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铜车马是什么?秦始皇陵铜车马有什么特色
秦始皇陵铜车马是:1978年6月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陵封土西侧出土的秦铜车马。秦铜车马一组两乘,因年代久远,两乘车出土时破碎成3000多片,经过近8年精心修复,1989年陈列展出。两乘铜车马一为“立车”,一为“安车”,均为古代单辕双轮车,并按秦代真人车马1/2比例制作。铜车马整体用青铜铸造,使用金银饰件重量超14千克,由3500余个零部件用铸造、镶嵌、焊接、子母扣连接、活铰连接等多种工艺组装而成。

秦铜车马的特点
首先,两副铜车马均以青铜铸造,而且可以拼接拆合,使用了空心铸造工艺,这其实比实体浇筑要更难,因为需要在铸造之前进行十分精细的设计,才能保证让铜车马在组装之时严丝合缝完美还原真实车马形态。此外,秦铜车马的铸造技术十分高超,马匹的形神、辔绳、缰绳等等各种部件都十分逼真传神,立车御马俑面泛红光,衣袂,发髻,身形等等也都十分精细。而在两车主车之上,还纹有各种云纹、涡纹、夔龙夔凤纹等等各式各样的纹路。

此外,在立车和安车主车车体之下的图案还是用了堆绘法绘制,这种绘制方式能够使线条突起,让画面更加具备立体感,变得鲜活生动,而这种堆绘法是在同时代的各种青铜器中都前所未见的。
秦始皇陵铜车马是怎样的?
秦始皇陵铜车马于1980年12月出土于陕西临潼秦始皇陵西侧通往地宫的甬道中。同时出土的共有两乘,按照发现的顺序,被编为一号和二号铜车马,分别是安车和立车。
一号车应为古代的“高车”,车上配备有弓弩、箭头、盾牌,驾车者带有官帽,这说明此车是用来保护后面二号车的安全的。铜车马依照真车、真马、真人制作,尺寸约为真车、真马、真人的二分之一。高车由3400个零部件组装而成。车长317厘米,高106厘米。铜马身长120厘米,高65~67厘米。重量也各不相同,最轻的为177千克,最重的为212.9千克。车、马、人总重量达1243千克。
主体为青铜铸造而成。车的金银装饰品共计1720件,总重达7千克。其制作工艺之高超,造型艺术之逼真,令人赞叹不已。
如伞状车盖厚4毫米,车窗仅厚1毫米,还有许多透气孔。马缨络用细如发丝的青铜丝铸成,直径仅有0.1毫米。马的项圈是由42节金和42节银焊接起来的,考古学家们只有借助于放大镜才能看到这两种熔点不同的金属的焊接痕迹。
马的笼头用一根金管、一根银管,采用子母扣连接的形式制成,笼头上有根销子,拔下销子就可将笼头完整地取下来。据初步研究,制作铜车马采用了铸、焊、铆、镶、嵌、錾、刻等多种工艺手段。二号车叫“安车”,分为前御室和后乘室,两室之间隔以车墙。赶车的人坐在前御室,主人坐在后乘室。
车上有椭圆形伞状车盖。此车通体施以白色为底色的彩绘,二号车配有1500余件金银构件和饰物,显得华丽富贵。它可能是供秦始皇灵魂出游时乘坐的。二号车已被修复,在这件作品中,车马结构完整,挽具齐全,装饰物和一些小型构件由金银制成。
铜车结构十分精密,镂雕成菱形花纹格的车窗启闭自如,金属鞍辔上雕有精美的花纹装饰,辔绳婉转灵活。整个车通体彩绘,工艺精湛,气魄恢宏。车上的驭手神情专注,显得老成持重。他戴冠佩剑,衣纹稠叠,十分富有质感。
面部被敷以白色,但唇与双颊是粉红色的,白色的领子上还绘有朱红色的菱形花纹。四匹铜马都被处理成白色,装饰着大量金银构件,造型基本相同,又在统一中进行了变化。铜车马是高度写真的作品,制作精细、准确、比例严格。
铜车马是由6000多个复杂零件组合在一起的两个大型复合体,充分体现了秦代冶铸工艺和机械加工达到青铜铸造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超水平。铜车马是我国时代最早、驾具最全、级别最高、制作最精的青铜器,也是世界考古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它的出土,对研究中国古代车马制度、雕刻艺术和冶炼技术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秦始皇陵铜车马有什么特色?
秦始皇陵铜车马是一种带有篷盖的豪华车,工艺之复杂,做工之精巧,技艺之卓越,都无不令人惊叹。秦陵铜车车型接近正方形,车上罩着一块类似于龟盖状的篷盖。
以便车主与驭手传递命令。其中二号铜车属于轿、车组合类型,车主既可以坐乘,也可以卧息。如果躺在这样宽敞、舒适、豪华的车体内,完全可以享受到一种软卧车的舒服感。即使远行千里也可以消除长途颠簸的疲劳。二号车车内设备更富有特色,在车体底部发现一块方形大铜板,其大小几乎与车体底尺寸相当,铜板表面彩绘着各种鲜艳的几何形图案花纹,下面四角和中部有8个铜支钉支撑。这块彩绘大铜板无疑就是古车上的“文茵”,类似于一种软垫制品。如果车中铺设双重文茵,一定更加平稳而舒适。
同时,二号铜车马总共由3462个铸件组成,其中有铜铸件、金铸件、银铸件。总重量达1241千克,其中金铸件3000多克,银铸件4000多克。由此推测,一号铜车马铸件的数量也不会相差太远,那么两乘车加起来不少于5000多个零部件。
尤其令人拍手叫绝的是,这5000多个零部件无论是大至两平方米以上的篷盖、伞盖及车舆、铜马、铜俑等,还是不足0.2平方米的小攸勒管都是一次铸造成型。就拿篷盖与伞盖的铸造来说,它不仅面积大,而且薄厚不一,再加上篷盖、伞盖,都有一定的弧度。这样难度大的篷盖、伞盖能一次性浇铸成功,在2000多年前的秦代几乎让人难以置信。
8匹铜马、两个御官俑的铸造都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神态、性格、气质的刻画都可以与秦俑坑那雕塑最好的将军俑相媲美。铜马、铜俑铸造如此精准,形神兼备实为罕见。比如铜马的笼头,它是由82节小金管和78节小银管连接起来,一节金管与一节银管以子母卯形式相连接,其精细和灵活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令人感到惊奇的是那马脖子下悬挂的缨络,这些缨络全是采用一根根细如发丝的铜丝制作的,而且铜丝表面无锻打痕迹,粗细均匀,表明很可能是用拔丝法制成。
尤其是以铜丝组成的链环,是由铜丝两端对接焊成,对接面合缝严密。
T151 - 秦始皇铜车马 介绍
秦始皇陵铜车马是秦始皇陵的大型陪葬铜车马模型,1980年出土于中国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坟丘西侧。共两乘,一前一后排列。
制作年代约在陵墓兴建时期,即公元前221~前210年间。 《铜车马》铜制,高104.2厘米,全长328.4厘米,马高92厘米,总重约1200公斤,创作于秦朝,出土于陕西临潼秦始皇陵西侧通往地宫的甬道中。这是1980年冬天在秦始皇陵西侧地下约七米处挖掘出土的两辆大型铜车马之一。这两件作品都为单辕,四马,单御者编制,尺寸约为车马实际大小的二分之一。一号车为伞盖,驭手呈站立姿势,其伞盖为圆型,车厢为方型,取天圆地方之意;二号车为篷盖,驭手作跪姿、 《铜车马》铜制,高104.2厘米,全长328.4厘米,马高92厘米,总重约1200公斤,创作于秦朝,出土于陕西临潼秦始皇陵西侧通往地宫的甬道中。这是1980年冬天在秦始皇陵西侧地下约七米处挖掘出土的两辆大型铜车马之一。这两件作品都为单辕,四马,单御者编制,尺寸约为车马实际大小的二分之一。
关于秦陵铜车马的描述
秦陵铜车马是位于西安的景点。铜车马在秦始皇帝陵封土西侧20米处被发现,这是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一前一后放置在一个木椁内。
这是我国考古史上发现最早、体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铜车马,考古学家对其进行了修复,1983年首次对外展出。 铜车马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之一,象征着秦始皇銮驾的一部分。铜车马按真实铜车马二分之一的比例缩小制成,车盖以及车舆内外彩绘着精美的纹样,上面装饰的金银饰品就重达14公斤。 1号铜车马是立车,又名高车。单辕双轮,车厢为横长方形,车门在车厢的后面,车上有圆形的铜伞,伞下站着御官,双手驭车,前驾四匹马。车上配有铜弩、铜盾、铜箭镞等兵器,在皇帝车队中起开道、警卫和征伐的作用。 二号车为安车,也是单辕双轮。
总重量为1241公斤,由大小3462个零部件组装而成。车厢为前后两室,二者之间有窗,上车的门在后面,上有椭圆形车盖。它是国出土文物中,驾具最全,级别最高,制作最精的青铜器珍品。
拓展信息 地址:西安市临潼区临蓝路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秦始皇陵发现了两辆铜车,这个铜车有何特殊之处?
秦始皇陵铜车马于1980年12月出土于陕西临潼秦始皇陵西侧通往地宫的甬道中。同时出土的共有两乘,按照发现的顺序,被编为一号和二号铜车马,分别是安车和立车。
《逸礼》如今已经散佚(yì,即散失之意),我们后人看不到原文,只能从后人的注疏文字中见到间接引用的相关记载。如上文的记载就出在南朝刘昭的《续汉书·舆服志》的注释中。整个广场的东周墓葬应当在600座以上,车马坑也应在30座左右,既有带墓道的大型墓,也有中型墓,还有成群的小型墓,在大中型墓中还有东周时期墓葬中的特殊葬制—积石积炭墓。,史学界和考古界第一次近距离的触摸到了真正的“天子六驾”,而此时困扰史学界多年的“天子四驾”还是“六驾”的争论也悄然无声的消失了。一处车马坑内整齐地排列着两排车马《史记》都说天子享受“驾六”待遇,而《周礼》、《毛诗》、《顾命》则认为天从他继承皇位到最后死去的半百之年,这三四十年间就是秦始皇陵的修建时间,整整耗费了秦始皇的大半辈子。不但如此,秦始皇沙丘病逝的时候,陵墓并未完工,而是过了两年才终于竣工。”从他继承皇位到最后死去的半百之年,这三四十年间就是秦始皇陵的修建时间,整整耗费了秦始皇的大半辈子。
不但如此,秦始皇沙丘病逝的时候,陵墓并未完工,而是过了两年才终于竣工。椁体犹如一座巨型的木屋。《汉书·贾山传》中说秦始皇“被以珠玉,饰以翡翠”。
可见,秦始皇也使用了大量的玉器敛葬,但是否就如汉代的“金缕玉衣”一般就很难说了。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