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伦威尔是谁的作品?雨果的《克伦威尔》这一部作品主要阐述了什么理论
克伦威尔是雨果的作品。维克多·雨果,法国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雨果的作品
雨果的创作历程长达60余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诺曼底号”遇难记》还被选入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十课、沪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十课。

艺术手法特点
描写经过夸张的、非凡的人物和非凡的情节。他的主人公或者是作出了极其英雄的行为,或者是做出了极其残暴、卑劣的行为。他们的性格特点都经过夸张。情节也是非凡的。矛盾一个紧接一个而来,又充分运用巧合、偶遇等手法,曲折有致,引人入胜。雨果的创作是他关于对比的美学见解的实践。他喜欢显著的对比。作品的环境描写就离不开这个原则。
克伦威尔是雨果写的吗?
法国作家。出生在法国东部的贝藏松,幼年时曾随父亲行军到意大利等地,11岁时随母亲返回巴黎。
1827年发雨果坐像1870年表诗剧《克伦威尔》,在序言中提出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美丑对比等原则,从此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1830年剧本《欧那尼》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他的小说主要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和《九三年》等,还著有《新颂歌集》《东方吟》《秋叶集》《心声集》《凶年集》《惩罚集》等,剧本还有历史剧《城堡里的公爵》《逍遥王》《昂杰罗》等。这些作品的基本主题是歌颂真善美,鞭挞黑暗、丑恶和残暴,充满丰富的想像力和巧妙的音乐性,具有优雅精美、雄伟朴实的艺术风格。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他长达60年的创作生涯,反映了19世纪法国重大历史进程和文学进程。
雨果的《克伦威尔》这一部作品主要阐述了什么理论?
雨果继承和发扬了法国大革命以来资产阶级的进步思想,具有民主思想和人道情怀。1827年,他完成了一部5幕韵文剧《克伦威尔》,这个剧本本身并不十分新奇,并因为不合舞台演出要求,人物众多,情节松散,而从未在舞台上上演。
在《克伦威尔序》中,雨果对古典主义进行了激烈的反叛,他认为,古典主义是一种陈词滥调的矫揉造作的充满虚伪的东西,它只代表贵族阶级的利益,而不符合人民群众和当代生活的要求,古典主义若不加以摒弃,势必会妨碍新的艺术的发展。雨果认为,艺术应当反映生活的真理,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具体性和确切性。他也强调,艺术的真实不同于生活的真实,艺术家是应当富有想象力的人,想象高于一切。古典主义的三一律,体裁的划分,贵族化的语言,都应当一律加以废除。艺术应当表现具体而非抽象的事物,应当重视人的感情而非理性,应当描写不平常的生活现象。雨果反对艺术上的教条主义,主张艺术的自由主义,他明确地提出了浪漫主义的对比观念,认为粗俗怪诞与崇高圣洁在一部戏剧当中,并非水火难容,它们可以相比较而共生。也许雨果提出的浪漫主义戏剧理论,并非尽善尽美,但它却是景富有现实性和战斗性的。
《克伦威尔》的发表有什么重要意义?
维克多·雨果,19世纪法国著名的诗人、小说家、文艺评论家、政论家。他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和旗帜。
父亲在法国大革命时投身革命,屡立战功,后成为拿破仑手下的一位将军;母亲是天主教忠实的信徒,是拥护波旁王朝的保皇党人。父母迥然对立的性格在雨果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体现,可以说,雨果是具有双重性格的人,这种天性伴随了他一生,雨果从小喜爱读书,尤其是酷爱文学。雨果进入中学后,勤奋学习之余就开始尝试着写作诗歌和戏剧,被同学称为“小诗迷”。受母亲思想的影响,早年的雨果是个保皇派。1820年他的诗歌《哀悼贝利公爵之死》的受到路易十八的称赞。1822年,他以处女诗集《短歌集》向文坛进军,引起法国文坛的注意,得到当时红极一时的诗人夏多布里昂的赏识。随后他写作了剧本《阿密·罗布萨夫》、小说《冰岛魔王》、《布格·雅尔加》等作品。
这些作品表现了他保皇主义的信仰倾向,在思想艺术上都有欠缺。受到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雨果的政治态度开始出现了转变。1827年,雨果发表了诗剧《克伦威尔》,在序言中从正面提出了发展浪漫主义文学的主张,公开反对保守的古典主义艺术。
这篇序言标志着雨果从保皇主义转变到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从古典主义转变到浪漫主义,是雨果思想发展的里程碑。由此,雨果也就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在新的文学主张的指导下,雨果创作出了具有鲜明浪漫主义艺术风格的作品,如戏剧《玛里·德·洛尔美》、诗集《东方集》、小说《死囚末日》等。
1830年,戏剧《爱尔那尼》问世。这是雨果浪漫主义戏剧的代表作,雨果也成为浪漫派名副其实的领导人物。这段时期是雨果创作上的旺盛时期,他先后完成了一系列具有强烈反封建、反教会思想的作品,以1831年的历史小说《巴黎圣母院》为最著名,被誉为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里程碑式的作品。19世纪30~40年代,雨果的政治立场一度发生动摇,这一时期他的文学创作也进入了低谷。
1851年路易·波拿巴宣布恢复君主制,雨果对此坚决反对,为此遭到迫害,流亡海外达19年之久。在海外流亡期间,雨果继续用文学为武器和拿破仑三世作斗争。1853年,雨果创作了充满革命气势的政治讽刺诗集《惩罚集》,怀着满腔怒火揭露拿破仑三世的专横独裁、滥杀无辜。1859年,拿破仑三世宣布赦免雨果,允许他回国,却被诗人坚决拒绝了。
雨果这段时期仍然笔耕不辍,其中有讴歌人道主义的长篇巨作《悲惨世界》、被誉为法国最伟大的叙事诗的《诸世纪的传说》等。在这一系列作品中,雨果始终站在同情人民的立场上,坚持人道主义思想,描写穷苦人民的悲惨处境,把矛头指向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统治。雨果的作品情节引人入胜,在艺术上具有巨大的感染力。1870年,法王举起白旗,第三共和国正式成立。
雨果结束了长期的流亡生活,返回祖国,受到法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回国后不顾年事已高,以高昂的爱国主义热情,投入到反对普鲁士入侵的战斗。1873年,年逾古稀的雨果完成长篇小说《九三年》,这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部巨著。
写作这部作品历时11年,在这期间雨果连遭不幸,连续经历了丧女、丧子、丧妻之痛。即使是受到这样沉重的打击,雨果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笔,直到晚年仍埋头创作。1885年,一代文豪雨果在巴黎逝世,噩耗一传出,法兰西共和国举国哀悼。
法国人民为自己的作家举行了国葬,这是法国惟一一次将这个殊荣给予一位文学家,这也是对雨果最好的评价。
法国作家雨果
1802年,雨果生于法国贝桑松,上有兄长二人。13岁时与兄长进入寄读学校就学,兄弟均成为学生领袖。
1845年,法王路易·菲利普授予雨果上议院议员职位,自此专心从政。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法王路易被逊位。雨果于此时期四处奔走宣传革命,为人民贡献良多,赢得新共和政体的尊敬,晋封伯爵,并当选国民代表及国会议员。三年后,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对此大加攻击,因此被放逐国外。此后20年间各处漂泊,此时期完成小说《悲惨世界》。1870年法国恢复共和政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雨果亦结束流亡生涯,回到法国。1885年,雨果辞世,于潘德拉举行国葬。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在小学生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课中称《船长》)。扩展资料:
1.早年经历1802年2月26日,维克多·雨果出生于法国贝桑松(Besançon)的一个军官家庭,其父勃鲁都斯·雨果为拿破仑麾下的一位将军。
从中学时代,雨果爱好文学创作,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便开始写诗。他的文学活动是从他为《文学保守派》杂志写稿开始的。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汉·伊斯兰特》获得了小说家诺蒂埃的赞赏。
与诺蒂埃的结缘,促使雨果开始转向浪漫主义并逐渐成为浪漫派的首领。 1819年,雨果与诗人维尼等人创办《保守文艺双周刊》。由于从小受家庭的影响,雨果最初的作品大多是歌颂保王主义和宗教。1822年发表第一本诗集《颂歌集》,获得路易十八的年金赏赐。
后相继出版《新颂歌集》和《颂诗与长歌》,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突破。在此期间,还发表两部中篇小说《冰岛魔王》与《布格·雅尔加》。1823年,随着自由主义日趋高涨,雨果的政治态度发生改变,他与浪漫派文艺青年缪塞、大仲马等人组成“第二文社”,开始明确反对伪古典主义。
2.锋芒渐露1827年,雨果为自己的剧本《克伦威尔》(Cromwell)写了长篇序言,即浪漫派文艺宣言。
在序言中雨果反对古典主义的艺术观点,提出了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坚持不要公式化地而是具体地表现情节。他特别宣扬了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的对照原则。这篇序言则成为声讨古典主义的檄文、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宣言、浪漫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在法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830年,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复辟王朝被翻。
雨果热情赞扬革命,歌颂那些革命者,写诗哀悼那些在巷战中牺牲的英雄。七月革命后,雨果也在政治上进一步走上左翼的道路。1831年,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问世,这部小说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义小说。
小说通过描写善良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在中世纪封建专制下受到摧残和迫害的悲剧,反映了专制社会的黑暗,反动教会的猖獗和司法制度的残酷, 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
3.低迷时期1841年雨果致诗人戈蒂耶亲笔信。1841年,雨果被选入法兰西学士院(Academie français)。
1843年,雨果创作的神秘主义剧本《卫戍官》,在上演时被观众喝倒彩而遭到失败。1845年,雨果被路易·菲力浦封为法兰西贵族世卿,还当上了贵族院议员。1848年六月革命后,雨果逐渐走向共和的立场。在总统选举中,雨果投票支持拿破仑三世。
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宣布帝制,大肆进行镇压,雨果被迫流亡国外,达19年之久。流亡期间,雨果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不断地创作文学作品对拿破仑的独裁政权进行斗争。1852年,雨果出版了一本辛辣嘲笑拿破仑三世的政治小册子——《小拿破仑》,同时还撰写了揭露政变过程的小册子《罪恶史》。
1853年,政治讽刺诗集《惩罚集》问世。《惩罚集》充满革命气势,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鼓舞爱国志士反纳粹的斗志。1856年,雨果出版了诗集《静观集》,诗集中概括了雨果在1830年~1855年间的思想感情。1861年11月25日,雨果写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封信已经选入了中国多个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
4.晚年高峰1862年,雨果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问世,书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和贫富悬殊,描写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命运,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迫切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猛烈抨击了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小说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
1870年3月,拿破仑三世垮台后,雨果回到巴黎,受到巴黎人民的热烈欢迎。在普法战争期间,雨果以激昂的爱国主义热情投入斗争,他发表演说鼓舞。
克伦威尔序言指的是什么?
是一篇浪漫主义的宣言,它提出:人物不一定是贵族,情节打破“三一律”,语言不是贵族语言,戏剧形式主张悲喜剧结合等,全面向伪古典主义宣战,批判伪古典主义所奉行的清规戒律,从浪漫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出发,彻底地挖掉伪古典主义赖以生存的立论基础,提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艺术真实原则,对照原则,自由原则,强调资产阶级的美学理想,成为法国浪漫派的旗帜。“序言”提出的浪漫主义引发了自由主义的文学运动,召唤着为自由而战的艺术家,形成包括雨果、缪塞、戈蒂耶、大仲马以及后来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斯丹达、梅里美在内的大队伍,反对封建复辟,探讨摆脱旧的文学形式等艺术问题。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