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游春图》出现之前,中国早期的山水画通常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也就是说,绘画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比山还要大,而对于水的绘画,却永远不会有波光粼粼的形态,而是犹如一潭死水般地停留在画布上。可见,在展子虔之前的,尤其是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仍然存在很多不足,这些画家们通常无法把握好山水、人物的比例关系,也不能完美、生动地展现山水的飘逸之感。而《游春图》出现之后则打破了这种限制,全图无处不展现着一种空间之美,人物、山水疏密安排十分得宜,展现着自然界的交替、交换与重叠。
游春图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山水画承上启下的代表作品,不仅仅在于画面呈现的内容,更在于它异于前人的创作手法和审美取向,展现出了于方寸之地尽显千里之姿的艺术特点。《游春图》构图壮阔沉静,设色古艳,富有典丽的装饰意味,体现出承上启下的风格,也标志着山水画即将进入成熟期,他在山水画上所达到的成就及其绘画方法,直接开启了唐代画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金碧山水的先河。 1980年5月27日华国锋到日本进行正式访问时,赠给日本天皇的礼品中,就有一幅中国现代女画家临摹的隋朝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游春图》的艺术特色:
1.布局。
早期的山水画通常会呈现出“人大于山和水不容泛、树木若伸臂布指”的状态,这说明了早期山水画的不成熟,在构图方面体现了较为幼稚的特点。《游春图》的章法布置则突破了以往的画风束缚,形成了十分有特色的构图方式,结构层次颇有特点。它的画面的右上部主要是山峦的表现,绘有大量的崇山峻岭,展现了一副山峦起伏、峰回百转的形态。
若在之前,这个画面可能就算是完成了整个景观背景的塑造。但是展子虔并没有到此为止,在画面的右下方,他在画面中画上了山间小径,小径则是由低矮的树木、草丛组成,曲径通幽,旖旎风光、透逛山路,成为了右上方巍峨高山的延伸部分。这样,高山便成为了山路的背景,山路又成为了高山的细节铺垫和展现。
这就使得整个画面比前期山水画更显全面、沉稳、丰富。而在画面的左侧,观者可以看到展子虔在此绘有一处低矮的小山丘。这一小山丘能够与右侧上方的崇山峻岭遥遥相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画面的中问,则有大片江河,形成一道波光粼粼的天堑,并与湖水、天空融会在一起,使得整个画面形成湖天一色、山河并举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画面并未只以山川与河流为主,而是在细节之处加以点缀:江河之中有小船点缀其中,船中有三四位神态各异、姿态不同的人物,将人声、山河画面融合在一起,并通过山川、河流、船舶、人物等形象构造出整个画面的图片比例。深究整个《游春图》,可以发现该画以山川、水系为主体,将人物、古刹、船舶、阁楼等融于山水,成为画面中的重要景观。这些景观相互配合,运用其形象的客观物象来表达画面事物之间的大小、高低、远近等的关系。
合理地处理画面关系,使得展子虔对画面的比例、深度等都能有十分准确的把握,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处理和变化。也正是由于这种十分合理的处理和变化,才能够使得山水画的构造变得更加符合现实,使得该画变化成了“超然物外”的穿插构图,形成隋代山水画的新格局,使得中国山水人物画的表现形式和审美取向变得更加成熟。
2.勾画。运笔成熟,表现独特。
展子虔在绘画创作上十分敢于并善于创新,尤其善于在细节处用笔。在观者欣赏《游春图》的时候,不难发现它无处不是点缀着代表盎然生气的绿色。例如,画面就有很多还没有完全长满枝芽的树木,这些枝芽就是展子虔运用独特的勾画技巧形成的,即青绿勾填技法。
这种技法不仅仅使得他的创作变得“细密精致而臻丽”,更让他的这种创作方法成为了中国山水画的重要技法之一。在绘画山川石木的时候,展子虔善于运用细节,运用细笔勾勒它们的轮廓。以青绿色以及其他明丽的色彩来展现画。
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是哪一个
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是《游春图》。《游春图》是隋朝画家展子虔创作的绘画作品,绢本、青绿设色,画上有宋徽宗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
《游春图》纵43厘米,横80.5厘米,描绘了人们在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季节,到山间水旁“踏青”游玩的情景。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人物点缀其间。湖边一条曲折的小径,蜿蜒伸入幽静的山谷。人们或骑马,或步行,沿途观赏着青山绿水、花团锦簇的胜境。画卷赏析画家运用细而有力的线条勾画出物象的轮廓,人物虽然小如豆粒,但一丝不苟,形态毕现。山石树木只用线条画出,可以看到行笔的轻重、粗细、顿挫、转折的变化,但尚未见到唐代以后绘画中出现的皴擦技法。作品的色彩浓丽厚重,山石树木均以矿物制成的石青、石绿颜料赋色,以青绿的色彩为主调,建筑物和人物、马匹间以红、白诸色,既统一和谐,又富有变化。
亮丽的色彩亦更好地衬托出大好河山盎然勃发的春天气息。
现存最早的山水画是哪一幅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是《游春图》。《游春图》是隋朝画家展子虔创作的绘画作品,绢本、青绿设色,画上有宋徽宗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
扩展资料:《游春图》画卷首段近处露出倚山俯水一条斜径,路随山传,自到妇人立于竹篱门前才显得宽展。山此向上,山限岸侧,树木掩映,通过小桥,又是平坡,布篷游艇。下端一角,便是坡陀花树,围绕山庄。描绘出明媚春光和游人在山水中纵情游乐的神态。各种花树点满山野,桃红柳绿,相映成趣。
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是哪一幅
《游春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作,可说是开创了青绿山水新的画派。相传是隋代画家展子虔(约公元550—604年)的创作。
在明媚的春光里,人们纵情游乐,远处青山叠翠,湖水融融。画中人物或乘骑于山径,或泛舟于湖上,姿态各异,生动有趣。远山浮翠,白云缭绕,树发新枝,嫩绿初露,桃花绽开,绿草如茵,画幅虽不大,却场面开阔。目前藏于故宫博物院。此画为绢本,青绿设色,高43厘米,宽80.5厘米,画上有宋徽宗(公元1101—1125年)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他是唯一有画迹可考的隋代著名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他擅画佛道、人物、鞍马、车舆、宫苑、楼阁、翎毛、历史故事,尤长于山水。
人物描法细致,以色景染面部;画马入神,立马有足势,卧马则腹有腾骧起跃之势。写山水远近,有咫尺千里之势,被称为"唐画之祖"。传世作品《游春图》是中国山水画中独具风格的画体,亦是中国存世最古老的山水画。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