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不辨是非是中庸精神吗?中庸不庸

不辨是非是中庸精神吗?中庸不庸

最佳回答2022-11-23

不辨是非不是中庸精神。中庸并不是不辨是非、不讲原则、调和矛盾、一团和气,或保守固执、不前不进、甘居中游,而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是为人处世的基本方法,也是实现“和谐”的基本途径。

不辨是非是中庸精神吗

管理者要明辨是非(理智处理问题)。一碗水端不平就会洒出来,管理者处理事情也一样。做不到公平,但维稳还是需要的。老板最忌讳的是什么?是管理者在处理事件的时候有失公允,拉帮结派,无法维持团队的安定团结。当你无法做到相对公平时,那你就要小心了,你随时都有可能被踢出局。所以明辨是非很重要,但难在“装糊涂”。

不辨是非是中庸精神吗

管理者要明事理。明事理与辨是非是两回事,辩是非是让你冷静、理智、理性的处理问题。而明事理是要让你在处理工作、生活、人际关系上,懂得事物的道理。事分轻重缓急,人分男女好坏,不是所有的犯罪都不可饶恕,也不是所有杀人的人都应该判死刑。凡事就事论事,不能办死事,一个不懂得变通、不明事理的管理者,在职场路上走不长。

儒家学说中中庸指什么

摘要:中庸之德既是一种崇高的道德理想,又是一种现实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庸之道上达与天,下至于地。

关键词:儒家中庸思想智慧
一.东西方文化中的中庸思想中庸是中国儒家道德智慧之精髓。根据徐复观对《中庸》的注解:“中”,是恪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之意,庸是“平常”和“用”相联系。其首要的含义是指随时随地,为每一个人所能实践,所能实现的平常行为。平常的行为是过或者不及的行为。

中庸就是永远恪守中道的意思。中庸即是善,是适度。是最能体现伦理和道德的规范、要求;对于善的表现是什么,许多圣人贤哲在学理上已经做过大量的描述,生活中的善却是更实在,更富有意义。

这种善由不偏不倚之行为而表现出来。是在人人可以实践、应当实践的行为生活中,来显示人之所以为人的“人道”。也就是说,人人应当实践的行为生活,即是中庸之道,即是孔子所要建立的人道。

中庸之道出自于天,人秉承此道即是“性”,是人生命之内的道德性智慧;道体现在人身上,时时刻刻不离人,可以脱离人而存在的就不是道。这个“道”就是中庸之道。正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就是这个道理。中庸之道是来自于最高的价值实体-“天道”,人人都秉承着这一共同的根源,因而,中庸之道是人人皆可成就的道德智慧。显天道于中庸之中,是中国传统道德智慧的根本点。

中庸的道德智慧是天赋的,是人性中蕴涵的,人性之外没有道德智慧可言。中庸的道德智慧是人人具有的,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证知的。实现中庸之道德智慧即是实现人性。道德智慧不离人性,不离人生,能离者就不是道德智慧。

进一步理解中庸之道,就可以发现:儒家的中庸即致“中和”。“中”者,即自然适度,是事物的自然法则。“中和”之德使万物各得其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和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就是说,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就是“中”,“中”不是一分为二,“中”是相对于过与不及而言的尺度的适当。

在中庸思想中,“过”已经超过了事物发展时度量的界限,过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不及”是低于事物发展时度量的界限,而导致相反方向的质的变化。因而,只有中庸才能够保证事物稳定的发展和变化。

因而叩其两端而折中的方法,是最为合理的处理事物的思想方法。对人而言,中庸思想要求人的任何思想言行都要随时处中、要适度。只有随时把握适度的智慧,思想言行才不至于落偏,才能符合“中”的思想。但同时中庸的运用需要极其高超的智慧境界,不能把“中”理解为对任何事情的折中。

比如善恶就无法折中,必须要抑恶扬善。但要在善的范畴中,把握尺度,度量扬善中的对立双方的不同意见,取其适度的“中”而用之于民。在孔子看来,舜就是这样的大智慧者。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舜喜欢向别人请教,又善于审察周围人的言行,包含别人的短处而褒奖别人的长处,能够适度地把握好人们认识上的过与不及的两端,取中间的意见施行于民众。这就是舜之所以成为舜的道理所在。“和”者,即和谐有序,是事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对人来说是指表现出来而符合法度的思想言行。“和”意味着多样性的统一。

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互动互生。是事物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不是一团和气,而是“和而不同”。

这是君子的重要标志。“君子和而不流,强。

中庸不庸,知命不听命

关键词一:中庸一直以来我对“中庸”一词都不太看好,中国人的那种折中而为之,那种规规矩矩,总让我觉得不够鲜明,不够个性,通俗来讲就是“怂”的说辞。很多人把“中庸之道”当成笑料,认为“中庸之道”就是老好人,就是和稀泥,是非不辨,两边都不得罪,过日子马马虎虎,得过且过。

《中国哲学简史》一书在谈中庸之道时说道: 如此看来,中庸,可维护内心秩序。 既不禁欲又不纵欲,都说欲壑难填,中庸之道就很好地让我们在这个略显浮躁利益的社会维持了内心的平衡,个人的一切行为做法都要尽力且适度。比如努力工作但不日日熬夜耗神;比如遇悲也不沉湎其中,虽喜也不失了心智;再比如发了财不为富不仁,受了穷也不人穷志短……只有这样,内心秩序才不会乱。 作为教师,更要有这样可贵的“中庸之道”。

调试心态,工作劳心劳力也未必得到各方认可,工资也不能与之匹配,尤其在与社会其它高收入对比之下更显差距,因此常能听到一些吐槽和抱怨这样一来如何获得幸福感呢?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习中庸的尽力为之、适可而止的处世态度,才能明白教学的可贵,才能真正体会到教师这一职业给你带来的幸福感,方能有所作为。 关键词二:知命 我们常常听到未达到人生所求后感叹一句:没办法,这就是命!说完之后便拂袖离去,不做任何的努力和改变,心安理得地保持现状一副悲戚之状还乞求获得他人的同情。可知命就是信命,听命,认命吗?不是的。

《中国哲学通史》在谈儒家所讲的知命时提到: 孔子就是用这样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他一生都在游说诸侯国,带着弟子风餐露宿地推广自己的理念,企图凭自己的力量来改变当时的社会,尽管常常遭到拒绝甚至蔑视,但心志依然坚定脚步,也从未停下。且言: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尽力去做好事情,但事情的成败交给“命”。这个“命”就是命运、天意。人生有穷达,知命则无忧。

人生路漫漫,必然有很多事不能圆满,不能件件都符合心意,必然有很多苦苦追求而不可得。如若能知命,才能在做了一切的努力之后,不后悔,不留下遗憾,心平气和地接受最后的结果,这才是人生的智慧所在。 因此,知命二字绝不是不作为者的失败的托词,是尽力之后直面结果、反思自省的坦然心态。

哪篇文章阐述了中庸并不是一味没有原则、不辨是非的调和,不是采取折中主义的“和稀泥”?

我没看过哪篇文章说的是你这个意思,但是我可以从中庸原文来跟你说中庸的意思。因为中庸这篇文章本来就不是你说的这个意思。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意思就是我们人的情绪是会影响身体健康的。在中医里面不是有这样的说法吗?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喜伤心,悲伤肺。说的就是五情会导致五劳七伤。

所以中庸告诉你,这些情绪是能量,不要乱发泄,这种能量会伤你的五脏六腑。但是人是有情绪,所以也是要适当的发泄,那么适当的发泄就是中。这是中庸的真正意思,跟人事上的和稀泥呀,做和事佬,没有什么关系。

如果能能够按照中庸上所说的,每日的修行自己的话,那么人看起来就会有威严,就会有正气,那么这才是奴家说的中庸之道。

继续浏览:

上一篇:善始者众善终者寡的意思?善始者众善终者寡啥意思

下一篇:价格的形成以什么为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