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胸有成竹的主人公指谁?"胸有成竹"的主要人物是谁

胸有成竹的主人公指谁?"胸有成竹"的主要人物是谁

最佳回答2022-11-22

《胸有成竹》的主人公是文同。《胸有成竹》的故事出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其主要讲述了北宋画家文同因为对竹子有过细致的观察和研究,因此每次画画时都得心应手。同行知道这件事后,都说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

胸有成竹的主人公指谁

艺术成就

文同以善画竹著称。他注重体验,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学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之称,又称之为“文湖州竹派”。“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是起源于他画竹的思想。文同对竹子有深入细致的观察,故其画竹法度谨严,同时作为文臣,其作品又有着区别于职业画家的新意。《图画见闻志》说他的墨竹“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宣和画谱》则进一步指出其作品“托物寓兴,则见于水墨之战”。

胸有成竹的主人公指谁

后世纪念

文同墓位于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永泰乡文同村,原墓解放初尚存,现墓系1984年7月原址重修,占地40余亩,植树种竹4万多株,墓呈圆形,高3米,直径6米,周长18.85米,墓前立碑3通,呈品字形。正中为主碑,碑首横刻篆书“胸有成竹”4字,碑身刻“故宋文同之墓”6字,左碑刻《文同生平事略》,右碑刻《重建文同墓记》。墓园古朴庄重,四周竹木葱郁,环境幽静,谒墓者络绎不绝。

胸有成竹的主人公是谁

胸有成竹的主人公是北宋的著名画家文与可,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有许多人慕名而来向他学习画画。 胸有成竹的意思是,在画竹子之前心里必须有一副竹子的画像才行,通常指做事之前要心中有数。

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 02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

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03 文同以善画竹著称。

他注重体验,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学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之称,又称之为“文湖州竹派”。“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是起源于他画竹的思想。

04 文同对竹子有深入细致的观察,故其画竹法度谨严,同时作为文臣,其作品又有着区别于职业画家的新意。《图画见闻志》说他的墨竹“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宣和画谱》则进一步指出其作品“托物寓兴,则见于水墨之战”。

05 看到了文同墨竹画中所具有的特质。可以说文同这类作品的出现,是文人画开始兴起的标志之一。文同的墨竹作品给当时苏轼、金代王庭筠父子、元代李刊等诸多画家以重要影响,墨竹逐渐成为中国文人画的一个重要题材。

"胸有成竹"的主要人物是谁?

胸有成竹的主人公是文与可。原意是画竹子以前,心里已经有了竹子的形象。

出自《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1成语典故北宋有个大画家叫文与可,他首创了画竹叶时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写意墨竹,开创了墨竹画派,对后世的画坛影响深远。文与可画竹可是下了一番苦功的。

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记录竹子在不同季节的生长情况,一有灵感就铺纸研墨,把竹子的印象画在纸上。时间一天天过去,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各种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了,只要凝神提笔,在画案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形态各异的竹子就好像在眼前晃动一样。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栩栩如生。

可每当人们夸奖他的时候,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诗人晁(cháo)补之对文与可的画很有研究,他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现在人们用“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胸有成竹,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胸有成竹的主人公是北宋画家文同。成竹:完整的竹子。

胸有成竹拼音:xiōng yǒu chéng zhú基本释义: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出 处: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近义词:心照不宣 、急中生智、 大刀阔斧、 成竹在胸 、胸中有数、 计上心头 、心中有数。

反义词:束手无策、 心中无数 、胸中无数、 不知所措。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

著名画家、诗人。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扩展资料:典故故事北宋时候,文同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

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阵狂风。文同一心要看风雨当中的竹子,爬上山坡,走进竹林。

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弯腰点头,摇来晃去。文同细心地把竹子受风吹雨打的姿势记在心头。由于文同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地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

有个名叫晁补之的人,称赞文同说:“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胸有成竹说的是谁 胸有成竹主人公是谁


1.胸有成竹的主人公是文同,是北宋著名画家。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


2.拼音:xiōngyǒuchéngzhú。
3.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4.解释: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5.出处: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6.成语典故:北宋时有一位学问好、品格高尚的人叫文同,他很喜欢竹子,经常在竹林中散步,仔细观察竹子生长的情况、枝叶伸展的姿态、竹笋成长的细节以及在四季中的变化。他对竹子非常熟悉,闭上眼都能想出竹子的样子,一有时间就在家里画竹。

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远近闻名,许多人千里迢迢地赶来请他画竹。
7.晁补之是文同的知心朋友,常和文同喝酒赏竹,最爱看他画竹。有一位年轻人想向文同学习画竹,先向晁补之请教文同画竹的秘诀,晁补之说:当他画竹时,已经心里面有竹的影子了,这就是他独到的地方。


8.胸有成竹与心中有数的区别:胸有成竹,比喻熟练有把握。“胸有成竹”和“心中有数”都是“心中已有打算”的意思。但“胸有成竹”偏重于事前对问题已有全面的考虑和解决办法,或者因心中有了主意而办事神态镇定、沉着;“心中有数”偏重于对客观情况已有所了解,十分有把握。

继续浏览:

上一篇:南京城墙是什么?作为历史底蕴的象征

下一篇:2019潮水时间是多少?2019天津东疆港渤海几点退潮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