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频烦天下计刻画的是谁?三顾频烦天下计刻画的是谁
三顾频烦天下计刻画的是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

人物生平
初出茅庐,建安十三年,刘表的长子刘琦十分器重诸葛亮。刘表之妻、刘琦后母蔡氏屡进谗言,刘表宠爱少子刘琮,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不为之谋划。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之计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刘琦对诸葛亮说:“如今我们两个向上到不了天,向下接不到地,就我们两个人,话出自你口,进入我的耳朵,无他人知晓,现在可以说了吗?”诸葛亮无奈之下对刘琦说:“你难道看不见历史上申生在国内导致祸患,重耳逃亡在外而获得生存吗?”刘琦意识到诸葛亮让他外出以自保。

治军思想
诸葛亮擅治军,陈寿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就曾提到,诸葛亮“治戎为长”。诸葛亮也曾在《论荐刘巴》一文中亲言:“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若提鼓,会军门,使百姓喜勇,当与人议之耳。”可见,诸葛亮治军有方。诸葛亮善于治军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治军以明。如《将苑·谨候》一文就集中表述了这方面的内容。诸葛亮认为师出以律,失律则凶,律有十五,其中明白地指出要“勇”、“廉”、“平”、“忍”、“宽”、“信”、“敬”、“明”、“仁”、“忠”等有关道德方面的要求。
三顾频烦天下计刻画的人物是谁
“三顾频烦天下计”刻画的人物是诸葛亮。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蜀相》,原句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这两句诗表达了杜甫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弓弩,叫做诸葛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三顾频烦天下计刻画的是谁?
刻画的人物是:诸葛亮。出处:蜀相杜甫〔唐代〕原文: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译文: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扩展资料:赏析: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
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写的是谁
“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写的是诸葛亮。意思是:三顾茅庐探讨天下的大事,一番行为感动世人,出自现代对联。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指的是谁
【三顾频烦天下计】 指的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其中“频烦”是指刘备去了三次。【两朝开济老臣心】指的是诸葛亮辅佐先主刘备、后主刘禅两朝,取两川、建蜀汉,白帝托孤、辅佐刘禅的情形。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