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代宗说法是谁提出的?中国最早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理念的是王国维还是蔡元培
以美育代宗说法是蔡元培提出的。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是素食主义者,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清光绪进士。祖籍浙江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

学术理论
他的教育模式新颖,不拘一格,认为教育是国家兴旺之根本,是国家富强之根基。教育思想灵活,兼容并包,不因学术争议而排斥,广泛吸收各家所长。“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他主张教育应注重学生,反对呆板僵化。他还提倡美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新的教育观念。蔡元培认为:教育之于社会,有二大基本功能:一在引领,所谓“教育指导社会,而非随逐社会也”;二在服务,“就是学校里养成一种人才,将来进社会做事”,或者“就是学生或教育一方面讲学问,一方面效力社会”。

教育独立思想
“教育独立”作为一种思潮,萌发于“五四”之前,发展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由于军阀混战,经济凋敝,北洋政府又不重视教育,国家预算中教育经费比例极低,如1920年前后国家预算中教育经费仅占1.2%左右。仅此有限的预算内经费还常被侵占挪用,也不能如数到位,导致教育经费奇绌,教育事业陷于难以为继的程度。
“以美育代宗教”说是由谁提出的?
蔡元培 1917年,蔡元培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进一步阐发他的美育思想。以下几段话仅供参考: 蔡元培从心理学的视角论述过文艺、美育方面的问题,因而他的文艺与美育心理之思想,尤其美育及美育心理是他的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意志的活动,恃有两种能力:一是推理力,以概念为出发点,演成种种科学;一是想象力,以直观为出发点,演成种种文艺”。这里的“意志活动”,“推理力”、“想象力”都是心理学上的概念,将文艺看作是人一种直观的充满想象力的意志活动。为了进一步论述文学与科学的差别,他举例说:“同一自然景物,在科学上为形体解剖,生理实验,用途改造等等,而文学家乃注意于色、声、香、味之观赏的描写与印证,完全为超实用的。”他还指出艺术的种类,不外乎视觉的和听觉的两大类,而文学则是综合视、听两觉的。总之,在论述艺术和文学问题时处处采用了心理学的视角。 美育更是蔡元培非常关注的问题。他最早译出美育一词,也就是美感教育。
他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是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有待陶养。
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尽管现在看来,美育并不完全应用美学理论,美育的作用比陶冶情感更广泛,但将美育从美感来认识是富于深刻的心理学内涵的,这正是美育心理的一个关键问题。产生美感需要感知、理解、想象参与到人的情感中去,是多种心理功能共同活动的结果,而情感在这里处于核心地位,这是一种深刻的心理学思想。
蔡元培还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提倡以美育破除迷信。他认为宗教起源于人类的3种精神作用,即知识的要求,意志的愿望和情感的需要,3种作用常兼而有之。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昌明,知识作用和意志作用逐渐与宗教脱离,惟宗教庙宇、宗教音乐与舞蹈等的美术作用还结合在一起,通过情感产生影响。他说:“宗教上被认为尚有价值的,止有美育的原素了”。
“在宗教的仪式中,就丢掉了智德体三育,剩下的只有美育,成为宗教的唯一原素”。而美育与宗教有分合两种情况,“应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从心理学看,人总是受某种信念、信仰支配的,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是积极的,蔡元培的文艺与美育心理之思想,开了我国现代文艺心理与美育心理学之先河。
中国最早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理念的是王国维还是蔡元培?
美育代宗教是蔡元培先生提出的。蔡先生针对当时的一些言论与现象指出用信仰基督教或者尊崇孔教来改变国民素质与习惯是没有依据的,又指出宗教的三个作用即“智识、意志、情感”,智识用来解释人们当时不能解释的种种问题,今天已经被科学解决;意志其实就是道德教育作用,被今天的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代替;情感即美育,治宗教中的一些形象因素,即我们今天所谓的宗教艺术,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逐渐脱离了宗教,美育也已经独立出来了,所以宗教原来的作用已经有了改变,有了科学,我们有了正确的知识,有了伦理学,我们会建立自己的道德观,但是唯有情感作用还依旧存在,而美育也是同样具有情感教育作用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用美育来代替宗教。
以美育代宗说法是指什么?
以美育代宗说法是指在欣赏、创作艺术作品时带有神圣的崇高感。以美育代宗教说是1917年蔡元培撰写的,在北京神州学会上的演讲辞,详细分析宗教的起源和作用。
吾人精神上之作用,普通分为三种:一曰知识;二曰意志;三曰感情”。作者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理论,认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的当代价值首先,构建“社会人”所需要的审美素养。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不断进步,党和政府将美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文件,使美育在当下社会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这是因为审美素养是每个“社会人”所具备的公民素养之一。另外,美育的目标就是让“社会人”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和能力,审美素养的和能力既是美育的目标,美育也是获得审美素养和能力的途径。其次,美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不可磨灭的作用。素质教育即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而美育有助于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实施和完善,故美育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贡献。
“以美育代宗教”是蔡元培先生所说的什么内容?
在中国最早提出美育一词的是蔡元培。美感教育是蔡元培先生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教育思想,尤其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闻名于世。
虽然蔡元培并未就此写成专著,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贯穿于蔡元培先生一生。早在新文化运动中,他就不只一次地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1938年2月8日,蔡元培逝世前两年,在为萧瑜编著的《居友学说评论》一书撰写序文时,还提到:“余在20年前,发表过‘以美育代宗教’一种主张,本欲专著一书……而人事牵制,历20年之久而未成书,真是憾事。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如何理解?可行吗?
不可行。理解蔡元培将宗教与美育进行对比,认为宗教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
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因此,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若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在蔡元培看来,以美育代宗教,使国人的感情勿受污染和刺激,使其受艺术熏陶而纯正,满足了人性发展的内在需求。简介以后社会文化日渐进步,科学日趋发达,现代人根据科学知识寻求解答,不再以宗教为知识。
随着时代的变迁,道德意志亦与宗教脱离而独立。宗教所余下的只有感情作用,或称美感。文艺复兴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各种美术渐离宗教而尚人文”。
作者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理论,认为“纯粹之美育, 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收入《蔡元培教育文选》。
提出“ 以美育代宗教说 ”口号的是哪位?
以美育代宗教说--蔡元培 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已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
上一篇:苹果的别称有什么?苹果的别名
下一篇:佛经是谁写的?佛经是谁写的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