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端午节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相传,这些民俗活动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屈原是楚国三闾大夫、诗人,由于奸臣诽谤,昏庸的楚王不但不采纳他联齐抗秦的主张,反而放逐了他。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的国都。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介绍: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寓意: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糵”,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西汉把粽子做为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枭羹”。《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粽子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了。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扩展资料:一般认为,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实际上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节吃粽子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只是反映民众的心里愿望而已。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可能你会说,那吃粽子、赛龙舟总应该是跟屈原有关吧,不是人们在他投江自尽后,用来纪念他的吗?那也未必。据考证,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经存在。吴越之地于春秋之前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在被认定是屈原本人的作品中,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竞渡的风俗来,如《楚辞˙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舲船实质上就是当时一种竞渡用船。而粽子,最早相关文字记载出自许慎的《说文解字》,显示食粽子习俗早于屈原去世400多年;西晋周处在《风土记》中称“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可见古人夏至也吃粽子,不是只在端午节吃这种美食。
端午节吃粽子,你知道这个习俗的的由来么?
端午节吃粽子是一个南北方统一的习俗,之前在网上还上演过咸甜粽子之争,相传粽子和屈原有关。相传老百姓为了不让屈原尸身受损,就把竹筒装着的饭团投入江中喂鱼,饭团就是粽子的前身(我知道的版本)。
下面我们一起来进一步了解这两个习俗的由来吧。一.吃粽子的由来端午节吃粽子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更有人情味,就是前面说的人们为了保护诗人屈原的尸身不被破坏,于是将饭团倒入江中,让鱼儿饱餐一顿,这样子鱼儿就不会打屈原的主意了。说实话,这个传说还是很浪漫的,感觉以前的人们非常淳朴善良。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心里有点恨那个楚怀王,没眼光,不重视屈原,才导致大诗人落寞的结局。
后面投江的饭团慢慢变成了我们端午必吃的粽子。第二个版本更接近现实,粽子的起源和介子推有关。我不是说祭奠屈原就是有人情,祭奠介子推就不是了,而是说粽子原来是寒食节的食物,后来在流传的过程中成了端午的必吃食物。
端午吃粽子是为了祭奠屈原的传说,更多地是后人附会形成的。现在也有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
二.端午吃红鸡蛋先说一下个人的推断。
因为我们这里没有端午吃红鸡蛋的习俗,只有谁家生娃娃了,才会每家每户的发红鸡蛋,来向大家表达自己的欢喜。在以前,鸡蛋也算比较贵重的营养品了,要不是高兴,谁舍得吃红鸡蛋啊。由此推断,端午节吃红鸡蛋,有可能是人们想要在节日里吃点好吃的东西来庆祝一下。
下面来说一下整合资料以后,得出的吃红鸡蛋的由来。端午吃红鸡蛋和躲避灾祸有关。传说端午这天,瘟神会跑到人间释放瘟疫。虽然他工作很努力,但人们可一点都不高兴,于是就有人向女娲娘娘求助。
(端午过后,天气炎热,小孩子很容易得病。)于是我们伟大的女娲娘娘就跑去教训了一下瘟神,临走前对瘟神说:“脖子上戴一个蛋的都是我的人,看到了躲远点。”然后人们到端午这一天都会煮鸡蛋或者其他的蛋,把它们放在用线做成的网兜里,挂脖子上,结果瘟神见了就跑了。因此红鸡蛋也被赋予了“平平安安、逢凶化吉”。
(小声说一句,这个传说和“立夏蛋”的由来一模一样,可能传说和美食一样,是可以混用的。前面寒食节的美食不也成了端午美食了吗?)以上就是端午节的两大美食,粽子和红鸡蛋的由来。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红鸡蛋的习俗是一些地区的风俗,听当地老一辈人说由来,可能会更准确一些。个人感觉抛去这些传说故事,这些美食并不会因此而变得不好吃,但是有这些传说故事的加持,这些食物便有了更深层次的意味。
端午节为啥要吃粽子?
1.端午节吃粽子由来相传,这些民俗活动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屈原是楚国三闾大夫、诗人,由于奸臣诽谤,昏庸的楚王不但不采纳他联齐抗秦的主张,反而放逐了他。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2.端午节吃粽子的寓意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糵”,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
西汉把粽子做为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枭羹”。《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
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粽子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了。
粽子的来历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粽子,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那么你知道粽子的来历以及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吗? 粽子的来历 粽的历史悠久,春秋时期,用菇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另说则是用来祭祀屈原的供品。粽子一直是端午的必备的食品,除了纪念屈原之外,江苏等地,粽子被认为跟伍子胥信仰有关。当地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西晋周处《风土记》写道:“仲夏端午,烹鹜角黍。”《齐民要术》卷九引《风土记》记述粽子“盖取阴阳尚相褁未分散之时像也”。 南梁时五月五日作粽,并在筒粽上盖楝叶、以五彩丝线缠之。《续齐谐记》传说光武帝建武年中,长沙人区曲见自称“三闾大夫”的人谓:“闻君当见祭,甚善。
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来源:民间传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马上划船捞救,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另一种关于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的说法是,公元前340年,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就是说我们现在吃的叶子包的粽子,其实在以前是竹筒装起来的。
上一篇:六一放假吗?儿童节放假吗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