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图作者是谁?山水画名作《潇湘图》卷的作者是(
潇湘图作者是董源。董源,字叔达,洪州钟陵人。五代绘画大师,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与李成、范宽,并称“北宋三大家”。南唐时期,曾任北苑副使,人称“董北苑”。南唐灭亡后,进入北宋。擅于山水画,兼工人物、禽兽。

《潇湘图》
《潇湘图》画的是江南景色。画中山峦连绵,,云雾暗晦,山水树石都笼罩于空灵朦胧之中,显得平淡而幽深,苍茫而深厚。岸边船上有几组人物,远处坡下有张网的渔人和船只。此画以花青运以水墨,清淡湿润,山石用笔点染,而山坡底部用披麻皴,显得浑厚滋润,江南山水的草木繁盛,郁郁葱葱俱得以表现。董源的山水画对后世的文人画影响巨大,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称,董源画法“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对其评价很高。

主要成就
善用水墨绘烟云湿润的江南山水,着色轻淡,不为奇峭之笔。山石用麻皮皴,上多矾头、苔点,作峰峦出没、云雾显晦、溪桥渔浦、洲渚掩映的江南景色,超越唐人技法,在重彩山水画中别启蹊径,后代推戴是南派山水画的开山大师。善山水,兼工禽兽。其山水多以江南真山入画而不为奇峭之笔,记载说他山水多画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唐无此品”。米芾曾盛赞其山水曰:“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
《潇湘图》的作者及内容
《潇湘图》为五代董源作,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代表性作品,描绘的是湘湖地区的风景。画面上山峦平缓圆润,林间雾气弥漫,仿佛正笼罩于夏夜的气氛中,薄暮的微光在湖面上闪烁,一边是一条就要靠岸的渡船,船上人和岸上的人正遥向呼应,一边是拉网的渔夫正在欢快的劳动,宁静中,似乎能听见那隔岸相呼的声音,和嘹亮欢快的渔歌。
山水画名作《潇湘图》卷的作者是( )
C.董源《潇湘图》卷,董源作,绢本,设色,纵50cm,横141.4cm。本幅无作者款印,明朝董其昌得此图后视为至宝,并根据《宣和画谱》中的记载,定名为董源《潇湘图》,后入清宫内府收藏。
图绘一片湖光山色,山势平缓连绵,大片的水面中沙洲苇渚映带无尽。画面中以水墨间杂淡色,山峦多运用点子皴法,几乎不见线条,以墨点表现远山的植被,塑造出模糊而富有质感的山型轮廓。墨点的疏密浓淡,表现了山石的起伏凹凸。画家在作水墨渲染时留出些许空白,营造云雾迷蒙之感,山林深蔚,烟水微茫。山水之中又有人物渔舟点缀其间,赋色鲜明,刻画入微,为寂静幽深的山林增添了无限生机。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国山水画的成熟阶段,形成了不同风格,后人概括为“北派”与“南派”两支。董源此图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
【作者简介】董源(?—962年),五代时南唐画家,源,一作元,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人,南唐中主时任北苑使。《宣和画谱》中记载董源作品甚多,但传世寥寥。传董源山水有“水墨”和“青绿”两类,今仅见“水墨”一路,多作江南一带山水景色,幽旷平和,得山水之神气,意趣天真,品格高古,开创江南画派特有风格。
后世巨然继承董源衣钵,与之并称“董巨”。
近代最最著名的山水画大家有哪些?
1.齐白石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他工笔画到顶,写意画达峰,工写结合成为大师。
2.张大千张大千(1899—1983)四川内江人。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为传奇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
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3.徐悲鸿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是我国现其代杰出、著名的画家、教育家、现代绘画艺术大师。
画马为世所称,笔力雄健,气魄恢宏,布避设色,均有新意。代表作《奔马图》,最为人所喜爱。著有《普吕动》、《初伦杰作》、《悲鸿素描集》、《悲鸿油画集》、《悲鸿彩墨画集》等行世。
4.傅抱石傅抱石(1904—1965)祖籍江西新余,生于南昌。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中国画大师。传世作品有与著名画家关山月合作、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柳下闻吟图》等。
他还是一位美术理论家。
5.黄宾虹黄宾虹(1865—1955)现代杰出画家。原籍安徽歙县,出生於浙江金华。在我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有“南黄北齐”之说,“北齐”指的是居住在北京的花鸟画巨匠齐白石,而“南黄”说的就是浙江的山水画大师黄宾虹,二人被美术界并列在一起,足见黄宾虹的艺术功力和成就非同一般。
中国古代有哪些有名的山水画?
1.《清明上河图》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2.《富春山居图》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在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七十九岁归富春时为无用禅师作,三年而成。描绘的是富春江两岸秋初的景色。开卷描绘坡岸水色、远山隐约,接着是连绵起伏、群峰争奇的山峦,再下是茫茫江水、水天一色,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
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上则有渔人垂钓,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全卷用墨淡雅,仅在山石上染了一层极淡墨色,并用稍深墨色染出远山及江边波影,只有点苔、点叶时用了浓墨。
3.《溪山行旅图》宋代:范宽 全幅山石以密如雨点的墨痕和锯齿般的岩石皴纹,刻画出山石浑厚苍劲之感,细如弦丝的瀑布一泻千尺,溪声在山谷间回荡,景物的描写极为雄壮逼真。
画幅右角树阴有“范宽”二字款。台北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
4.《溪山图》元代:黄公望《溪山图》真迹却是一件保存相当完整的佳构,1347年作。
画面山峦起伏,山与水多用干枯的淡墨轻松画出,长长的披麻皴使山体显得疏朗灵秀;树木则是运用浓浓淡淡的墨笔,勾勾点点,画得生动活脱,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
5.《踏歌图》宋代:马远《踏歌图》绢本淡设色纵191.8厘米横11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马远与同时的夏圭,号称“马夏”。此画主体内容是田埂上一群老少农民作欢笑踏歌状,用笔自然舒展,与画面气氛搭配一致。
远处,高峰对立,宫殿隐现。从对自然物的处理方法看,是典型的马派“一角山”的特点。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洛神赋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汉宫春晓图、百骏图、步辇图、唐宫仕女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千里江山图。
1.洛神赋图《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画作,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
2.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
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
3.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富春山居图》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随意宛然天成。
长披麻皴枯湿浑成,功力深厚,洒脱而颇有灵气。全 图用墨淡雅,仅在山石上罩染一层几近透明的墨色。并用稍深墨色染出远山及江边沙渍、波影,以浓墨点苔、点叶,醒目自然。
整个画面林峦浑秀,草木华滋,充满了隐者悠游林泉,萧散淡泊的诗意,散发出浓郁的江南文人气息。
4.汉宫春晓图《汉宫春晓图》是明代画家仇英创作的一幅绢本重彩仕女画。生动地再现了汉代宫女的生活情景。其用笔清劲而赋色妍雅,林木、奇石与华丽的宫阙穿插掩映,铺陈出宛如仙境般的瑰丽景象,极勾描渲敷之能事,体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人文思想。
5.百骏图百骏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意大利人郎世宁所作。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郎世宁发挥了西洋画法中常用的前重后轻、前实后虚、前大后小等写景方法,使画面产生了空旷深远的境界,草木、山水、人物无不写实精致。全幅画面色彩浓丽,构图繁复,形象逼肖,郎氏擅以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加入西洋光影透视法及西画颜料,以显示中西趣味兼容并蓄的画面。
以荆浩的《匡庐图》与董源的《潇湘图》作对比,总结中国画南、北两派的区别
我是美院国画系的,希望能给你解答这个问题两幅画做对比,就先要说说两位作者荆浩,五代·后梁(公元十世纪)时河南沁水人,字浩然,唐末至后梁画家。因战乱隐居于山西太行山之洪谷,自号洪谷子。
曾撰《笔法记》一书,论山水画的构思、构图和笔墨技法,为第一部山水画论著作。荆浩师法吴道子和项容两位先贤,他们都是推崇泼墨笔法,通过笔法来描绘山水,和提倡观察山石走向以及质感等技法的。而荆浩能将这些技法发展的极致,以至自成一派,形成北方山水画派。之后北方画派也呈现了辉煌灿烂的历史价值。如关仝、李成和范宽这些后辈也相继涌现。董源,五代时南唐画家,源,一作元,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人,南唐中主时任北苑使。《宣和画谱》中记载董源作品甚多,但传世寥寥。
传董源山水有“水墨”和“青绿”两类,今仅见“水墨”一路,多作江南一带山水景色,幽旷平和,得山水之神气,意趣天真,品格高古,开创江南画派特有风格。后世巨然继承董源衣钵,与之并称“董巨”。现在来说说两幅画的特点,《匡庐图》我也临摹过,我说说我自己的一些看法,我在临摹这幅画的时候,觉得荆浩在对于庐山的山石有着特殊的情感,先说对山石的线条勾勒,笔力苍劲,状似信手,其实却是特别的注重体现山体轮廓的质感和美感。
然后是描绘山石的皴法,这是北方画派所特有的,北方画派一向跟皇家有关系,所以北方画派相对比较工整,细腻而不失大气。潇湘图 我不曾临摹过,但是也细致的看过,潇湘图确实是江南画派的经典,江南画派的画家主要是一些江南文人,所以南派的画很有文气感和韵味。南派注重水墨的渲染以及对山水的书写。
所以南派画往往流露出作者对自然的美好情怀。两幅画对比,从构图上来说,匡庐图的结构严谨,近,中,远景的安排相当工整细致。潇湘图构图潇洒,不拘形式,韵味无穷,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刚好体现了北派的工整和南派的飘逸。
从景物上来说,匡庐图画的是北方雄浑壮阔的大山大水,潇湘图确实江南烟雨朦胧的青丘沙汀。特定的景物来说,这一点也加好是分别南北画派的最简单的办法。从技法上来说,匡庐图能体现出作者的功力,尤其注意荆浩的皴笔,我也不知道这么形容,但是一看就能和南派的皴笔对比出来。潇湘图,却着力于对情景的描绘,皴法自然,这也是无法形容的,需要自己多多体会。
我给你介绍两幅画,一副画是李成的《晴峦萧寺图》,一副是巨然的《秋山问道图》。前者是北方画派特色十分明显的化作,后者是南方画派特点十分明显的画作。你比较一下,会有不少收获。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