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冲突是谁提的?动机的驱力理论是由谁提出的
动机冲突是科特·莱温提的。莱温认为,客观上存在三种类型动机冲突,每种冲突都在一个特定的生活空间,并且同时存在两种作用力相反的力量,包括趋避冲突、双趋冲突、双避冲突。当然,莱温提出的三种模式只是一般情况的归纳,实际生活中顾客与企业遇到的具体情况可能更复杂。然而,了解这三种模型对企业揣摩顾客的心理动机、做好营销工作是有一定意义的。

双趋冲突
双趋冲突是指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的目标,这两个目标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是只能从中选择一个时产生的动机冲突。简单来说就是A想B也想,但是只能选择一个。比如古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说的就是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双避冲突是指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是只能回避其中一个时产生的冲突。简单来说就是A不想B不想,但是必须选择一个去做。比如在冬天起床的问题上,起床怕冷,不起床又怕迟到,但是必须选择起床还是不起床。

趋避冲突
趋避冲突指的是同一个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即希望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也就是对于某一件事,你既想做又有其它担心。比如女生对于甜食蛋糕,即想吃但是又怕吃了长胖,再比如对于在班上当班干部这件事,既想当班长但是又怕当了班长之后事太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
动机冲突的四种形式是谁提出的
动机冲突:当处于相互矛盾的状态时,个体难以决定取舍,表现为行动上的犹豫不决,这种相互冲击的心理状态,称为动机冲突。动机冲突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双趋冲突指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吸引力的目标同时出现,形成强度相同的二个动机。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就是双趋冲突的真实写照。2.双避冲突指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威胁性的目标同时出现,使个体对这两个目标均产生逃避动机,但由于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也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目标,这种选择时的心理冲突称之为双避冲突。“前遇大河,后有追兵”正是这种处境的表现。 3.趋避冲突指某一事物对个体具有利与弊的双重意义时,会使人产生二种动机态度: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则恶而远之。所谓“想吃鱼又怕鱼刺”就是这种冲突的表现。动机冲突可以造成个体不平衡、不协调的心理状态,严重的心理冲突或持续时间较长可以引起个体的心理障碍,对求美者更要注意一点。4.多重趋避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趋避冲突常常表现出一种更复杂的形式,即人们面对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又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
人们无法简单的选择一个目标,而回避或拒绝另一个目标,必须进行多重的选择。由此引起的冲突焦作多重趋避冲突。
动机的驱力理论是由谁提出的
动机的驱力理论是由赫尔提出的。驱力理论又称驱力还原论需要满足论所谓驱力理论,指的是当有机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在有机体的内部产生所谓的内驱力刺激,这种内驱力的刺激引起反应,而反应的最终结果则使需要得到满足。
赫尔的这一观点,来自于他学生克雷斯皮(crespi,1942)的一项经典性实验的结果。什么叫动机冲突?其类型【包含概念】有哪些?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选择目标或决定方向,常常须思之再三,这便有了心理内部的动机冲突;为应付外界事件,人们常采用某种较固定的行为方式,这也便养成了种种习惯的防卫反应。人的心理于是受到许多影响,在为求得适应的过程中出现不少不适应的异常行为。
由于动机冲突,常常使人的需要部分地或全部地得不到满足,目标的实现受到阻碍,亦即产生了挫折。所以动机的冲突被心理学家视为挫折情境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伴随挫折的是人的紧张情绪和焦虑反应,这便给异常心理的产生提供了温床。生活之中,许多事情是不可一锤定音的,或为全面考虑、或为结果着想、或为自己利益、或顾忌他人看法,等等,常会使人左右为难或举棋不定。这便是动机冲突,其常见的形式主要有三种:(1)双趋冲突:即当人们面临两个同样诱人的目的时,迫于情势,只得舍去一个才可得到另一个。这时内心冲突便开始了,而且一当决定选择此目标,又会感到彼目标更好;而真正选择了彼目标,又会觉得此目标更有利。总之,只要有所倾斜,动机冲突便加剧。
最终,无论是选此抑或择彼,都可能后悔当初的决定。是去某行政部门做一个位高薪少的角色,还是去某公司坐一个薪高位不稳的位子?是选张伴我终身,还是要择李作终身伴侣?是出外去看场优秀的文艺演出,还是在家收看精彩的球赛转播?“鱼与熊掌”同时出现,只能导致“不可兼得”之结局。(2)双避冲突:即当人们面临两个都不令人喜欢或具有威胁性的目的时,迫于情势,只得选择其一,才可避免另一。
双避冲突的演化过程和结果与双趋冲突一样,总难免有“悔不当初”的感慨。如无意触犯交通规则,交警给你两种处罚,可任你选择:罚款100元或站交通岗2天。若选择罚款,钱刚出手便后悔:两天也难赚100元,应该选择站岗。
这一下去了四分之一的工资。”若真选择站岗,又后悔:“如今钱不值钱,区区100元算什么?这风吹雨打,两天难过,何苦哉!”这“骑虎之势”,令人左右为难。(3)趋避冲突:即人们面临一个目的,既欲趋近,又想避开的冲突形式。这一个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
趋近时是为“利”或“得”,但又顾忌“害”或“失”;避开时是为躲避“害”或“失”,但又想到“利”或“得”。好吃肥肉又怕发胖,想结婚又怕负担,即是典型的趋避冲突。张某决定向李某求爱,当趋近李的住处时又想:“如果碰了钉子可脸上无光了,如果他(她)向朋友公开,我可无地自容了。”待走到李家门口,剩下最后一口勇气,只是敲开门说一句“请借本书给我”。
离开李家,大舒口气,但又马上觉得自己是不是顾忌太多,胆子太小,甚至大骂自己窝囊,连“我爱你”三个简单的字都不敢说。这便是“叶公好龙”,等真龙降临却“弃而还走”。在外界事物的作用下,人们可能采取适当的行为来表达动机愿望、实现目标、满足需要,也可能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减轻心理冲突,消除焦虑。这后种情况即是防卫机制。
在个人生活中,个体用防卫机制适应挫折情境和减少焦虑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但是防卫机制往往只能获得一种主观上的解决,而实际情况如何却常是另一回事。因此焦虑可能没有减少,反而沉淀在心理,引起种种异常心理。
简述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在意志行动中,常常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但是又不能同时实现,这就产生了冲突。冲突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古语中“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就是这种动机冲突的体现。②双趋冲突,也称回避——回避型冲突,指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躲避两个具有威胁性的事件或情景时,因不能同时避开而产生的动机冲突。“前有断崖,后有追兵”就属于这种情况。③趋避冲突,也称接近——回避型冲突,指个体对一个事物同时产生两种相反的态度取向时内部的动机冲突。在生活中我们对一个人爱恨交织,对一件东西取舍不定,都是趋避斗争的体验。④多重趋避冲突,也称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这是一种最为复杂的冲突形式,也是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遇到的。
人们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都对人们既具有吸引力,又具有排斥力,人们需要进行多种选择,审慎地权衡利弊,这时产生的冲突就是多重趋避冲突。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