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古诗都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唐诗流传下来的方式:
1、它本来就是刻在石壁、鼎上,想要让它磨灭还是比较困难的。
2、大明天启年间胡震亨辞官回家,编一本最全的《唐诗》。
3、人人都知道李杜诗篇好光焰万丈长,哪怕就是换了朝代,依然会被这些文化所折服。

古时历代皆重文,帝王将相或政客官吏,或多或少都会写几笔文章。尤其是帝王的喜好,会深度地影响一个时代的民间风气。整个皇室和政坛,会聚集起一箩筐的诗人词人。这不仅为诗词的兴盛的提供了庇护,也为诗词的留存提供了条件:政客接近权力中心,所言所行,皆有人为之记录。
退避庙堂之高,而处江湖之远的诗人词人,必然少不了文化上的交流沟通。如李弥逊在《水龙吟》中提到的“曲水流觞,晚林张宴,竹边花外”,也或者就像是《红楼梦》中的海棠社和桃花社。在集会上,文人雅士互相品鉴评点。所有创作,自是均有记录。

诗词、歌、舞,三者是一体的。诗人词人谱词作曲,歌妓依声唱和。娱乐化的传播方式,不仅为诗词展现了全新的欣赏角度,也拓宽了诗词的覆盖面积:古典诗词走出了小众的精英阶层,流向了社会、流向了普通百姓。
古人的诗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古人的诗大体上是靠以下方法流传下来:
一.题壁刻石:在不少名胜的墙壁、山石,很多都有诗词家的笔迹。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二.作者主动传播:诗人不一定都是穷困潦倒的,比如晏殊、纳兰容若等,就给自己出版诗集。以晏殊为例,生平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共收录三百八十一首。如《浣溪沙》、《蝶恋花》等作品,整理出版的诗集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等。
三.编纂诗集:除了诗人自己出版诗集,历来也会有人收录诗集、词集或者各种文集,这种办法保留下来的诗歌文章最多,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比如著名的“诗经”,就是收集各种诗歌编为诗集。
三.口传: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诗人的身份放在今天来说就是作词人。诗人的名声越大,诗人的诗词影响力就越大,甚至还会有人专门请有名气的诗人为自己作词作曲。
然后这些诗词就会被世人传唱,保存下来。
四.诗板题诗:这是中唐之后较为流行的一种方式,即用诗板题诗,然后挂起来,供人阅读。晚唐咸通年间,诗人薛能经过蜀地泉亭,曾看见“亭中有诗板百余”,可见诗板题诗在当时很普遍。
五.野史小说:在某小说里,忽然出现一首诗。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红楼梦》里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了。从魏晋南北朝文言笔记的小说的雏形,到明清时期的古代小说的成熟,都方便了诗词的保存和传承。
古诗都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古代的诗歌有很多种流传方式:
1.出诗集.这个方式需要用到钱,一般分三种:一是自己掏钱出自己的诗集;二是欣赏自己做的诗词的达官贵人资助;三是出版商要以此牟利而出诗集赚钱
2.艺人传播.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这是早期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很多诗歌便通过青楼、戏院等娱乐场所传播,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的诗人才子经常光顾那里的原因
3.民间传播.老百姓虽然做不了诗,但却可以读诗,就如白居易、杜甫等做的民间诗歌便在民间广为流传
4.风景名胜的留诗.诗人经常有这样的一个习惯,不管走到哪里,一有什么灵感或感慨,总是喜欢用笔写下来,所以经常见到许多风景名胜上留有诗词,一首好的诗词会让那风景名胜更加有名,而由此这些诗词就流传下来了,甚至比其他方式更加有效等等.或者是一些记录方式,
一.刻石。比如各个地方名胜的墙壁、山石,很多都有诗词家的笔迹。
四.后人点评整理。
比如王国维就最爱干这个事。把诗词整理到一起,添加自己的感想。
五.野史小说。
在某小说里,忽然出现一首诗。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红楼梦》里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了。
在古代的时候,唐诗是如何传播的?
一是题诗壁上,二是笔录传抄,三是口头传唱。第一个方式顾名思义,就是把自己的诗写在墙壁上,让过往的人看到。
因为这些地方人流量大,易传播。唐诗通过什么流传开
一.手抄是唐诗传播的主要方式[1]了解中国古籍编撰印刷史的人都知道,隋唐以前(含隋唐),书籍主要是以写本流传于世;从五代始,雕版印刷迅速发展;至有宋一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期。雕版印刷术虽然发明于唐代,“但还没有成为书籍生产的主要方式。
二.题壁是唐诗发表和传播的另一个主要渠道。所谓题壁,是将诗作题写于石头、树木、驿馆、屏风等处,使诗篇见诸读者并迅速流传开来,远播四方。作者所选的石头、树木、驿馆,多是相对稳定的自然存在物,并且处于风景名胜古迹,来往人等多,游客集中,来自四方,又奔向四方,读者不断更替,不断流动,有利于诗篇的流布传播。
这种选择,可见作者已经是很有意识地展开传播了。
三.歌伎传唱是唐诗传播的另一途经文学与音乐的结合从远古就已有之,中国的诗乐传统可谓源远流长,不管是先诗后乐还是先乐后诗,从“诗三百”到汉乐府,都是可以和乐而歌的,《文心雕龙乐府》曰:“诗为乐心,声为乐体。”说明了诗乐之间的密切关系。
余冠英先生曾分析七言诗在汉代为什么没能流行的原因:“一是两汉的那些七言中佳制太少……二是七言歌谣在汉时不曾有一首被采入乐府,没有音乐的力量来帮助它传播,自然难于普遍,后者应是最主要的原因。”[5]这从反面说明诗入乐传播的重要性。唐王朝统治者一直重视音乐等文化艺术的发展,唐朝各级政府均设置了音乐机构,著名诗人王维就曾官任太乐丞。
音乐的发展必然要求曲辞的配合,音律优美的唐诗很自然地成为配乐歌唱的歌词来源。据人统计,“《乐府诗集》中2239首乐府诗,合乐的占1754首。《唐诗纪事》所记1150诗家中,诗作与音乐有关的,共200家。《全唐文》中有关音乐之作有241篇,《全唐诗》中涉及乐舞的就更多了。
”[6]p203说明唐诗的发展和音乐的繁荣有密切的关系。
四.以选集的方式传播是唐诗得以跨代流传的重要原因以诗赋取士为重要内容的唐代科举制度,不但直接促进唐诗的繁荣,而且还促使唐人选编唐诗行为的产生。为了给学子儒生提供学习模拟的材料,有人开始有意识地编撰诗集;此外,对于那些略有诗名而尚未登第之人,他们亦精心编撰自己的诗集,献之名流权贵,既是自我表现,也是自我推荐,作用与干谒诗相同,都是希望得到欣赏和援引;另有一些诗人仅仅是出于保存自己作品的目的而编辑诗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选集的编撰分明已经是一种有明确意识的主动的个体传播行为了。
除了个人专集的编撰之外,还出现了当代人所编的唐诗选集。唐朝诗文集的数量远远超过以前,专集和选集的编撰促进了唐诗的更广泛传播。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