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的平等标准是指什么?什么是收入分配的公平
收入分配的平等标准是指:按公平的准则来分配国民收入。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意味着个体对投入产出合理性的感知。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认为,收入分配公平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与个体付出相平衡的报酬,二是自己与他人“投入—收益”比率的比较。

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
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有全球共性原因,比如,流动性泛滥和劳动报酬份额降低等;也有自身发展阶段和制度的原因,比如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公平和效率抉择问题,三次分配调节机制不完善等。既要肯定过去收入分配制度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的历史进步性,也要客观承认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

三次分配制度
三次分配制度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提出的。三次分配一般指第三次分配制度,除此之外还有初次分配制度和再分配制度。所谓初次分配制度指的就是市场经济,是由市场机制主导的, 生产经营成果按照人们各自的贡献进行分配。
公平分配的标准是什么?
公平分配的标准是: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这种差距要合法、合情合理、合乎民生发展。
个人收入的社会分配是否公平,不取决于有没有差距,而取决于这种差距是否合法、合情合理、合乎民生发展。社会分配是否公平受诸多因素影响:第一: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决定分配的根本性因素。他把资本主义社会分配严重不公的根源归咎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认为无产阶级要改变自己的经济命运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第二,自由的市场竞争,其结果是贫富悬殊。各种市场竞争都是以利益为内驱力,以拥有的资源力为依附,利往高处走,钱向富人流。这就是所谓的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第三,国家制度与政策对分配公平有巨大影响。
现代社会,国民收入的分配是由法律和制度来调整的,制度、法、政策的不公平反映到收入分配上,就会产生分配的不公平。所以,制度、法、政策公平与否将直接决定分配的公平。第四,劳动者劳动差别的影响。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差别,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表现在价值的贡献上有很大的距离,如果仅仅以贡献的大小为尺度进行收入分配,必然就造成收入差距悬殊。
什么是收入分配的公平,如何促进社会公平?
一.什么是收入分配的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二.如何促进社会公平?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保证。
3.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什么叫收入分配公平
公平分配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充满活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公平的收入分配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能是真正的公平。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对收入分配有着重要影响。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往往意味着就业能力的不同,机会的不同,也意味着将来收入的不同。 2.完善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制度,实现收入分配过程公平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一种公平的分配。其次,要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在分配上实行按照各种生产要素的实际贡献进行分配,是实现收入分配过程公平的重要条件,也是使社会充满活力、激发全体社会成员努力创新、创业的初衷所在。 3.调节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结果公平 一要完善税收制度。
通过税收调节收入过高者的收入,同时取缔非法收入。二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使分配倾向贫困地区,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实现城乡、区域之间协调发展。三是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
收入分配的两个基本原则是什么
个人收入分配原则是制定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基本依据。收入分配不仅是经济利益关系问题,也是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和社会政局稳定的问题。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按劳分配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而且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相一致。按劳分配作为分配方式的主体,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所决定的。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的实现和体现。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机制。按劳分配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这就为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提供了内在动力。按劳分配可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机地统一起来。
由于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在收入分配形式上的多样性。因此承认市场机制作用带来的额外收入,允许一部分非劳动收入。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并不是以限制或否定其他分配方式为条件.而是只有发展其他多种分配方式,才有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同时,发展多种分配方式,并不是为了否定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恰恰相反,只有在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其他分配方式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做到效率和公平的正确结合。经济学上的效率,可以用经济活动中所消 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成果的比率来衡量。如果所消耗的劳动量少,取得的劳动成果多,则经济活动的效率高;如果所消耗的劳动量多,取得的劳动成果小,则经济活动的效率低。所谓公平, 主要是指一定社会中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生活中,公平的内涵主要包括:第一,机会均等。
这是指每个人都有同样的付出劳动的机会和发挥自己才干的机会。第二,规则平等。规则平等是指劳动者在收入分配过程中遵守同样的规则,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第三,差距适度,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平等观念是追求社会全体成员实现共同富裕;但是,共同富裕并不等于要求财富和收入的均等化,而是承认人的能力、才智、积极性的差别以及由此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财产和收人的适度差异。效率和公平之问存在着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提高效率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人们才有可能去实现分配的公平;另一方面,公平又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只有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才能激发劳动者尽可能全面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尽快增加物质财富。
收入分配的标准,形式有哪些?(经济学)
收入分配的标准为按劳分配,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的一种分配方式。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劳动产品。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劳动产品的分配必须体现劳动者的意志和利益,为实行按劳分配提供了可能。扩展资料: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技术,提高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同时,这种分配方式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生产的积极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资本、劳动力、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者,而这些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了相互不可代替的作用。
让所有者凭生产要素的贡献获得自己相应的收入,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只有按生产要素分配,使各种要素各得其所,才能更好地解决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诸要素的动力源泉,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