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明十三陵名称由来是什么?明代皇家陵为什么称作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名称由来是什么?明代皇家陵为什么称作明十三陵

最佳回答2022-11-25

明十三陵名称由来是因为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明十三陵名称由来是什么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镇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做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名称由来是什么

截止2021年,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康陵。明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长陵的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

十三陵为什么叫十三陵啊!

十三陵为什么叫十三陵 十三陵为什么叫十三陵,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麓,是古代皇帝的陵墓,现在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A级风景区,总面积120多平方公里,那么十三陵为什么叫十三陵? 十三陵为什么叫十三陵1 十三陵相关信息 北京的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陵墓。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 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截止2021年,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康陵。

帝陵分布: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名称由来: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

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镇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 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做了皇帝。

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十三陵为什么叫十三陵2 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它的具体位置是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十三陵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它从选址到设计规划,都重视了建筑和自然的统一。 十三陵内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两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和两位太监,明代术士认为,十三陵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明十三陵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截止2021年,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康陵。2021年4月28日,北京明十三陵康陵首次向游客开放。 十三陵从选址到设计规划,都重视了建筑和自然的统一,将建筑和植被、河流、山势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达到了一种自然的境界,使得这些建筑仿佛浑然天成一般,也是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观点的一种实践。

十三陵为什么叫十三陵3 明十三陵风水之谜 解说1: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坐落着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这里自永乐七年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葬人思陵为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人们习惯的称之为“明十三陵”。来往的游客往往被这里巨大精美的建筑所吸引,但却并不知道当年所修建时的艰辛与曲折。 串场1:在今年清明节期间,“活在北京,葬在河北”成为了人们谈论的热点。

很多人反映,出现此类情况的原因是北京陵园价格近年来一再飙高,10年涨了15倍。所以北京市民才会选择去较远的地方寻找墓地。对此有人回应说,北京其实有便宜的墓地,但市民不领情,挑大小、挑风水。

据调查显示,北京风水好的陵园墓地,一平方米几万元,有的甚至几十万元。有的网友就调侃说“清明时节雨纷纷,一问墓价欲断魂。”入葬难一时成为了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大家可能不知道,在几百年前也有一个人为自己将来葬在哪里而费尽心思。不过他可不是因为墓地价格高而葬不起,而是因为他非常笃信风水相术,决定要找到一块万年吉壤,好让自己的`后世子孙世世代代长盛不衰。 这个人就是永乐皇帝明成祖朱棣。大家知道,后来朱棣就葬在了北京的昌平地区。

那么永乐皇帝为何最终决定把陵寝建在那里,陵寝在修建过程中发生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解说2: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厚葬传统,崇信人死后在阴间仍然过着阳间一样的生活,所以孔子说,事死如事生。因此从秦始皇开始,历代统治者一直就对陵寝的修建有着严格的要求。做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自然也不例外。

十三陵长陵的建设成为了朱棣一生当中几件大事之一 谁知道十三陵哪个墓地风水好 十三陵的墓地合法的也就三家,两家位于十三陵德陵的西北方,叫做德陵公墓和盘龙台公墓另外一家位于景仰园的北边,叫做景仰园骨灰林,这三家陵园的风水都是北京市墓地风水中最好的了,三家的环境有些不一样,具体哪家好建议您自己去看看,对比一下,还是要靠自己的感觉,不过感觉盘龙台的风水更好一些。 十三陵风水导致了明朝的覆亡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风水,在我国是一个非常有诱惑力的话题。在古代,特别是汉唐以后,上自帝王宫室、陵墓,下至官署、寺庙和民宅,在选址和营建过程中大多都深受风水理论的影响。 最初,风水只是古人寻找墓地时使用。

它的理论大概是:葬地内有生气,生气可以带来福音。而生气在地里是流动的,遇风吹就会失散,遇水流拦。

明代皇家陵为什么称作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明长陵、明献陵、明景陵、明裕陵、明茂陵、明泰陵、明康陵、明永陵、明昭陵、明定陵、明庆陵、明德陵、明思陵,因此称为“明十三陵”。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的天寿山上,天寿山属太行余脉,太行山起泽州,蜿蜒绵亘北走千百里山脉不断,至居庸关,万峰矗立回翔盘曲,天寿山就在此拔地而起。

明末清初时的学者顾炎武曾写诗描述这里的优胜形势说道: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因此,天寿山这一优美的自然景观被视为风水宝地。而天寿山的名字来源还有一个传说。据说,明成祖朱棣从1407年就开始为自己的陵墓的选址,直至1409年才选定,这期间的两年里,礼部曾收到许多人提出的陵址提案,但都被明成祖朱棣否定了。

后来,有人提议了昌平的黄土山。朱棣亲自前去查看地形时,看见山前有座康家坟的村子,西边有个橡子岭山,东面的河套叫做“干水河”。为自己的姓和“猪”是一个音,所以朱棣很高兴,认为猪到了这里,有糠、橡子吃,还有泔水喝,是朱家万世发展的吉地,于是当即下旨定黄土山为陵址,封为“万年吉壤”。

恰好这一年是明成祖50岁大寿之年,于是又将黄土山改名为“天寿山”。建立在天寿山上的明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陵又自成一个独立的个体,陵墓规格大同小异。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

陵与陵之间的距离最少的有500米,最多的有8000米。除了明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的12个皇陵都分列于长陵左右。明十三陵从1409年开始营建,第一个是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到清顺治元年,也就是1644年时,营建了最后一个陵墓,明毅宗朱由检的思陵。

这期间经历了230多年。十三陵内共葬有皇帝13位,皇后23人,皇贵妃一人以及数十名殉葬皇妃。陵寝区域内除了13个皇帝陵外,还有明朝皇妃墓7座,太监墓一座,以及行宫、神宫监、祠祭署等若干附属建筑。十三陵陵寝红墙黄瓦、楼殿参差,建筑的大气磅礴,甚至可以比拟皇宫,显示出我国明朝时古代皇帝真龙天子的尊崇地位和君临天下的浩大气势。

在我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明十三陵从选址至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观点。明十三陵作为我国古代帝陵的杰出代表,展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明朝一共16位帝王,为什么明代皇陵叫做十三陵?

目前史学界公认的明朝皇帝共有16位(不包括南明皇帝),分别是洪武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永乐帝朱棣、洪熙帝朱高炽、宣德帝朱瞻基、正统帝朱祁镇、景泰帝朱祁钰、成化帝朱见深、弘治帝朱佑樘(chēng)、正德帝朱厚照、嘉靖帝朱厚熜(cōng)、隆庆帝朱载垕(hòu)、万历帝朱翊(yì)钧、泰昌帝朱常洛、天启帝朱由校、崇祯帝(朱由检)。当时很多人都会疑问,为什么明朝有16位皇帝,可是明朝的皇陵为何会叫“明十三陵”,而不是叫“明十六陵”呢?其实很简单,因为明朝16皇帝中有3位皇帝的陵墓并不是葬在这里,所以正因为“明十三陵”所葬的只有13位皇帝,所以它才叫“明十三陵”。

也就是说没葬在“明十三陵”的3位皇帝,分别是洪武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和景泰帝朱祁钰。那么他们为何没有葬在“明十三陵”呢?洪武帝朱元璋朱元璋没葬在“明十三陵”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明十三陵”被当做皇陵是从永乐帝朱棣迁都北京后开始的。在朱元璋时期,明朝的皇陵是在南京,而非北京。现在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的明孝陵就是洪武帝的陵墓。

建文帝朱允炆众所周知朱棣登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篡位,他的帝位是造了侄子朱允炆的反才得来的。“靖难之役”后,朱棣攻进南京,朱允炆自焚于南京皇宫(有说逃出皇宫,隐姓埋名),虽然朱棣曾下诏会风光大葬朱允炆,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时至今日朱允炆的陵墓到底在哪里,无人可知,但肯定的是绝对不是在“明十三陵”中。景泰帝朱祁钰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虏,瓦剌进攻北京。

明朝危在旦夕之时,于谦等人拥立其弟朱祁钰为帝,是为代宗,而远在瓦剌敌营的英宗则被遥尊为太上皇。1457年“夺门之变”,做了8年太上皇的朱祁镇被再次拥为帝。而曾经的代宗朱祁钰则被贬为郕(chéng)王,不久就死在了紫禁城的西苑,死因不明。

死后,朱祁镇将他以亲王之礼葬在了北京西山,即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北麓。此时的朱祁钰因不再是皇帝,所以也就没有权力进入“明十三陵”安葬。而后虽然朱见深恢复其皇帝的身份,但此时已不适合再迁移,也就是如此,朱祁钰就成为了永乐迁都北京后,唯一一个不是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

以上就是为什么“明十三陵”只有13皇帝的原因。其中洪武帝朱元璋是因为当时的明朝都城在南京,而非北京,所以皇陵自然就不会在“明十三陵”;建文帝朱允炆则是因为帝位被夺,朱棣不愿给他建皇陵,所以就没有;代宗朱祁钰是因其帝位不被朱祁镇所认可,自然就没资格葬在“明十三陵”,之后帝位虽被朱见深认可,但已不适合迁葬,所以就没移入“明十三陵”。

继续浏览:

上一篇:明十三陵在哪里?明十三陵在哪里

下一篇:颐和园在哪个省?颐和园在哪里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