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是什么朝代?十六国处在哪个朝代和哪个朝代之间
十六国是东晋朝代。东晋,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王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

东晋简介
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东晋时代,也曾经内部四分五裂。东晋与之前的孙吴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六朝。东晋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司马睿挟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先后被苻雄、慕容垂击败。太元八年,前秦天王苻坚率兵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只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

灭亡原因
东晋朝重要地区用大族作镇将,因而形成割据的局面。刘裕改用皇子作镇将,特别是荆州江州两镇,所统兵甲占全国兵甲的半数,更非选皇子不可,从此建康朝廷不再受大族重镇的威胁。刘裕完成了上述军事上政治上的措施,东晋朝显然再没有存在的余地了。420年刘裕废晋恭帝自立,建国宋,史称南朝宋,是为宋武帝,东晋至此灭亡 [8] 。439年北魏统一华北后,至此进入南北朝时期。
十六国是什么朝代?
十六国时期代表北方(包括巴蜀、云南、西域)在西晋灭亡到北魏统一华北期间的时期,当时南方则为东晋时期。十六国(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东晋十六国时期,汉地江南、荆湘地区由东晋控制,而汉地北部和西南部则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的前凉、成汉、前赵、后赵、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十六国”之称源出于北魏史学家崔鸿所撰的《十六国春秋》:“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并成、夏为十六。”范围大致上涵盖汉地中部、东部、西南部、西部,最远可达漠北及西域。十六国时期的文化发展边疆各族在华北地区立国后,互相混战。在这些国家中,以前秦(氐族)和后秦(羌族)的文化最为兴盛,其次则是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此外,汉族张轨、李皓所建立的前凉和西凉,更是当时的文化中心,史称“河西文化”。
各国的统治者为了维护政权的稳定也发展教育。前赵刘曜设置太学、小学,选拔人才。前燕慕容皝设置官学,并著教材《太上章》和《典诫》。
后秦、南凉设置律学,召集地方散吏入学。
十六国处在哪个朝代和哪个朝代之间?
如果说大一统的朝代的话,应该说是“晋”和“隋”两个朝代之间的一段时间。是西晋灭亡之后,北部和西南部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中比较强的十六个国(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
十六国与东晋之后是南北朝时期,之后才是隋朝。十六国(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该时期自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汉地巴蜀建立成国(成汉)、在中原建立汉赵(后称前赵)时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止。十六国发生在什么时期?
五胡十六国 (304-589)西晋在曹魏统一北方,进而晋武帝灭孙吴统一中国之后,本可以继续秦汉统一之格局,但是司马王朝走的是门阀政体之局.这样一来,社会个阶级的矛盾和对立,动摇了晋王室的基础.晋惠帝末年的八王之乱,和其它的外患导致中原沦陷,边垂不保,群雄混战,生灵涂炭.司马王室南迁。但是北方的黄河流域则成为各少数民族的逐鹿之地,直至东晋灭亡,中原从未被东晋所收复,国家未为统一,此时期为"五胡十六国"。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包括前赵(匈奴)、后赵(羯)、前燕(鲜卑)、前凉(汉)、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南凉(鲜卑)、西凉(汉)、北凉(卢水胡)、南燕(鲜卑)、北燕(汉)、夏(匈奴)等十五个政权,连同西南氐族建立的成汉,总称十六国。五胡十六国兴替的历史相当繁乱,这里仅述其大势。以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为戒,这百来年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既人们常说的“胡亡氐乱”。永嘉(307-313)之乱后“五胡”所建立的多个政权一度为氐族前秦政权所统一,但淝水一战失败后顷刻之间便土崩瓦解。第二阶段更是祸乱不息,前秦灭亡后北方重又分裂,关中、关东、陇右政局纷乱,民族之间的斗争又出现一个高潮,社会动荡比以前更厉害。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才结束“五胡乱华”。
五胡十六国是什么朝代
“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的政权,以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建立的十六个政权为主,因此称之为“五胡十六国”,简称“十六国”。但事实上入侵的少数民族不仅仅只有五个,政权数目也远非十六个。
范围大致上涵盖华北、蜀地、辽东,最远可达漠北及西域。北魏帝国统一华北,135年的五胡乱华时代结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南北对峙,正式进入南北朝时代。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军事制度十六国时期的北方诸国多实行异族分治制度,或称为胡汉分治制度,在一国之中,实行两种不同的军政体制。对汉族人民,仍按汉族的传统方式进行统治。对胡族,则按各自的部落传统进行统治。在军队形式上大致同西晋兵制,具有中军、外军组织及都督、将领等职务。
中军直属中央,编为军、营,主要保卫京师;外军为中央直辖的各州都督所统率的军队。在兵役制度方面,则是实行本族全民皆兵制度,并兼有魏晋世兵制的特点。只要是凡识于战斗的本族人民,皆作为军队基本兵力。
其他人民方面皆实行征兵制,征发各郡、县的各族人民补充军队。其中汉族兵的来源,还包括来自投降的坞堡和招募的农民,一般都是终身为兵。
十六国起止时间 、都城、都城今址、建立者
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
1.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
2.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
4.前凉(320—376)汉族张茂,永嘉之乱后,凉州地区所保持的汉族政权,八王之乱后,西晋凉州刺史张轨及其子张守土保境,中原百姓纷纷前来避乱。
5.南凉(397-414年)鲜卑秃发乌孤,都乐都(今属青海),盛时控有今甘肃西部和宁夏部分地区,秃发即「拓跋」的异译,为拓跋氏的一支,被称为河西鲜卑。
6.北凉(401-439年)卢水胡(一说赀虏)沮渠蒙逊,都张掖(今属甘肃)。盛时控有今甘肃西部、宁夏、新疆、青海各一部,397年后凉进攻西秦失败,吕光杀死从征的部下沮渠罗仇兄弟,罗仇侄蒙逊遂以会葬为名,与诸部结盟起兵反抗吕光,并与从兄男成推段业为凉州牧、建康公。
7.西凉(400-421年)汉族李暠,都酒泉。盛时控有今甘肃西部酒泉、敦煌一带,西抵新疆葱岭,400年,据敦煌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凉公,并设官建号,发兵攻下玉门以西各城,控制了西域,建国西凉。
8.后凉(386—403年)氐族吕光,后凉是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吕光建立的政权,其国号以地处凉州为名,苻坚淝水之战前,苻坚派太尉吕婆楼子吕光率兵经营西域,吕光攻破焉耆、龟兹等三十六国,俘获大量珍宝和马匹。
9.前燕(337—370)鲜卑慕容皝,前燕是鲜卑族慕容皝所建,该族原居住在辽河流域,公元337年,慕容皝称燕王,以龙城(今辽宁朝阳)为国都,招徕中原地区的汉族流民,组织屯田垦荒。
10.南燕(398—410)鲜卑族慕容德,建都广固,盛时控有今河南及山东部分地区,慕容宝为后燕帝时,以其叔父慕容德镇守邺城,公元397年,北魏攻后燕都城中山,宝北逃奔至龙城,后北魏破中山,后燕被分成二部。1
1.后燕(384—409)鲜卑慕容垂,淝水之战后,慕容垂被苻坚派往邺城,当时镇邺的是苻坚庶长子苻丕,其时,丁零族翟斌在河北起兵,苻丕遂派慕容垂前去镇压。
1
2.北燕(409—436年)汉冯跋,后燕建始元年(407年),在冯跋的支持下,慕容宝养子高云取得后燕政权,北燕太平元年(409年),高云被部下所杀,后燕亡,冯跋自称燕天王。1
3.前秦(351—394)氐苻健,十六国之一,为氐族苻健所建,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历六主,共四十四年,前秦的领土面积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处在第一位。1
4.后秦(384—417)羌族姚苌,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前秦苻坚在淝水之战溃败后,羌族贵族姚苌于公元384年在北地(今陕西富平县)自称秦王。
1
5.西秦(385-431)鲜卑族(一说赀虏)乞伏国仁,都苑川,盛时控有今甘肃西南部和青海部分地区,鲜卑乞伏氏在汉魏时已自漠北南出大阴山,迁往陇西,并定居于此。1
6.前赵(304/318-329)匈奴刘渊,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县)称汉王,308年称帝,建都平阳。1
7.后赵(319—351)羯石勒,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319年,羯族石勒自称赵王,329年灭前赵,一年后称帝,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西南)。1
8.成汉(304-347)巴氐李雄,十六国之一,公元301年,巴氐族领袖李特在蜀地领导西北流民起事,304年,其子李雄在益州自称成都王,306年称帝,国号成,建都成都。
1
9.胡夏(407—431年)匈奴赫连勃勃,赫连勃勃曾任后秦姚兴的骁骑将军,夏龙升元年(407年)脱离后秦,自称大夏天王,大单于,刘裕灭掉后秦后,自回江南,留在长安的守兵力量薄弱,加上又发生内讧,赫连勃勃乘机袭取了长安。
十六国是朝代吗
确切的说,不是朝代,但是代表一个历史时期。“五胡十六国”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政权的五个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
这个时期也被称为“五胡乱华”时期。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