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臻于成熟的标志是?戏剧走向成熟的标志
中国戏剧臻于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的产生。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形成于宋代,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倩女离魂》《汉宫秋》《梧桐雨》等。

简介
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杂剧是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传统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地位
首先,元杂剧是中国文学史上俗文学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收获。从此以后,俗文学便以矫健的雄姿活跃在文坛艺苑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次,元杂剧是中国文艺史上戏曲艺术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收获。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戏曲艺术的真正成熟却是在宋元时期。元杂剧与宋元戏文相媲美,一起成为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最早的成熟形态,为古典戏曲的表演艺术奠定了基础,并一直成为明清时期各种戏曲艺术不可逾越的典范。
我国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 ) A. 元杂剧 B. 元曲 C. 散曲 D. 京剧
我国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元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熔于一炉,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元杂剧奠定了中国戏曲由诗歌、音乐、舞蹈结合的艺术特色,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 故选A.戏剧走向成熟的标志
元代杂剧的出现,使我国戏曲出现了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和角色配合,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于一体,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因此BCD均错误。考点: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点评:中国古代戏曲在原始社会萌芽,成为“傩仪”,春秋时期得到一定的发展,到了宋代形成完整的形式;到了元代戏曲发展到成熟阶段;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京剧则是发展到高峰。
中国话剧成熟于什么时代、标志是什么?
中国话剧成熟于20世纪30年代,三十年代曹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话剧走向成熟。曹禺剧作是借鉴西方戏剧、根植于中国民族文化传统和五四新文化传统土壤中的。
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我国话剧是应社会变革需求而生,发展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在这漫长的百年中,我国话剧日益走向成熟,形式也逐渐多元化。扩展资料: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激发起了1928年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兴起。1929年秋,上海艺术剧社成立,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1930年8月,又联合辛酉、南国等剧社成立了上海剧团联合会,后改为中国左翼剧团联盟、中国左翼剧作家联盟,成为30年代最为有名的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重要力量。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话剧开始了大普及、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
1937年12月31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1938年10月第一届戏剧节上演曹禺、宋之的《全民总动员》,可谓这时期剧目的代表。1939年后话剧重心转入城市,中国万岁剧团、中央青年剧社等有影响的专业剧团在重庆成立。
话剧的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当代中国话剧事业还面临着挑战。因此,话剧仍需要进一步关注自己的时代,深入新的生活。
什么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1934年,曹禺在中国戏剧诞生不到30年的时间里发表了他的著名戏剧《雷雨》。茅盾曾评论“海上的雷雨”,雷雨的出现已成为中国戏剧成熟的标志。
这些名剧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它们不仅被翻译成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其他语言,而且还经常以新的版本演出。此外,它们还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舞台剧、京剧、评弹等艺术形式。仅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就上演、重演了曹禺的8部剧作15次。曹禺戏剧的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从何而来?曹禺的戏剧创作之路与他在南开新剧团阅读《易卜生全集》的经历和个人生活经历有关。他说:“写《雷雨》是情感的迫切需要”,“《雷雨》的诞生是工作中的一种情绪,一种情感的发酵”。剧作家夏衍曾说,生疏不写,这符合创作规律。
曹禺笔下的人物和故事他都很熟悉。谈到写作,曹禺说:“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由于艰苦努力的滋养,他的戏剧才有了生命的活力。其艺术内涵主要体现在戏剧的精神高度和哲学深度上。
曹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兴起的一代戏剧家,深受现实主义戏剧的影响。他在关注现实的同时,也对艺术感兴趣。他描述了现实,但不是严格的现实主义,展现了一种理想主义的发展趋势。
《日出》中铿锵有力的歌声在红霞中回荡,《北京人》中苏芳、瑞珍为自由而奔跑的脚步,都是在阴郁、阴郁的背景下的灿烂黎明,是对现实生活的诗意、寓意的表达。他几乎所有的剧本都没有明确的背景,即使有,也是模糊的。例如,他说写《雷雨》是写叙事诗,既要有诗歌的节奏、意境、性格、神韵,又要有中国诗学的温厚真诚。
为什么说元杂剧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成熟的标志?
元杂剧是北元时期的戏曲形式,是在宋杂剧和金元的基础上,融合了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而形成的中国戏曲艺术的第一个完整形式。因此,元杂剧是中国戏曲艺术成熟发展的标志。
元杂剧又称北戏杂剧,金末在河北真定和山西平阳首创,盛行于元代。作为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元代的札记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平,甚至在诗歌风格上,古人早就把唐诗、宋词和元杂剧称为唐诗。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的传统戏剧。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以 "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为核心的中国戏曲百花园。在戏剧中,文学、美术、舞蹈、音乐,甚至建筑艺术都可以成为戏剧艺术的一部分。因此,话剧艺术必须遵循众多艺术门类极为复杂、相互制约的创作规律,它本身也具有许多审美价值。
戏剧必须由演员在舞台上面对观众表演,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充满激烈的冲突。因此,它要求演员要有生气,充满真诚的感情。从话剧的表现形式来看,优秀的话剧在古今中外,几乎无一例外地与表演人物的动作或内心冲突发生激烈的冲突,从话剧的形式来看,话剧由于舞台有限,它必须靠边站,让所有次要事件和人物、人与环境之间的根本冲突,才能通过强烈的戏剧性矛盾吸引观众。
元代的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一个标志。它集诗词、演唱、对白、音乐、舞蹈于一体,故事情节完整,角色协调。尤其是起源于浙江、现已失传的南戏,可以说是元杂剧最成熟的体现。
昆曲和京剧则是在很久以后才出现的。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