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谁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孟子提出的。指的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出自《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梁惠王上》。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让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这篇文章,充分的阐述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这句话完整的应该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说,每个人不但要尊敬家里的老人、长辈,也要像尊敬家里的老人一样,尊敬天下所有的老人。每个人都爱护家里的孩子,但也要像爱护家里的孩子一样,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老人是全天下最需要关心的群里,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很忙。除了自己的工作,大部分时间都给了自己的孩子,但是又有多少人想到过,那个天天在盼着你一通电话的父母。他们从来不会要求你陪他聊天,但他们最希望的是和你坐在一起,你跟他讲讲工作上、生活中的琐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话是谁最早提出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指的是:在赡养自己的长辈时不应该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小孩时不应该忘记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出处是《孟子·梁惠王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在中国堪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言,即出自孟子与齐宣王的谈话。既然是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我们就不得不对齐宣王这个人,以及二人之间谈话的背景有所了解。在春秋战国的纷乱争斗中,齐宣王虽然不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赫赫有名,但也称得上是一位有故事的君主。南郭先生“滥竽充数”,骗的就是齐宣王。而他在民间知名度最高的故事大概就是娶了一个相貌不佳却本领非凡的女子钟无艳,与此同时还有一个相貌奇美而一无所能的女子夏迎春,齐宣王一碰到什么麻烦事就去找钟无艳,麻烦过后就把钟无艳抛在脑后,和夏迎春混在一起,于是就有了“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这么个典故。从这两个典故中,我们可以约略了解齐宣王的水平和他在百姓心中的印象如何。但人的麻烦就在于没有自知之明。
齐宣王不是那种雄才大略的君主,但却一直有个称霸诸侯的野心。孟子与他见面时,正逢他趁燕国的内乱,发兵打败燕国的时候。正因为如此,齐宣王一见到孟子,劈头第一句话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与?”——春秋时期的霸主齐桓公、晋文公的事,你能给我说说吗?其踌躇满志,可以说是跃然纸上。
作为儒家知识分子,孟子当然不可能给齐宣王讲什么“齐桓晋文之事”,而是讲了一通“保民而王”的道理——保护的保,民众的民,大王的“王”,“王”在这里是动词,读四声,意思是称王天下。这里涉及到儒家一对重要的概念,就是“王道”和“霸道”。同样是征服天下,霸道靠的是武力,谁的拳头硬、胳膊粗,谁就是老大;“王道”虽然也离不开实力,但更重要的还是依靠德行,施行仁政。
举例来说,周武王推行的是“王道”,春秋五霸推行的则是霸道。“霸道”很危险,就算成功了也后患无穷,难以持久;而“王道”所及,却能让人“心悦诚服”,所以才能长治久安。那么,作为一个君王,怎样才能施行德政,推行王道呢?关键一点,就是一个“推”字,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敬爱自己老人的心推行到天下的老人,将喜爱自己子女的心推行到天下的子女,爱惜民力,轻徭薄赋,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做到这一点,天下也就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话是哪个人最早提出的?
这句话是孟子提出的,最早见于《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说这话的目的是让当时的齐宣王放弃对国家和人民实施的霸道之术,进而改为更好更仁爱的王道治国。
不仅要对自己家的老人和孩子要关爱尊重,更要将心比心,对其他人家的的老人和孩子以同样的爱心和尊重去对待,不能为了自家,不顾他人。这正是孟子提出的仁政治国和大爱普及的核心所在。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原文是这样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通过原文我们可以知道,孟子说这话的深层含义还是劝告当时的统治者要以仁政德性治国,这样则可统领天下,让所有人都心服口服。国家治理起来,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问题了。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然孟子之前也有人提出,但是影响不大。
这个美德到了孟子才被彻底激活并受到重视。由此笔者想到了今天的人们。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现在的人们在传统文化与美德的保持和继承方面,似乎出现了一定的断裂和滑坡。
西方文化传播过来之后,中国人在生活方式上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文化虽然多样化了,但是有些人却变得更加自我和自私。说白了,就是做事时只考虑自己,不考虑他人。比如,自家的孩子有困难了,肯定会第一时间帮助处理,但是一旦遇到别人家的孩子这样,在态度和处理方式上就会差别很大。
尤其是在公交让座这个事情上,很多家长做的都不是很到位,有的甚至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大爱价值相去甚远。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现代人在物质丰富的条件下精神文明和做人礼仪方面的不足。虽然孟子当初的目的是让国君治国,但是这句话也完全适合普通百姓们的生活,通过践行和发扬,可以很好地提高我们的素养和对他人一视同仁的大爱精神,希望我们今后不要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口头禅,而是要在实际的行动中光大中国的传统文化美德。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出自哪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一文。其中老吾老:第一个“老”字作动词用,意动用法,可译为尊敬;第二个“老”作名词,是老人的意思。
扩展资料《孟子·梁惠王上》主要表述孟子劝解梁惠王做一个仁君的故事。这篇文章写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他的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正是孟子对梁惠王的劝诫,希望他在施政的时候,能够尽量实行仁政,让老人跟孩子都能够得到妥善的照顾。
谁最早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话?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一文,指的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
尊重自己的爸爸妈妈老一辈是作为一个子女理所当然做得,古代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这是在阐明“孝”对于咱们提高自身品格是必要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维对于个人、家庭甚至社会的发展均有无法取代的效果。能真正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那么咱们这个社会将愈加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愈加密切。《孟子·梁惠王上》这一篇的标题尽管叫“梁惠王上”,可是内容不单单是孟子与梁惠王之间得说话,其中还包含了孟子与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三位国君得说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在我国能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言,即出自孟子与齐宣王的谈话。孟子一贯以孔子的正统的继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他不仅授徒讲学,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还与弟子一起著书立说,著《孟子》七篇,留给后世。
犹如绵绵春雨,普降于漫漫的历史文化中。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另外,他还把人伦的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上这些理论的出发点就是源于向善论。
下一篇:海上清洁工是什么海鸟?海鸥的介绍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