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范仲淹是儒家吗?范仲淹:近乎完人的一代大儒

范仲淹是儒家吗?范仲淹:近乎完人的一代大儒

最佳回答2022-11-24

范仲淹是儒家。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生出将入相,外平边患,内倡革新,为北宋的国计民生殚精竭虑。范仲淹注重儒学修养,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号召,敢于犯颜直谏,改变了晚唐五代以来卑弱的士风,自觉的彰显了古代士人的身份意识,成为后世士大夫的精神领袖。

范仲淹是儒家吗

《岳阳楼记》更是范仲淹在散文方面的代表作,这篇文章将写景,议论,抒情融于一体,语言清丽,立意高远,范仲淹通过这一篇文章既将自己的人生处事写得淋漓尽致,又在告诫好友不要沉溺悲伤。范仲淹这样的影响力,仅仅凭借一篇《岳阳楼记》便写红了岳阳楼,使他成为千万旅客想要一探范公当年所登之地的地方。

范仲淹是儒家吗

范仲淹在出任苏州后,发现苏州经常下大雨,江湖泛滥,洪灾频繁且大水不退。这也导致了很多百姓不得不放弃他的田地,经常食不果饥,苦不堪言。范仲淹在了解了水性和地理环境后,提出了这样一个方针。他将积水倒灌至太湖,然后由太湖流入海里的治水方案,他的这一次学习计划,不仅得到了当时人们的赞扬,也为后世做出了表率。后世治水一经沿用他的方式,从而整治水患。

范仲淹介绍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祖籍邠州。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无论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

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以及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范仲淹诗歌存世305首,内容非常广泛,或言志感怀,抒写伟大的政治抱负;或关注民生,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或纪游山水,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或咏物寄兴,展现自己的人格操守。诗意淳语真,艺术手法多样,以清为美的特点尤为突出,以文为诗、议论化的倾向非常明显,同时注意白描手法和叠字的运用,与当时的白体、晚唐体及西昆体相比,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面貌,成为宋初诗歌由唐音向宋调转变的重要一环。

范仲淹:近乎完人的一代大儒

在有着浓厚的“春秋责备贤者”传统的中国,一个人物无论多么优秀,总能被人挑出这样那样的毛病。唯有范仲淹,似乎很少有人能够找到他的缺点来做文章,可以说近乎完美了。

范仲淹生不谋利,死无余财,“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宋史·范仲淹传》)于公于私,其高风亮节为世人所公认。——是其德之立也高。 在立功方面,范仲淹从27岁踏入仕途,37年间共担任过京官20个,地方官35个,最后在青州任上因忙于赈灾而患重病,死在迁官路上,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套用一句小说家的俗话,他武能安邦:组织了抵御西夏的军事防御体系,扭转了宋朝屡战屡败的局面,迫使西夏停止入侵,与宋议和;文能治国:他担任宰执时,发动庆历新政,这是继北魏太和年间冯太后之后,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史上又一次全面的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每到一任都有德政惠民,民间立祠达十八处之多。如在兴化县主持兴修的捍海堤,今尚存其遗迹,民受其惠,以至当地多有以范为姓者。

——是其功之立也大。 在立言方面,范仲淹成就也不凡。其为一代文学大家自不必说,从学术史的角度来讲,范仲淹亦不愧为一大家。

——是其言之立也重。 在立言方面,范仲淹文学成就为人所熟知,他的《岳阳楼记》,他的《 渔家傲·秋思 》,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但他在学术史上的成就,往往不为人知。

下面重点介绍一下范仲淹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功绩。 儒学发展到宋朝,产生了一个转折点——宋学。宋学是儒家发展的一个繁荣阶段,理学、心学等各家都包括在内。在宋学兴起的过程中,范仲淹扮演了一个“历史推手”的角色。

其一,他以体制的力量推动宋学的兴起。学校与科举是宋学兴起的重要因素,而范仲淹对学校和科举制度都向着有利于宋学发展的方向施以过改进。范仲淹平生极为重视教育兴学。天圣四年,他母亲去世,他丁忧守制三年。

守母丧期间,他受晏殊之邀,主持早年曾就读的应天书院(又称睢阳学舍或南都学舍,是宋初四大书院之一)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 “仲淹常宿学中,督训学者,皆有法度,勤劳恭谨,以身先之。……由是四方从学者辐凑,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者,多其所教也。” 这说明他对教育有着较深切的实践经验。

他在地方官任上,以兴学为急务,如在睦州(1034年)、苏州(1035年)、饶州(1037年)、润州(1039年)、越州(1040年)、邠州(1045年)等地,都有兴学之举。宋代有四次兴学运动,第一次是天圣、景祐年间,是各地方政府自发的兴学运动,第二次是庆历、嘉祐年间,朝廷下诏令天下州县都立学,使得教育机构全面普及。天圣、景祐的兴学运动中,范仲淹是一个身体力行者。

而庆历兴学,则是他登高一呼的功效了。 庆历兴学运动的另一项措施是建立太学。宋代国子监本有国子学,是教学机构。

但它只面向高级官员子弟招生,学生很少,教师也由出身传统的科举得第者出任,在社会上影响很小。庆历新政期间,诏立太学,面向底层官员及庶人子弟招生,生源大为扩大。教学方法也得到改进: “庆历四年,…建太学于京师,而有司请下湖州,取先生(胡瑗)之法以为太学法。” 而后石介、孙复、胡瑗、李觏等人先后经他推荐到太学出任教官(直讲)。

这几个人在经学上的立场,都主张义理之学的,他们在最高学府执教,对于学风改变之力可想而知了。 其二,为宋学兴起准备了一批人才。范仲淹一生“乐得天下之英材,异于世俗之常见”,举荐贤人不遗余力。

而且范颇有识人之明。他举荐的武将,如狄青、种世衡后来都成为一代名将;而他拒不推荐石介担任台谏,其后石介的表现果然如他所言。他对致力于学问的人才关注更多,宋学早期人物多曾受过他的影响,如李觏、欧阳修、孙复、胡瑗、石介、张载、王安石等,或游其门下,或曾受其荐引、鼓励。范仲淹实为当时文坛领袖。

李白求见韩朝宗,有“生不愿封万户侯,只愿一识韩荆州”的名句。用之于韩朝宗,实属夸张;若以之况范仲淹,则恰如其分。 其三,从学术思想来讲,范仲淹本人即是宋学之重镇。

范仲淹自幼苦读,治学本诸《六经》,以义理见长。据《宋史》载: “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

范仲淹生平简介

范仲淹,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范仲淹生平简介,供大家参阅! 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

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措施。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

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

范仲淹高祖范隋,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县丞,时逢中原兵乱,遂定居吴县(今苏州市)。五代时,曾祖和祖父均仕吴越,父亲范墉早年亦在吴越为官。宋朝建国后,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大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己丑秋八月丁丑,范仲淹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

淳化元年(990年),范墉因病卒于任所,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yuè)。 苦读及第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得知家世,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南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投师戚同文门下。 数年寒窗生涯后,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

鉴于已有朝廷俸禄,范仲淹便把母亲接来奉养。 天禧元年(1017年),范仲淹以治狱廉平、刚正不阿 ,升为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便归宗复姓,恢复范仲淹之名 (一说,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服母丧后方更名 )。 泰州治堰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督淮盐贮运及转销。 西溪濒临黄海之滨,唐时李承修筑的旧海堤因年久失修,多处溃决,海潮倒灌、卤水充斥,淹没良田、毁坏盐灶,人民苦难深重。

于是范仲淹上书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 天圣三年(1024年),张纶奏明朝廷,仁宗调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天圣四年(1026)八月,母亲谢氏病逝,范仲淹辞官守丧,工程由张纶主持完成。

执教兴学 天圣五年(1027年),范仲淹为母守丧,居南京应天府(今商丘)。时晏殊为南京留守、知应天府,闻范仲淹有才名,就邀请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范仲淹主持教务期间,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每当谈论天下大事,辄奋不顾身、慷慨陈词,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节操,即由范仲淹倡导开始,书院学风亦为之焕然一新,范仲淹声誉日隆。

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向朝廷上疏万言的《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 宰相王曾对万言书极为赞赏,时晏殊在枢府,王曾便极力推举范仲淹,晏殊遂面圣陈述范仲淹既往政绩。 十二月,仁宗征召范仲淹入京,任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秉公直言 天圣七年(1029年),仁宗十九岁,章献太后(宋真宗章献皇后)依然主持朝政。

冬至,仁宗准备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为太后祝寿。范仲淹认为这一做法混淆了家礼与国礼,就上疏仁宗说:“皇帝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之礼;如果要尽孝心,于内宫行家人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谏言仁宗放弃朝拜事宜。上疏奏报内廷,没有获得答复。

范仲淹又上书太后,请求还政仁宗。奏书入宫,再次石沉大海。 晏殊得知范仲淹上疏,大惊失色,批评他过于轻率,不仅有碍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举荐之人。范仲淹据理力争,并回写一封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详述自己做法的缘由,申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 天圣八年(1030年),范仲淹请求离京为官,被任为河中府通判;次年,调任陈州通判。 范仲淹虽“处江湖之远”,不改忧国忧民本色,在此期间,他也多次上疏议政。朝廷欲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范仲淹认为“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建议停工;在吏治方面,范仲淹针主张削减郡县,精简官吏,并多次上书陈述中央直接降敕授官的危害,认为“不是太平治世的政策” ;又建议朝廷不可罢免职田,认为“官吏衣食不足,廉者复浊,何以致化” 。

范仲淹的这些上疏虽未被朝廷采纳,但其一片忠心打动了仁宗。 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驾崩,仁宗亲政,召范仲淹入京�。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吗?

是的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贡献,而且在文学、军事方面也表现出非凡的才能。

杜甫 王维 李白 范仲淹属于道家的是

也不能定性为属于什么家。只能说偏向于某一家。

王维,他的作品特点是诗渗禅意,流动空灵,有几分佛家韵味。

李白,他是有抱负的,只可惜不得志,同样有着儒家情怀。而其行为,有几分道家率真、无为的意思。

范仲淹是哪个朝代的文学家?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

范仲淹背景资料

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范仲淹高祖范隋,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县丞,时逢中原兵乱,遂定居吴县(今苏州市)。

宋朝建国后,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大宋,任徐州节度掌书记。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己丑秋八月丁丑,范仲淹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淳化元年(990年),范墉因病卒于任所后,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县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得知家世后,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南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投师戚同文门下。

数年寒窗生涯后,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1.断齑画粥

范仲淹幼年丧父,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励志苦读于醴泉寺。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成年后,范仲淹又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经过苦读,范仲淹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


2.龙图老子

宝元元年至庆历三年(1038年—1043年)间,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身份经略西线边防,改革军事制度、调整战略部署,构筑以大顺城为中心、堡寨呼应的坚固防御体系,西北战线固若金汤,夏人不敢犯。

西北边陲谣曰:“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范仲淹是个什么样的人

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沦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即使在担任地方官时,他也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他开风气之先,文章论议,必本儒宗仁义;并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一生孜孜于传道授业,悉心培养和荐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园未立”,居无定所,临终《遗表》一言不及私事。  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是怎样的人?

范仲淹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却刻苦读书,少有大志。据《宋史》记载,他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范仲淹自幼的心语,而藉《岳阳楼记》一文广为人知。“先忧后乐”的思想,究其渊源,即是儒家的仁爱思想。孟子就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范仲淹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逆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

范仲淹的从政生涯,始终践行了这一信念。例如,天圣七年(1029),30岁的范仲淹还在没有资格进谏的小小秘书阁校理任上,就上书谏止皇帝宋仁宗率百官为章献太后朝拜上寿;第二年又直接上书请章献太后还政退位——那时章献太后正垂帘听政,权倾朝野,满朝文武,“无敢言者”。范仲淹因此被贬离京,三年后才回来。

又如,景三年(1036),范仲淹向宋仁宗进《百官图》,指斥宰相吕夷简结党营私,任用谗佞,反被诬为“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又遭贬斥,连为他鸣不平的欧阳修等人也被贬放。范仲淹仕途沉浮几十年,数遭贬黜,但他澄清吏治、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禄,在家乡买“义田”千亩,救济贫穷的族人,而自己却贫苦一生,以至于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

为民请命,忧民之忧,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

我国伟大的儒学家有哪些?

范仲淹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啊

范仲淹人文性格的主要方面:孝亲、仁民、直谏、俭廉、惜才等都与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命脉──孔子儒学紧密相关,体现出一个真正儒者的情怀。范仲淹人文性格之形成与涵养,涵摄了个人自身和与之相应的社会文化现象的多重因素。

继续浏览:

上一篇:普宁市属于哪个市?广东普宁属于哪个市

下一篇:第一个通晓希腊文的人文主义者是谁?薄伽丘的概述如何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