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古代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马援。马援是东汉名将。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马援年过花甲,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

家庭背景
马援是战国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后裔,本姓马服氏,后简化单姓马。 [马援的曾祖父马通,是西汉武帝时的大臣。马通与其兄长马何罗同宠臣江充关系友好,并参与巫蛊之乱。后来,武帝反思巫蛊之祸,开始对参与制造巫蛊之乱者的惩处。马何罗忧惧不已,于是铤而走险,与马通、马安成合谋,企图刺杀武帝。但其阴谋被金日磾发现并阻止,马何罗兄弟宗族遂被诛杀。

历史评价
刘秀:瞿铄哉是翁也! 孟冀:谅为烈士,当如此矣。朱勃:惟援得事朝廷二十二年,北出塞漠,南度江海,触冒害气,僵死军事,名灭爵绝,国土不传。吕种:马将军诚神人也! 葛洪:邓禹马援田间诸生,而善於用兵;萧何曹参不涉经诰,而优於宰辅,尔则知人果未易也。刘禹锡:蒙蒙篁竹下,有路上壶头。汉垒磬鼯斗,蛮溪雾雨愁。怀人敬遗像,阅世指东流。自负霸王略,安知恩泽侯。乡园辞石柱,筋力尽炎洲。一以功名累,翻思马少游。
马革裹尸主人公是谁?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马援。典故如下:马援是东汉名将。
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
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扩展资料马援十二岁时,父亲马仲去世。马援年少而有大志,几个哥哥感到奇怪,曾教他学《齐诗》,但马援却不愿拘泥于章句之间,就辞别兄长马况,想到边郡去耕作放牧。
谁知没等马援起身,马况便去世了。马援只得留在家中,为哥哥守孝一年。在此期间,他没有离开过马况的墓地,对守寡的嫂嫂非常敬重,不整肃衣冠,从不踏进家门。后来马援当了郡督邮。
一次,他奉命押送囚犯到司命府。囚犯身有重罪,马援可怜他,私自将他放掉,自己则逃往北地郡。后天下大赦,马援就在当地畜养起牛羊来。时日一久,不断有人从四方赶来依附他,于是他手下就有了几百户人家,供他指挥役使,他带着这些人游牧于陇汉之间,但胸中之志并未稍减。
他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的志气,应当在穷困时更加坚定,年老时更加壮烈。”马援种田放牧,能够因地制宜,多有良法,因而收获颇丰。当时,共有马、牛、羊几千头,谷物数万斛。对着这田牧所得,马援慨然长叹,说:“凡是从农牧商业中所获得的财产,贵在能施救济于人,否则就不过是守财奴罢了!”于是,把所有的财产都分给兄弟朋友,自己则只穿着羊裘皮裤,过着清简的生活。
古代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马革裹尸主人公:马援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汉族,扶风茂陵(今陕西杨凌西北 )人。
新朝末年,天下大乱,马援为陇右军阀隗嚣的属下,甚得隗嚣的信任。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至伏波将军,因功封新息侯,被人尊称为“马伏波”。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甚得后人的崇敬。后于讨伐五溪蛮时身染重病,不幸去世。因梁松诬陷,死后被刘秀收回新息侯印绶,直到汉章帝时才遣使追谥忠成。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诸兄奇之。
”世祖即位,援因留西川,隗嚣甚敬重之,以援为绥德将军,与决筹策。建武四年冬,嚣使援奉书洛阳,帝甚壮之。十一年夏,玺书拜援陇西太守。援务开恩信,宽以待下,宾客故人,日满其门。二十年秋,振旅还京师。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
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哪里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马革裹尸的典故是出自于《后汉书·马援传》,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马援。马革裹尸只一个褒义词,指的是军人在沙场上战死之后,用马皮将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作战,为国家捐躯的决心和忠心。
在东汉时期,北边的一些少数名族常常扰乱边境,在边境进行杀烧抢掠,所以边境的百姓是在水深火热之中。早期的时候,马援跟着光武帝南征北战,战果无数。东汉建立之初,边境发生动乱,马援直接请旨出击,大破进犯的敌军,刘秀也因此将他封为伏波将军。时光易逝,英雄迟暮。在马援62岁的时候,北方的匈奴 又来进犯,满朝文武议论纷纷,但是没人有能力担此重任,将匈奴 驱逐出境。这种时候,马援怎么能坐视不理?要求率兵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马革裹尸的典故素来为后人所崇拜,身为前方将士,每一个出征之人都希望自己能在战场之上征伐杀戮,为着自己的祖国流尽最后一滴血。马革裹尸的主人公马援最后病死在了战场上。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哪里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什么地方
1.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2.马革裹尸是个褒义词,多指军人战死于疆场,死后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3.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东汉名将马援,马革裹尸的典故也是由此而来。
4.在东汉时期,北边的少数民族经常进犯边境,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边境的老百姓苦不堪言。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边境这一问题,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虽然有了成效,但那也只是短暂的。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释义:现在匈奴、乌桓还在侵扰北部边境,想请求攻击的。
在东汉时期,北边的少数民族经常进犯边境,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边境的老百姓苦不堪言。早期的时候,马援跟着光武帝南征北战,战果无数。东汉建立之初,边境发生动乱,马援直接请旨出击,大破进犯的敌军,刘秀也因此将他封为伏波将军。时光易逝,英雄迟暮。在马援62岁的时候,北方的匈奴又来进犯,满朝文武议论纷纷,但是没人有能力担此重任,将匈奴驱逐出境。这种时候,马援怎么能坐视不理?要求率兵出征。皇帝不能忍心62岁的马援再替自己去守卫江山,但是马援还是坚持到底,“老臣的筋骨还硬朗着,男子汉就应该为国战死在疆场之上,死后马革裹尸还,怎么能安心享受儿女侍奉而老死在家里?现在有这样的机会,老臣怎么能畏畏缩缩?”皇帝无奈,只得答应。
后来,马援在军中病逝,为祖国奉献自己最后的精力。身为马革裹尸的主人公,马援老当益壮、不畏生死的精神至今仍受到后人的景仰。扩展资料
1.“马革裹尸”释义:指用马的皮革把尸体包起来。
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2.“马革裹尸”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3.近义词:以身殉国:为了效忠国家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释义:见利不贪,看到美不过分,为了效忠国家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只有这一个想法而已。
4.反义词:临阵脱逃:指临到作战时逃跑,也比喻人事到临头却退缩逃避。出处:明·徐光启《疏辩》:“在法,初逃者从重捆打,再逃则斩矣;临阵脱逃,初次即斩矣。”释义:按照法律,第一次逃跑的人被重重捆起来打,再逃就杀了;临阵逃脱,第一次就杀了。
上一篇:b站是什么网站?b站是什么网站
下一篇:长江长多少米?长江长多少米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