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通晓希腊文的人文主义者是谁?薄伽丘的概述如何
第一个通晓希腊文的人文主义者是薄伽丘。乔万尼·薄伽丘,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代表,人文主义作家,诗人。其代表作有《十日谈》《菲洛柯洛》《苔塞伊达》。1338 年,取材自《特洛伊传奇》的叙事长诗《菲洛斯特拉托》面世,1340 年,取材自《埃涅阿斯纪》的诗作《苔塞伊达》面世。

人物经历
1333年,在那波利生活期间,薄伽丘有机会出入安杰奥的罗伯特国王的宫廷。在这里,他被压抑的个性和才智得以充分的施展。他同许多人文主义诗人、学者、神学家、法学家广泛交游,并接触到贵族骑士的生活。这丰富了他的生活阅历,扩大了文化艺术视野,进一步焕发了他对古典文化和文学的兴趣。他在宫廷里又认识了罗伯特的私生女玛丽娅,对她产生了爱情。这一段富于浪漫情调的经历,也在他的文学创作中留下了很深的印痕,他日后在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一些女性形象,可以见出玛丽娅的影子。

人物影响
薄伽丘在他的理论著述中,批判教会对诗歌的诋毁,提出“诗歌即神学”的观点;他阐述诗歌应当模仿自然,反映生活,强调文学的启迪和教育的巨大作用;要求诗人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中汲取营养,并讲求虚构、想象。薄伽丘虽然还没有完全摆脱中世纪神学的观念,但他的文艺理论为文艺复兴时期诗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乔万尼·薄伽丘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早年在那不勒斯经商,接触到宫廷和贵族骑士生活,熟读罗马古典文学作品。他后半生大部分时间住在佛罗伦萨。
他和彼特拉克交往,热心研究古代典籍,是第一个通晓希腊文的人文主义者。薄伽丘的早期作品是一些以爱情为主题的传奇和叙事诗。他的杰作是《十日谈》(1348~1353)。这部作品的开端叙述10个男女青年为躲避黑死病,在佛罗伦萨乡间一个别墅里住了10天,讲了100个故事,故名《十日谈》。这些故事,有的取材于中古行吟诗人的传说,有的取材于东方故事集(如《一千零一夜》和《七哲人书》),但反映的主要是当时意大利广阔的社会现实。故事多半以爱情和聪明机智为主题,也常常把二者结合起来。作者塑造了许多不同职业、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
他揭露讽刺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生活腐朽、道德败坏,称道商人、手工业者等聪明勇敢,赞美男女青年之间的爱情。薄伽丘热爱现实生活,坚决反对禁欲主义,在思想上比彼特拉克更前进了一大步。他的创作表现出文艺复兴初期的民主倾向。
他最进步的思想是对于封建社会中阶级不平等和男女不平等的批判(如第4日第1个故事和第6日第7个故事)。但是《十日谈》里对于放纵的情欲描写过分,也有道德说教的地方。《十日谈》在欧洲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它发展了中古的短篇故事,不仅叙述事件,并进而概括现实,塑造人物,刻画心理,描绘自然。作者有意识地注意结构上的技巧,例如使用框形结构,把一百个故事镶嵌在一起;在第1日第9个故事里把情节发展的转折点放在两个主题的交叉点上。薄伽丘是一个自觉的文体家,《十日谈》的散文以古代罗马作家为典范,结构完整,文笔精炼,善用对比,语言丰富、鲜明、生动,为意大利散文奠定了基础,正如《神曲》为意大利诗歌奠定了基础一样。《十日谈》出版后,立即被译成西欧各国文字,对1
6.17世纪西欧现实主义文学产生很大影响,开欧洲近代短篇小说的先河。
此后一直到16世纪,意大利短篇小说风行一时,短篇小说家都继承薄伽丘的创作传统,写出当时资产阶级所喜爱的接近现实而又复杂曲折的新故事。薄伽丘死后一直到15世纪中叶,意大利人文主义运动主要表现在对古代文化的研究上,没有出现重要作家。15世纪中叶以后,诗人、作家虽然众多,甚至象米开朗琪罗那样的大艺术家也写出了不少优秀的抒情诗,但他们的意义不能和文艺复兴早期的薄伽丘相比。
薄伽丘的概述如何?
意大利作家。据说是一个商人的私生子,受过大学教育,是意大利第一个通晓希腊文的学者,并能熟练掌握拉丁文和当时流行的俗语。
1350年和彼特拉克结识,共同提倡古典文学。薄伽丘的创作丰富,有传奇、史诗、叙事诗、十四行诗和短篇小说等,早年作有许多以爱情为体裁的抒情诗和叙事长诗,如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诗《菲洛斯特拉托》《菲爱索莱的仙女》等。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作品叙述1348年黑死病流行时,10个青年男女到乡间避难,每人每天讲1个故事,10天共讲了100个故事。其中许多故事取材历史事件、传说和民间故事,薄伽丘通过这些故事,抨击了教会的腐化和僧侣的奸诈与伪善,否定了中世纪的宗教观和禁欲主义道德观,肯定爱情和人的自然愿望,同时塑造了一系列新兴的资产者的形象,歌颂他们的聪明才智。《十日谈》奠定了意大利散文的基础,开创了欧洲文学中短篇小说这一文学体裁。
外国教育史教程中关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是???
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欧洲许多国家先后发生的文化和思想上的深刻变革,它是在欧洲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宣告了中世纪的结束和现代社会的诞生。文艺复兴则是资产阶级以世俗的形式借用古代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来向封建思想体系发动的一场大冲击,它集中在哲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思想领域和文化领域。
人文主义思想处处体现了与中世纪封建思想相抗衡的特征。它以人反对神,宣扬人性人权,反对神性神权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的宗教文学和贵族文学继续存在,民间的诗歌、传说、笑话、寓言、戏剧等文学作品也很盛行,但是人文主义文学兴起之后,便以其迅猛之势波及各国而成为当时欧洲文学的主流。这时期欧洲的人文主义文学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特点,更富于民族历史内容,充满爱国情绪。人文主义作家抛弃了中世纪以来著书立说所惯用的拉丁文,采用各自的民族语言进行写作,这既使文学作品具有了民族的形式和民族的风格,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又对近代各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稳定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创作方法上,人文主义作家摈弃了中世纪文学象征、寓意、梦幻等表现方法,十分注重写实,人文主义作家们描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创造了一系列不朽的艺术形象,丰富了欧洲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近代欧洲文学中的许多体裁都在文艺复兴时期奠定了基础,如诗歌中的十四行诗,趋于成熟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打破悲喜剧界限的戏剧,以及随笔式的散文等。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从14世纪开始,持续到17世纪才告结束。
在长达300多年的时间里,人文主义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人文、民间、封建三者并存,以人文为主流。
2.鲜明的反封建反迷信思想。
3.在现实主义方法的运用上更加自觉。表现在对社会现实有更广阔的反映。在忠于现实的同时,又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夸张的形象,抒情的气氛,对乌托邦的向往。
在人物塑造上达到新的高度,出现许多典型形象。
4.民族文学和民族语言的定型期。1彼特拉克"弗兰齐斯加"彼特拉克(英文FrancisPetrarch,意文FrancescoPetrarca,1304~1374)学识渊博。他搜集古希腊、罗马的抄本,研读并推广古典名著。
他起初用拉丁文写作政论和叙事诗,后来用意大利语写他的抒情名作《歌集》。《歌集》主要歌咏对劳拉的爱情,其中也有些政治抒情诗,歌颂祖国,呼吁统一。诗人一反中世纪诗歌的出世的神秘的思想,赞美劳拉(Laura)形态的美和精神的美。"他的抒情诗发展了“温柔的新体”诗派的风格,抛弃了中世纪抽象、隐晦的风格,突破禁欲主义的束缚,表达以个人爱情幸福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
他的创作也反映出他思想的矛盾,一方面追求爱情和生活的幸福,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摆脱宗教禁欲主义,因而造成他内心的痛苦。《歌集》的形式,以“十四行诗”为主,达到艺术上的高度成就,为后来欧洲抒情诗开辟一条新的道路。2薄迦丘"乔万尼"薄迦丘(1313?~1375)是第一个通晓希腊文的人文主义者。他是一个多产的作家,著有长篇传奇、史诗、叙事诗、十四行诗、短篇故事集、论文等,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十日谈》(1348~1353)。
作品开端写十个青年男女,为逃避黑死病在乡间住了十天,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十天共讲一百个故事。"通过这些故事,作者揭露了封建贵族的罪恶,抨击了教会的腐化和教士的荒淫,否定了中世纪的宗教世界观及禁欲主义道德观。在嘲笑和讽刺贵族僧侣阶级的同时,作者塑造了一系列新兴资产者的形象,歌颂他们的聪明才智,赞美其中一些青年男女的爱情。
"作者指出幸福并不是在来世的天堂而是在现世生活中,男女爱情是人的正当的自然要求。但是,小说在反对禁欲主义的同时,却又宣扬了一些享乐主义"小说集的成就还在于它广泛地反映出14世纪意大利的社会现实,描绘出各个阶级、各具性格的人物形象,并利用框形结构,把故事串连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欧洲后来的小说以很大的影响。《十日谈》文笔精炼,语言丰富,善于刻画心理,描绘自然,奠定了意大利散文的基础,并对西欧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拉伯雷《巨人传》中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法国人文主义者拉伯雷是人文主义时期一个典型的“巨人”。拉伯雷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作家,同时他也通晓地理、数学、哲学等多种学科和希腊文、拉丁文、希伯来文等多种文字。
在中世纪的法国,封建文化和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教育的主要目的通常是培养为宗教神学服务的神父,以巩固封建统治。而文艺复兴是一场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反抗中世纪宗教权威,破除旧有的价值观念,开创符合资产阶级新思想文化传统的运动,这势必就要对中世纪时期占据主要地位的宗教神学进行强烈抨击。人文主义者对“人”进行肯定,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提倡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主要培养符合资产阶级目标的一种新人,即:“能文能武且掌握近代科学知识,又有崇高品德。” 这便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要求。 拉伯雷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教育目的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这就是培育与时代相符合的、个性自由的“巨人”。因此,在《巨人传》中,拉伯雷通过描写高康大和庞大固埃受教育的过程,展示了一幅人文主义教育的美丽画面。
1. 批判经院教育,提倡个性解放在《巨人传》中,拉伯雷大胆揭露了经院主义教育的荒谬,他认为,经院教育只会摧残人的天性,将本来具有良好天性的儿童,教育成糊涂、失去判断力的傻子,从而使人无法形成健全的理性,进而不愿思考,不会思考。在作品中,拉伯雷对经院教育的批判,主要表现他用十分夸张荒诞的语言,对高康大接受经院教育的过程进行了细致描述,高康大首先跟随一名著名的神学博士士巴·赫鲁费学习,这位老师教高康大读方块字母,读了五年多,一直到他可以倒背如流,然后教他读历书,又读了十几年,直到高康大的老师病死为止。随后格朗古杰又给高康大请了另外一位老师,这位老师继续用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对他进行教学。
尽管高康大孜孜不倦地努力学习,但是却不见成效,反而变得越来越迟钝,越来越呆笨。格朗古杰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立即辞退了“博学”的经院学派教师。拉伯雷借他人之口说:“与其跟这样的教师读这样的书,还不如什么都不学,因为他们的知识只是一些死东西,他们的智慧只是愚钝而假装聪明的玩物,只会毁坏善良高贵的心灵,只会浪费青春的大好时光。
”拉伯雷通过对高康大接受经院教育的过程,无情揭露与批判了经院教育的空洞与愚昧。拉伯雷认为,人应该尊重自己的天性,追求个性的解放。在《巨人传》中,拉伯雷提倡个性解放的教育理念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作品中所提到的德廉美修道院,德廉美修道院与其他修道院与众不同,这是拉伯雷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个修道院没有围墙,院中的男男女女只要愿意可以自由出入。他们可以堂堂正正地结婚,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修道院没有任何约束、干涉人的自由的条文,院内的众人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院内的整个生活起居,不需要法规、章程、条例来规定,只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乐意。
”院内女修士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天气变化等原因,自主搭配衣服,小说写道:“天气炎热的时候,妇女们可以不穿长袍,只穿短襟外套。”拉伯雷颠覆了中世纪修女的形象,以独特的方式彰显了人的个性选择,突出了人的主体作用。在修道院中,人与人都和睦相处,工作按照实际需求来进行,任何人都不可以强迫其他人做事,都不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修道院的唯一一条院规是:“做你想做的事。
”德廉美修道院尊重人的自由意志,反对对人的自由的任何束缚和压抑,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以来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和拉伯雷提倡个性解放的教育理念,这在当时,无疑具有进步意义。2. 推崇知识,注重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培养全面发展的理想的人,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无论是思考能力还是热情和性格,都多才多艺和知识渊博的巨人。中世纪时期,封建统治者和教会追求蒙昧主义,扼杀科学和创造。拉伯雷反对教会宣扬的神学和愚昧,他推崇知识,肯定知识。
无论是高康大一出生就喊“喝呀,喝呀”,还是庞大固埃的希腊文意是“全世界都在干渴”,再或者是庞大固埃等人最后找到神瓶上写着谕示“喝”,这些全部都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知识的渴求。除此之外,拉伯雷还在作品中写了“酒后谈话”这个情景,高康大马上就要出生,高康大的父亲找了很多市民与他共享晚餐。在吃饭的时候,很多喝酒的人开始畅所欲言。
有些人认为“我要是不喝,就干的慌,也就是等死。死后我的灵魂会飞到一个水池里。因为在干涸的地方,灵魂是无法长居的。
”这些全部都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知识的渴求。而拉伯雷笔下的“干旱”与“口渴”绝妙地象征了宗教神权统治下人类精神的荒漠以及渴求知识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因此,在这种社会风气的潜移默化下,拉伯雷开始有意识地采用奇幻的手法,来创作笔下的“巨人”。首先,他在作品中赋予了高康大和庞大固埃两个巨人十分高大的躯体,表现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的形体奇伟,食量过人。
高康大刚一出生,就要喝多达17000多头奶牛的奶,家中的仆人给他制作衣服,一次性用了大概12000多匹布料。同样,高康大的儿子庞大固埃在出生时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出生后不久,他的身体和食欲迅速增长。他一顿饭就喝了一头奶牛的牛奶,几乎吃了一头牛。
通过这样的描写,表现了拉伯雷对人以及世俗生活的肯定。但是在拉伯雷看来,“如果人类只具备强壮的身体与高大的身躯是不行的,高大雄硕的躯体必须要与人所具有的伟大精神相平衡。”在这里,伟大的精神特指学识的广博、积极健康的人性和高贵完美的品性。拉伯雷拥有超前的时代教育意识,他要求人们借助自己的眼睛和智慧,主动接触、探索、发现自然,他认为要想使人成为真正拥有渊博知识的人,就必须运用知识和科学去武装人们的头脑。
他认为应该学习、并且探寻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拉伯雷鼓励儿童们可以使用童年时期本应拥有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世界,以此培养孩子们解开各种自然奥秘的个人兴趣。而这一观念主要是在高康大给儿子庞大固埃的信中突出体现出来的,在信中高康大对庞大固埃说:“我要你认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你要做到没有你不知道的鱼类、河流与海洋,天空的飞鸟与森林里的乔木,甚至是花卉与草,哪怕是矿产与宝石,所有的这一切你都需要知道。
” 为了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的,拉伯雷在《巨人传》中将知识具体化为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体系来进行传授。他提倡内容广泛,能够发展智力与提高个人能力的教学内容。庞大固埃在巴黎读书的时候,高康大在给他的信上�。
谁开创了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传统
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约公元前490或480年~前420或410年) 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约生于公元前490~前480年之间,大约活了70岁。
一生旅居各地,收徒传授修辞和论辩知识,是当时最受人尊敬的"智者"。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的是谁
彼特拉克 彼特拉克 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 是“文艺复兴”的一个代表人物,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用人的眼光、世俗的眼光、现世的眼光去看待当时的社会。
弗兰齐斯科 ·彼特拉克(1304-1374)生于佛罗伦萨。他父亲是当地一个公证人,和但丁同时被流放。彼特拉克本人早年旅居普罗旺斯多年,曾漫游法国、弗兰德斯和莱茵河流域。他喜欢搜集希腊、罗马古籍抄本,研读罗马著名作家的著作,说西塞罗和维吉尔是古典学问的“两只眼睛”。一三七四年罗马市民群众起义,反对贵族的暴虐统治,彼特拉克写信给起义首领科拉·底·里恩佐表示支持。彼特拉克的著作大部分是用拉丁文写的,如他的叙事诗《阿非利加》(1342)。诗中颂扬了古罗马西皮奥击败汉尼拔的英雄事迹,他希望这部作品能使他“永垂不朽”。
但他最优秀的作品是用意大利文写的抒情诗集《歌集》。《歌集》主要歌咏他对女友劳拉的爱情,也包括少量政治抒情诗,诗中赞颂祖国,号召和平与统一,揭露教会的腐化。《歌集》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热爱生活和自然,渴望人间的幸福,追求爱情和荣誉,但不能和宗教传统及禁欲主义思想决裂;有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而又脱离人民,轻视群众。
这些矛盾正是从中古过渡到新时代的人文主义者的矛盾。他的抒情诗继承普罗旺斯和“温柔的新体”诗派的传统,克服了抽象性和隐晦的寓意,表现了新的人文主义精神,使爱情诗接接近生活。诗人在劳拉身上寄托他关于美和精神品质的理想,同时也对她的形体之美一再加以歌颂。
彼特拉克对于自然之美也很敏感,有些诗把歌颂劳拉和描绘自然结合起来,《清、凉、甜蜜的水》这首诗就是显著的例子。彼特拉克善于叙述内心的变化和抒写爱情的经验,超过以前的诗人。这些诗都表现了人文主义者以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爱情观念。他的《歌集》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为欧洲资产阶级抒情诗开创了道路。
《歌集》中占大部分的十四行诗达到艺术上的完美,成为欧洲诗歌中一个重要诗体。
彼特拉克是什么之父
文艺复兴之父
彼特拉克(Francisco Petrach,1304—1374)是文艺复兴第一个人文主义者,被誉为“文艺复兴之父”。他以其14行诗著称于世,为欧洲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后世人尊他为“诗圣”。
《巨人传》里第一部拉伯雷的前言里说的极其尊贵且生了大疮的人们是指?
并没有特指,而是寓深刻的主题于滑稽逗笑之中,贯穿着反封建和反教会的人文主义精神。例如卡冈都亚为若望修士建立了德廉美修道院,“德廉美”在希腊文里的意思是“自由的意志”,所以院规只有一条:“做你所愿做的事”.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理想。
布鲁诺 康莱斯谁知道啊
布鲁诺1548年出生于意大利诺拉城一个破落的小贵族家庭里。10岁左右,父母把他送到一所私立的人文主义学校念书。
在修道院学习神学的同时,他也刻苦钻研古代希腊罗马的语言文学和东方哲学。布鲁诺在修道院学校学习达10之久,毕业时获得神学博士学位和神甫的教职,成为当时有名的学者。 在修道院学习期间,他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交往密切,有机会系统地阅读了不少禁书。在读到哥白尼的著作后,他特别为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所吸引,并为哥白尼著作中严谨的逻辑和精辟的论证所倾倒。此后他逐渐对宗教产生了怀疑。他认为教会关于上帝具有“三位一体”性的教义是错误的,有一次他甚至还把基督教圣徒的画像从自己房中扔了出去。他离经叛道的言行,激怒了教会,被教会割除籍。
但他毫不动摇,为躲避教会的迫害,他毅然决然地扔掉了架裟,离开了修道院。年轻的布鲁诺成为哥白尼太阳说的热心宣传者,走上了为捍卫和宣传哥白尼学说而奋斗到底的道路。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