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扁担舞是哪个民族的?广西南宁千名学生跳扁担舞

扁担舞是哪个民族的?广西南宁千名学生跳扁担舞

最佳回答2022-11-22

扁担舞是壮族的舞。壮族的“扁担舞”源于舂米的劳动生活,是从“舂米舞”而发展为用扁担敲打板凳的形式,人们此起彼伏、错落有致的敲打中,表演插秧、收割、打谷、舂米等。扁担舞最初是用一块木板,盖在舂米槽上用扁担敲打。因石槽太重,不易搬动,于是慢慢改为用长条凳。

扁担舞是哪个民族的

表演形式

扁担舞表演时人数不限,但必为双数,二、四、六人均可,舞者持扁担面相对站于板凳两旁,按规定的点子击打舞蹈。时而竖握扁担互相对击,时而又横握扁担,以两端敲击凳面。有时于板凳两侧的二人作一组互相对击,有时又可转身与旁边一人为伍对击,中间还可穿插以四人为一组的斜向交叉击打,击打点子非常丰富,计有“插秧”、“车水”、“收割”、“打谷”、“点春水”、“碰碰欢”、“虏列表”、“虏列谷”、“虏列分水”、“虏列分阜”等,复杂多变,节奏明快紧凑,动作刚劲有力。

扁担舞是哪个民族的

服饰和道具

表演服饰为壮家妇女平时所穿的生活服装,包花头巾,穿中式斜襟上衣、中式长裤,系胸兜;道具有板凳扁担两样,板凳为木制,长约七尺,宽约一尺二寸,高约一尺五寸;扁招为竹制,长约四尺五寸。表演时无乐曲伴奏,主要是按表演者依扁担敲击板凳和扁担互击发出的音响节奏而舞,节拍有2/4、3/4、4/4、5/4拍子交替击打,并配以竹筒、鼓、锣、小镲组合的打击乐伴奏。

广西壮族民间舞蹈,壮族扁担舞文化

壮族文化 是在壮族人民生产劳动中产生,所以壮族文化独具地方特色,以及民族风情。壮族最受欢迎的舞蹈是壮族的扁担舞,虽然扁担舞是用一种劳动工具进行表演的,但扁担舞蕴含了浓郁的劳动气息,以及是壮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表达。

流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县的林江、地苏、安阳乡和马山县的白山、古寨、加芳乡-带。该舞在春节期间最为盛行,寄托了群众渴望来年丰收的希望。 壮族扁担舞又叫“打虏列”、“谷榔”、“打榔”(均为壮语译音),是一种群众自娱性民间舞蹈形式。特别是中、老年妇女打扁担,更为出色。

打扁担时,至少四人一组,多则十人、八人扁担舞均可,在一条长板凳上互相敲击。 扁担舞最初是用一块木板,盖在舂米槽上用扁担敲打。因石槽太重,不易搬动,于是慢慢改为用长条凳。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十六,村村寨寨都打扁担,但过了十六,就不打了。有的地方用竹竿代替木杆和扁担,竹竿两头还系上数枚古铜钱,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吉祥如意等,敲击起来声音清脆,悦耳动听。 扁担舞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元宵节期间举行表演,场地是在村前的晒谷场上。

表演者有四人、六人、十人、二十人不等,大多以双数的妇女为主。出场表演时,舞者每人手拿一根扁担,相对而站,围着一条长一丈多、宽一尺的木槽或板凳,舞者以口喊呼,上下左右相互打击,模拟农活中的耙田、插秧、戽水、收割、打谷、舂米等姿势动作,边打边唱边舞。 舞者时而双人对打,时而四人交叉对打,时而多人连打;有站、蹲、弓步、转身打等,轻重、强弱、快慢,此起彼伏错落有致,动作刚劲有力、优美稳健,整个舞蹈自然清新。

可见扁担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劳动工具,同时也是舞蹈的节奏乐器。而在有些地方,不用扁担,也不用木杵,而是用竹竿,竹竿两头还系上数枚铜钱,敲打起来声音清脆,悦耳动听。

广西南宁千名学生跳扁担舞,你还知道壮族的哪些节日?

广西的扁担舞是广西“三月三”节日里的其中一种,“三月三”并不是广西特有的节日,而是全国人民的节日,只是只有广西壮族将“三月三”申遗成功并发扬光大,向全世界各地人民展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独特文化。广西壮族“三月三”节日的特色表演主要有壮族同鼓舞、壮族抛绣球、竹竿舞、芦笙踩堂、抢花炮、三江牛王、融水斗马、红歌节、五色糯饭迎贵宾、扁担节。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到田里祭拜,以祈求今年风调雨顺,秧苗能够茁壮成长。完成祭祀,有的人家会到河边捡取“脱马腾”当作汤圆煮来吃,也有的人家会开塘捉鱼。最后,人们会请专门的道公帮忙到田里驱鬼,完成法事后才开始正式插秧。吃立节,是广西壮族比较喜庆的一个节日,“吃立”用状语表达表示欢庆的意思,一般在每年的正月三十举行。

相传在1984年春节即将到来的时候,法国侵略者侵犯我国边疆,为了能够击退可恶的侵略者,广西壮族的青年们纷纷挺身而出,拿起武器投身战争,捍卫祖国领土,因此错过春节。正月三十日这天,将士们凯旋而归,为了庆祝祖国的成功,将士们的辛苦功劳,村民们纷纷杀鸡宰羊,盛情款待这群勇猛的将士,为他们将错过的春节补上,这一习俗沿袭至今。在节日这一天,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尽情的唱歌跳舞,热闹无比。

二月社,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民间节日,在年农历二月初二日举行,是一个有关祈祷的节日。每到农忙的时候,村民们便开始凑钱买”社猪“来祭祀社王 ,祈祷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二月春社日又称中和节,据《广记》记载:"村舍作中和酒,祭勾芒种,以祈年谷"。

祭祀社王,需要每户派一位代表参加,将猪肉分成若干份,然后用竹子挂起,放在社王庙的旁边,等到祭祀结束,每户人家分别带一份猪肉回家。花王圣母祭,也是一种民间节日,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日举行,花王圣母是专门掌管生育和守护儿童的神仙,每年正月初一清晨,孩子们起床后,先向花王圣母跪拜叩首,祈求花王圣母保佑自己健康成长,无病无灾。

各个民族各擅长什么舞蹈


1.蒙古舞(蒙古名族)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吉林、黑龙江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的民间舞蹈。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


2.秧歌(汉族)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
3.壮族舞(壮族)壮族舞蹈源于对狩猎的模仿,但它常与巫师酬神的活动密切联系。巫师敬神总是边跳边唱,乐神消灾祈福。

最早记录,花山壁画中壮族舞蹈的实际是当时壮族先民对蛙神的颂歌。这种舞姿的形状是两臂张开弯肘上举,两腿蹲成弓步,动作粗犷有力,赋有特色,被称为蛙形舞姿。
4.新疆舞(新疆名族)新疆舞的原创民族是维吾尔族,舞蹈活泼优美,步伐轻快灵巧,身体各部分的运用较为细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女舞姿优美舒展,男舞姿矫健有力,有着浓郁的西域风格,分为赛乃姆舞,萨玛舞,刀郎舞等。


5.狮子舞(汉族)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国广大地区。历史悠久,汉代已有记载。

一般由两人合演一头大狮,一人扮武士持彩球逗引。表演上分“文狮”、“武狮”两种。多用打击乐伴奏。

后经加工提高,采用许多高难度动作,成为舞蹈与杂技结合的艺术舞蹈形式。
6.朝族(朝鲜族)朝鲜族民间舞蹈之一“农乐舞”俗称“农乐”,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综合性的民族民间艺术。流传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朝鲜族聚居区。深受朝鲜族农民喜爱,通常在农事劳动和喜庆节日里表演。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由吉林省文化厅申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7.藏族舞(藏族)藏族舞蹈是藏族民族舞蹈的总括名称。藏族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并与汉族舞蹈文化相互交流,也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舞蹈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西藏高原地区的藏族文化。较常见的藏族舞蹈有弦子、锅庄、踢踏等。


8.苗族舞蹈(苗族)苗族舞蹈,就是指苗族地区拥有和传承着中国历史文化的遗产。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仅苗族“鼓舞”一项,就近十种之多。且它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体现着苗族“鼓舞”历史的悠久。
9.黑走马(哈萨克族)传统的哈萨克族舞蹈,多以模仿飞禽走兽的动作为特征,夸张幽默,惟妙惟肖,生动传神,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传统的舞蹈有《哈拉卓尔哈》(又译“黑走马”)
10.赛乃姆(维吾尔族)原为维吾尔族古代舞曲名。维吾尔族民间歌舞形式之一。流行于新疆广大地区。

形式自由,动作灵活。常在节日或劳动后即兴歌舞。1
1.扁担舞(壮族)壮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

流行于广西地区。舞者为双数,手持扁担互相敲击,打出变化多端的节奏音响,边歌边舞。动作多表现农业劳动。1
2.芦笙舞(苗族)苗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

流行于西南、中南苗族居住地区。以边吹芦笙边舞蹈为特点。常带有表演性和竞赛性。

1
3.阿细跳月(彝族)彝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多在自称“阿细”和“撒尼”人的云南彝族聚居地区流行。为青年男女的一种社交舞蹈。男舞者一般弹大三弦或吹笛子与女舞者对舞。

节日时常在月光下或围着火把跳至深夜,故得名。1
4.瑶族舞蹈(瑶族)瑶族舞蹈多与宗教祭祀有关,其中最著名的是长鼓舞和铜鼓舞。

长鼓舞主要流行于盘瑶支系的瑶族地区。1996年广西金秀坳瑶到日本演出长鼓舞�。

除汉族外,还有哪些独特的民族民间舞蹈形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民间舞蹈形式。除汉族外,有蒙古族的《安代舞》、《筷子舞》;藏族的《弦子舞》、《锅庄》;维吾尔族的《赛乃姆》、《多朗舞》;苗族的《芦笙舞》;彝族的《阿西跳月》;壮族的《扁担舞》;瑶族的《铜鼓舞》;傣族的《孔雀舞》;高山族的《杵舞》;朝鲜族的《农乐舞》;黎族的《打竹舞》等,都是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园地里的一朵朵奇葩。

民族舞的类型有哪些


1.龙舞,又称“龙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

历史悠久,汉代已有记载。“龙”的造型形状各异,但分节均为单数。由一人持彩球引龙作舞。形式热烈欢腾。

一般以锣鼓伴奏,舞时多放鞭炮助兴。
2.花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国西南等地区。

多为欢快的载歌载舞形式。各地跳法不一。如云南花灯就以身体的崴动变化,形成其特殊风格。


3.安代舞,蒙古族民间歌舞形式之一。舞者双手各持一巾,边歌边舞。动作热烈奔放,节奏感强。

常用于节日集会的表演。
4.热巴,藏族的一种以歌舞为主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形式。表演时男持铜铃,女持手鼓,边歌边舞,节奏强烈鲜明,动作粗犷热情,不时加入一些杂技技巧。有的把从事这一表演的艺人也称“热巴”。


5.赛乃姆,原为维吾尔族古代舞曲名。维吾尔族民间歌舞形式之一。流行于新疆广大地区。形式自由,动作灵活。

常在节日或劳动后即兴歌舞。
6.扁担舞,壮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广西地区。舞者为双数,手持扁担互相敲击,打出变化多端的节奏音响,边歌边舞。

动作多表现农业劳动。
7.芦笙舞,苗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西南、中南苗族居住地区。

以边吹芦笙边舞蹈为特点。常带有表演性和竞赛性。
8.阿细跳月,彝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

多在自称“阿细”和“撒尼”人的云南彝族聚居地区流行。为青年男女的一种社交舞蹈。男舞者一般弹大三弦或吹笛子与女舞者对舞。

节日时常在月光下或围着火把跳至深夜,故得名。
9.农乐舞,朝鲜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表演形式自由。

有的男舞者常在头顶系一细长纸条用力甩动,使纸条绕身体旋转,气氛热烈。
10.孔雀舞,傣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云南傣族聚居地区。孔雀为傣族人民吉祥的象征。

舞姿多模仿孔雀形象,动作优美。有的经过加工成为专业演员的表演舞蹈。1
1.木鼓舞木鼓舞,贵州省台江县、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木鼓舞是流传在西南苗族、彝族和佤族人民中以敲击木鼓起舞祭祀的民间舞蹈。其鼓型多以截取自然生长的树木躯干,凿空内部成型。一般木鼓舞为族群全�。

继续浏览:

上一篇:姜太公钓鱼打一数学用语是什么?脑筋急转弯

下一篇:星期天银行上班吗?星期天银行上班吗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