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论是唯心主义吗?朱熹为什么推崇孟子的思想
人性论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主张理念是世界的第一性质,物质是世界第二性质。唯心主义分为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其著名代表人物,有中国的朱熹、陆九渊、古希腊的柏拉图、德国的黑格尔、费希特等。

主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哲学的形式之一。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潜意识、灵魂、精神等看作是意识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它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源的、第一性的,而外部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注意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主观意识指的是自然界内在非物质的总和,不是简单指人类思维。

绝对唯心主义
绝对唯心主义,包涵唯心主义的所有共同特点,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的末尾对“绝对理念”进行了详尽阐述,可其原文十分之复杂难懂,就连哲学家瓦勒斯、罗素也难以作出解释。在追究世界的本源元素时“绝对唯心”陷入了与“客观唯心”一样的观点,不同的是绝对唯心对“神灵是实体”进行了否定。亚里士多德的“神”以及伊斯兰苏菲主义均属于该范畴。
简述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论的异同点
不同之处:
1.人性论提出的背景时代不同孟子所处的时代已经是周朝之后了,奴隶制度基本被消亡。当时的商鞅主张变法,推行制度变革,追求中央集权专制国家的建立。
2.具体内容不同孟子用这种上天赋于的恩德来说明人性生来就是善良,他提出的人性论是一种主观意识的唯心主义性善论。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极大的欲望,喜欢争利好斗,而善良只不过是对恶的伪装,是一种“伪”。人性生来就在向恶的方向发展,如果不加约束和教育终究会成“恶”。
3.出发点不同孟子对“生之谓性”的说法并不全盘否定,人性和动物之性最大的区别是人具有对道德理解的属性,即人性的第二种属性。荀子对孟子关于人性的观点并不认同,他认为“性”是指人生来就具有的传统自然的属性,这种“性”是不能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效仿来改变的,然而人对于道德的理解和定义是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并不能叫做人的本性。相同之处:
1.两种人性论都具有抽象性他们对人性的讨论和理解与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对人的认知是不同的,孟子和荀子定义的人性论都是抽象的且具有先天性。
2.都重视后天的培养认为后天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如古人所说的,整天的思考比不上片刻的学习知识,不一步一步的积累就没有办法行千里路。这些古人所说的具有警示作用的道理都在告诉我们后天学习积累的重要性。
3.两人对人性论讨论的最终目的相同孟子强调的性善,如果能够一直延续下去并不断发展,那么人人都能够拥有好的道德,生活都会安居和幸福。荀子强调的性恶,如果能够对人们起到警示作用,将这种恶约束起来并且能够转化为善,那么国家一定会长治久安。其实不管是善还是恶,“性善”是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性恶”只不过是对人们的一种警示,两位儒家大师都是为了人民和国家,他们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
朱熹为什么推崇孟子的思想
宋代的朱熹是中国古代“性善”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全体,太极本身包含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不生不灭,完美至善,是“万善”的道德标准。
它来源于太极,“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朱熹举佛教的例子说:江河湖海到处都有月亮的影子,其实都来源于天上一个月亮,“本是一个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各自全具一太极尔”;“物物各有一太极”,“人人有一太极”,这样,所有的人和万物都是天理的体现,而天理就在每个人的心中,所以说,“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人人都有至善至美的天理道德,这就是“天命之性”。这说明朱熹的人性论仍然是唯心主义的,只不过这种人性论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人性论。那么,人何以有善恶呢?朱熹认为,“天命之性”直接源于太极之理(天理),是绝对的善,后来人们在现实中所受的“气”有清浊偏正之别,故有善恶。此为阴阳二气交感所致,即“气质之性”。它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如同水本清澈透明,放在污、洁二盆之中,便有清浊之分,就人来讲,圣人气质清明,不易受浊气影响,能充分显露其固有的善性;凡人气质昏暗偏塞,易受浊气影响,其固有的善性受蒙蔽而至于性恶。朱熹所说的“气”实际上就是后天的环境,这就带有唯物的色彩。
但他把气禀不同作为富贵贫贱的差别的根源:“禀得清高者便贵,禀得丰厚者便富;禀得颓废薄浊者,便愚不肖,为贫,为贱,为夭。”这实际上是在为封建等级制度制造理论根据。对于被孔子推崇为伦理道德最高境界的“仁”,朱熹认为“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人们在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这说明了朱熹在发展中国古代性善思想的同时,没有忘记性善思想终极目的,即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这也是体现了中国古代性善思想的大方向-------入世。在道德修行方面,朱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是“居敬”,即无事时不为物欲所诱,有事时不忘道义;二是“穷理”,即推究天下万事万物底究竟。在这里,朱熹实际上强调了知与行在人的道德形成中的作用,这与“内省说”相比是一大进步的。
人说:孟子:性善论“是主观唯心主义”“抽象唯心论”,为何?
恁,也许我才疏学浅,但我没有听说过主观唯物主义,只有主观唯心主义,“性善论”是一套唯心主义的说法。然后,我觉得性善必然存在于人的最高德行中,事实上如果你的利益不受损,在一定程度上,你是愿意帮助别人的,因此性善有一定的正确性。
《人性论》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人性论(全两册)》(休谟)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BURgBfDnltyhzMLB6eZVtQ 提取码: 2qux书名:人性论(全两册)作者:休谟译者:关文运豆瓣评分:8.7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年份:1980-4-1页数:783内容简介:本书是十八世纪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怀疑论者休谟的重要哲学著作。他认为一切科学都与人性有关,对人性的研究应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全书分三卷,第一卷讨论知性;第二卷讨论情感,第三卷讨论道德。作者简介: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年4月26日-1776年8月25日),苏格兰哲学家,出生于爱丁堡,与约翰·洛克(John Locke)及柏克莱(George Berkeley)并称三大英国经验主义者。其特点在于重视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哲学观点,如“知识来源于印象而非理性”,认为没有事实可由先验(a priori)方法被证明。卢梭等后世学人深受其影响。康德亦综合他同理性主义哲学家的观点创建起“正反合”的理论。 11岁进入爱丁堡大学,18岁专攻哲学,21岁出版“人性论”。1734前往法国进修,48年出使维也纳和都灵。
1749回到家乡 1763年任驻法使馆秘书;1765年升任使馆代办。1767~1768年任副国务大臣。1769年8月退休返爱丁堡。
谟的主要著作有《人性论》 、《道德和政治论说文集》、《人类理解研究》、《道德原理探究》、《宗教的自然史》、《自然宗教对话录》、《自凯撒入侵至1688年革命的英国史》(6卷)等。哲学思想 休谟生活在英国资产阶级“光荣革命”结束到产业革命开始的社会变革的时代。这时,英国资产阶级已经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它继续维持同贵族的联盟以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与此同时,迅速成长壮大起来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要求对这个联盟内部的关系作有利于本阶级的调整,并继续反对封建复辟势力。
这时,资产阶级的进步性和保守性交织在一起。作为这个阶级思想的代表人物的休谟,贯彻经验论观点,提出了以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怀疑论为特色的哲学体系。
《人性论》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人性论(全两册)》(休谟)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_yn_8IIyiAVQzQ-4sH1hqQ 提取码: 8xwp 书名:人性论(全两册)作者:休谟译者:关文运豆瓣评分:8.7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年份:1980-4-1页数:783内容简介:本书是十八世纪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怀疑论者休谟的重要哲学著作。他认为一切科学都与人性有关,对人性的研究应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全书分三卷,第一卷讨论知性;第二卷讨论情感,第三卷讨论道德。作者简介: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年4月26日-1776年8月25日),苏格兰哲学家,出生于爱丁堡,与约翰·洛克(John Locke)及柏克莱(George Berkeley)并称三大英国经验主义者。其特点在于重视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哲学观点,如“知识来源于印象而非理性”,认为没有事实可由先验(a priori)方法被证明。卢梭等后世学人深受其影响。康德亦综合他同理性主义哲学家的观点创建起“正反合”的理论。 11岁进入爱丁堡大学,18岁专攻哲学,21岁出版“人性论”。1734前往法国进修,48年出使维也纳和都灵。
1749回到家乡 1763年任驻法使馆秘书;1765年升任使馆代办。1767~1768年任副国务大臣。1769年8月退休返爱丁堡。
谟的主要著作有《人性论》 、《道德和政治论说文集》、《人类理解研究》、《道德原理探究》、《宗教的自然史》、《自然宗教对话录》、《自凯撒入侵至1688年革命的英国史》(6卷)等。哲学思想 休谟生活在英国资产阶级“光荣革命”结束到产业革命开始的社会变革的时代。这时,英国资产阶级已经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它继续维持同贵族的联盟以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与此同时,迅速成长壮大起来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要求对这个联盟内部的关系作有利于本阶级的调整,并继续反对封建复辟势力。
这时,资产阶级的进步性和保守性交织在一起。作为这个阶级思想的代表人物的休谟,贯彻经验论观点,提出了以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怀疑论为特色的哲学体系。
西方对人性论有何观点
在欧洲进入封建社会后,自然人性论被宗教神学的人性论淹没否定了。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自然人性论才又复兴。
如薄伽丘明确肯定人的七情六欲,是人的自然本性,不可压抑,也不可能回避,认为人类天生是平等的。近代欧洲启蒙学者的人性思想,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批判中世纪宗教神学以神性否定人性,代之以人性否定神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代欧洲的自然人性论者几乎一致的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本性就是最求幸福和快乐,逃避痛苦和灾难,所以,自我保存、自利自私是天性使然。当然,各思想家也有自己的异见。比如,托马斯·霍布斯激烈的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恶的。他的名言就是:“人对人就像狼一样。”霍尔巴赫进一步指出,人的本性是爱自己,但是,人与人要和谐一致的生活,就必须做到一点:自己获得了自然权利而又不致丝毫损及别人。
爱别人是使自己得到幸福的手段,因为人们的幸福是彼此相联系的。卢梭认定人的本性是自然天生的,这个天生本性的首要法则就是自爱。自利自爱是天所赋予的权利,这个天赋人权是不可侵犯的、出于人性的、不可放弃的。
然而他认为,人不仅有自爱之心,而且还有怜悯之心。欧洲近代的启蒙思想家,以人性论为武器,反对神学唯心主义和封建专制主义,以人性反对神性,以自爱自利的自然天性反对禁欲主义,这些都是进步的。但他们所理解的人只是一种自然动物。
但人的自然性只是多维人性中的一个方面。他们不了解社会生活、社会实践对人性所起的根本作用。自然人性论者中,有一部分认为人性本恶,所以需要用外在的社会规范去强制约束。但也有一部分思想家,却从自然人性论中引出了快乐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
他们主张按自然本性来生活,顺应自然。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的感官需求应当得到满足,认为这是快乐和幸福的一个要求。其他如赫拉克利特、伊壁鸠鲁、卢克莱修等自然人性论者,也都把趋乐避苦作为人的本性,认为幸福就是追求感官的快乐,避免痛苦。当然他们也看到了人的幸福还必须包括精神快乐。
德国的感觉主义人性论者费尔巴哈坚持认为,追求感性生活幸福是人和有生命的东西的共同天性。但过分强调人的肉体需要,一切从此出发,一切以此终结,得出享乐主义结论,这是自然主义感觉幸福论的败笔。它在人们生活追求中产生了一种低级的引导,在理论上也是对人性、人生、人的幸福的一种曲解。但是,它肯定了人在自然属性方面的需要,这些都是合理的。
感觉主义的另一个理论弊端是没有回答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矛盾问题。因此,感觉幸福论和利己主义原则遭到了崇尚理性和德性的思想家的抨击和强调人的社会属性的思想家的批评。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人的自然属性和自然人性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问题。
“自然属性”主要是指人的自然欲望和生理机能,从哲学角度讲就是人鱼自身动物性的关系。但人之为人,他的自然属性就不再有独立自存的意义。对于动物来说,人能够自觉地认识自然规律,能动地改造自然世界。
总之,人一方面是自然的,是受时空和具体自然条件以及自己的存在形式限制的存在物,同时又是社会文化世界的主体,是一种可以掌握世界,创造不同于自然的社会文化的能动存在物。强调人有理性,人要过理性节制的生活,在早期希腊人那儿就已经开始提出了,如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等等,都主张人应在理性调控下生活,然而讨论人的本性的理性人性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念”思想中。
下一篇:贾母有几个子女?贾母有几个孩子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