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墙是什么?作为历史底蕴的象征
南京城墙是:南京地区于历朝历代营造的城池城垣,有狭义广义之分。但一般均指现今保存完好的明城墙。狭义范围:特指明朝京师应天府(即南京)营造的南京明城墙,是世界上现存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也是中国“明清城墙”项目的牵头遗产点。

南京城墙保存较完部分
今天城墙保存较完好的有19公里,最高处达25米,最厚达20米。原有城门十三座,分别是朝阳门、正阳门、通济门、聚宝门、三山门、石城门、清江门、定淮门、仪凤门、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太平门,现仅存城门八座,水门两座,其中神策门有一道瓮城,石城门有两道瓮城。在所有的城门里边,聚宝门即中华门是最为雄伟的一座。

宏伟的中华门历经六百多年的沧桑,现保存基本完好,是中国现存最大、最为完整的堡垒瓮城,在中国城垣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研究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和城堡建筑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南京古城墙有哪些历史?
南京古城墙是南京明城墙的一部分,指南京城内的古城墙。南京明城墙1366年始建,1386年建造完成,历时21年之久。
南京明城墙不遵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它东连石头城,南贯秦淮区,北带玄武湖,将历代都城都囊括其中。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廓四重城墙构成。京城墙在南京城内,蜿蜒盘桓达33千米,而外廓城周长超过60千米。为了建造南京城墙,朱元璋曾下令5个行省、20州、118县烧制城砖。为了保证质量,每块砖上都要打上烧制的州、府、县及工匠和监造官员的姓名,如不合格一律退回重做,再不合格就将治罪。这些城砖长四五十厘米,宽20厘米左右,厚度不少于10厘米,其总数约为3.5亿块。
南京京城墙依山就水,弯曲盘绕着城池。其中尤以狮子山的一带最为特别,城墙筑到这里,为了将狮子山纳入城内,于是城墙绕着山而建,使得城池在这里突出了窄窄的一块。南京京城墙垣顶均用砖铺道,城以花岗石为基,巨砖为墙。
城墙所用的石灰岩和花岗岩采自南京附近诸山,砖和砖、砖和石之间连接用的灰浆是用石灰、桐油和糯米汁等原料合成。城墙墙顶用砖砌成“雉堞”。雉堞就是城墙顶部靠外一侧的锯齿状矮墙,作用是掩护人体。
城墙填层上部,采用桐油、石灰、黄土拌和的灰浆封顶夯实,厚约一两米,在其上面和沿墙体两侧直至墙根用灰浆砌筑5至10层城砖。城墙墙体顶面设置了石质排水明沟,在其明沟约50米距离设置石质出水槽将水排出墙体。城区的防、排水系统,主要利用城墙底部设置的水关、涵闸来完成。南京城内的古城墙有城门13座,水关两座。
城墙上有垛口13000多个,窝铺200座,在城的中央还建有钟楼和鼓楼。13座城门的上部,都建有高耸的城楼。城门是城墙的重中之重,在设置时,设计者不拘泥于方位对称、距离对等的传统古制,而是从实地和实战要求出发进行设置的。在城东设朝阳门,城南设正阳门、通济门、聚宝门,城西设三山门、石城门、清凉门、定淮门、仪凤门,城北设了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太平门。
清代作家吴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把南京的13座城门,按逆时针方向编成了顺口溜:三山聚宝临通济,正阳朝阳定太平,神策金川近钟阜,仪凤定淮清石城。这13座城门中,在军事上占有险要位置的城门都建有数道不等的瓮城。聚宝、通济、三山三门各有3道,石城门为两道,神策门为一道。在13座城门中,聚宝门最为雄伟。
聚宝、三山和通济3座城门各有城墙4道,每两道之间的空间即为“瓮城”,可作为战时的防守之用。聚宝门是这些城门中最坚固的一个,有“藏军洞”的特殊设施。藏军洞实际上就是里端封闭的砖券门洞,在战时可供兵士休息和用来存放军事物资。
聚宝门共有这种藏军洞27个,第一道城门左、右各3个,城门上的楼基共设7个,均坐南朝北,以城基中洞为最大,面积达310平方米;东西礓下面各设坐西向东和坐东向西的藏兵洞7个。这些藏兵洞平时用作储藏守城器械和军用物资,战时藏兵。每洞可容纳兵士100人以上,共可藏兵达3000人以上。
聚宝门后改为中华门,是南京古城墙中最雄伟、最重要的一个城门,也是与秦淮关系最紧密的一个城门,因与聚宝山相邻而得名。因形似陶瓮,又称“瓮城”。聚宝门是在原南唐都城正南门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它前临外秦淮,后倚内秦淮,两水夹之。城门前后正中各有古长干桥和镇淮桥通之,成为古城的要隘。
聚宝门由4扇城门、3座瓮城组成。聚宝门东西宽118米,纵深129米,高达21米,占地总面积约16500平方米。聚宝门的门洞为拱式门洞,是用岩石砌叠而成的。
砌叠整齐,弯曲如虹。每座城门都有内外两道门,外面一道是从城头上放下来的“千斤闸”,具有坚固的防御作用,里面一道则是木质再加铁皮做成的两扇大门。在平时,行人车马都从城门洞里通过。在秦淮河出入口处分别建有东水关和西水关,水关设有闸门3道,前后两道为木闸门,中间设铁栅门以防潜水入城之敌。
东水关内侧还设有33座瓮洞,分为3层,上面两层为藏兵洞,下层通水,中洞可通船。此外,在玄武湖、前湖、琵琶湖、秦淮河中段出入口处设有涵闸。闸一般为铜或铁质,正方形,五孔,边长约一米,内接铜或铁质涵管,直径约一米,闸口还设有铜或铁质栅棂。
这些涵闸只能进水不可进人,设计巧妙、结构合理。
作为历史底蕴的象征,南京城墙你了解多少?
南京城墙,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范围特指明朝京师应天府营造的南京明城墙,是世界上现存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广义范围指南京地区历朝历代建造的城墙等,但如今,一般均指现今保存完好的明城墙。
神策门至太平门段包括神策门、玄武门、解放门等。神策门是明代十三座内城城门中保存最完整的城门,还保留着清代城楼和铁皮包木质的大门。玄武门为清末时开辟,城墙沿玄武湖向南蜿蜒而行,充分展现出南京城墙“因天时就地利”、依山傍水而建的特点。东水关至集庆门段该段城墙全长约6公里,东水关—武定门—南唐伏龟楼遗址—雨花门—中华门—长干门—西干长巷—集庆门,设有登城口5处。南京城墙中气势最为恢弘的,当数中华门内瓮城,它位于南京城墙的最南端,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古代瓮城城门之一,晚间的中华门瓮城在灯光的映衬下更是熠熠生辉,别有韵味。原伏龟楼位于城府东南隅外南侧,具有角楼的性质。同时,这一高耸入云的楼阁亦是观澜金陵胜景之地。
富贵山至蓝旗街此段城墙长约2.8公里,富贵山—琵琶湖段(0.8公里)、中山门—标营门—蓝旗街通道(2公里),设有登城口4处。富贵山段城墙是由富贵山山体地表以下的半圆形隧道洞口而入,颇有曲径通幽之感。前湖段风景如诗如画,中山门位于原朝阳门旧址稍北处,因位于南京城东,最先迎接太阳而得名,是连接城内的宫城和城外的明孝陵的通道。
太平门至光华门段城墙在明代是保卫宫城、皇城的重要城垣,故全段城墙由城砖砌成,以象征“皇权神授”。这段城垣沿山川湖泊之势而建,曲直急缓,以钟山为背景,尤显庄严大气。清凉门至中央门段此段城墙长约6.9公里,清凉门—石头城—国防园(约1.1公里)、定淮门—华严岗门—挹江门—仪凤门(约4.2公里)、钟阜路—中央门(约1.6公里),设有登城口9处:包括石城门、清凉门、挹江门、仪凤门等。
?定淮门至狮子山段城墙处于城墙最北,据山控水,是防御北境的重要屏障。还有依照朱元璋亲题《阅江楼记》而建的阅江楼,和城墙脚下签订《南京条约》的静海寺,则默默记述历史的兴衰荣辱。
南京明城墙?
南京明城墙,整体包括明朝时期修筑的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四重城墙,现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内城)城墙。南京明城墙始建于1366年(元至正廿六年),全部完工于1393年(明洪武廿六年),动用全国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五十二州县共28万民工,约3.5亿块城砖,历时达27年,终完成明王朝都城四重城垣的格局。
其中京城城墙蜿蜒盘桓35.3公里,不仅是中国第一大城垣,还是世界第一大城垣,并成功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大城墙,而京城之外的外郭城墙更是超过60公里。南京明城墙高坚甲于海内,据岗垄之脊,依山傍水而建,是中国礼教制度与自然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古代都城建设的杰出代表。南京明城墙作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国内外城墙都无法与之比拟,可谓是继中国长城之后的又一宏构。1956年10月,南京明城墙分多段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南京明城墙全段被确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城墙是哪个朝代
现存的南京城墙修筑于明朝,俗称明城墙,历时21年建成,不遵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在钟灵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间,蜿蜒盘桓达35.3公里,而南京明城墙的外廓城周长更是超过60公里。我为你整理了南京城墙的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南京明城墙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国内外城墙都无法与之比拟,可谓是继中国秦长城之后的又一历史奇观。 中国明初都城应天府城墙。在江苏省 南京市区内。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明洪武十九年(1386)建成。洪武二十三年 (1390) 增筑外郭。南京城墙根据地理条件和军事防守的需要而建造,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城。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公布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墙周长1954年实测为33.676公里,现存 21.35公里。墙高14~18米,上宽 7~12米,下宽10~18米。城墙为砖石结构。
砌城条石长约60~ 120厘米,宽90厘米,厚35厘米。城砖规格大体有 3种:一长36厘米,宽16厘米,厚 8厘米;一长44厘米,宽20厘米,厚10厘米;一长54厘米,宽24厘米,厚12厘米。砖上打印制砖府县和监烧官员、烧造工匠姓名以及年月日。
据统计,城砖除由工部及驻京卫所组织在南京烧造外,江西袁州府等地以白瓷土造砖,坚实细腻,质量最佳。 在冷兵器时代,城墙无疑是国家最重要的防御工事。城墙的坚固与否,不只体现着王权的威仪,更直接关系到社稷的安危,所以,历朝历代的最高决策者在筑造城墙时,始终将工程质量视为头等大事,丝毫不敢懈怠。然而,沧桑变幻,曾经一时雄奇伟岸的.城墙,大多都没能经受得住岁月的检验,最终湮灭于炮火或风雨中。
在中国古代的城墙中,朱元璋亲自监理的南京明城墙,不仅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城墙,也是迄今世界上最坚固的城墙之一,历600多年风雨而未倒,依然固若金汤。明城墙安若磐石的秘密在于它的修建过程中严格的质量管理。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视觉来看,明城墙堪称卓越质量管理的典范。 城墙的建造因各段所处地形和位置不同,采用的建筑结构也不同。
南城及东西城的南段,面临平原和河流,无坚可守,除以河为堑外,城墙建筑最为坚固。墙内外壁表层用大块条石砌筑,里层填以巨大的块石,形成各厚 3米 左右的内外墙体,均用糯米汁加石灰灌浆。内外墙之间再填以黄土、片石,隔层夯实。某些地段,也有在条石砌筑的内外墙体之间全部用砖砌筑,或以砖、黄土、乱石夯填的做法。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