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发动者是哪两个人?安史之乱的发起人是谁
安史之乱的发动者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安史之乱是唐朝玄宗末年到代宗初年期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夺权内战,因为是以他们两人为主发动的叛乱,所以就用他俩的姓命名了此次事件。

安禄山
安禄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并建立燕政权,年号圣武。从40岁到49岁,安禄山从一方节帅到身兼三镇,荣耀君宠达到顶峰。天宝十四年狡黠奸诈,骁勇善战的他拥有重兵,以清君侧为由发动叛乱,使强大的大唐帝国开始走下坡路。
叛乱后称帝,做了二年瞎眼皇帝,被其子谋杀。安禄山长得痴肥,眼盲后,长期靠心腹小宦官为其穿衣。因其宠爱幼子,长子安庆绪见安禄山对自己不加宠幸,心中怨愤,命令安禄山宠幸的宦官李猪儿在替安穿衣时,以刀刺其腹而死,安方势力开始走下坡路。

史思明
史思明本名史窣干,他和安禄山一样,也是唐朝北方边境地区的“杂胡”,也就是两个不同少数民族男女之间的结晶。与如今不同,在那个时代,这种身份的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生活水平普遍不佳、难以接受系统教育,在艰辛的环境中求生,很容易形成不怎么正面、甚至可怕的性格。
史思明作为叛军阵中的头号悍将,负责经略河北。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残忍性格发挥得淋漓尽致,所到之处,他任军人肆意烧杀抢掠,甚至以杀人取乐。拜他所赐,河北地区(黄河以北)成了人间炼狱。
安史之乱的发动者是谁
安史之乱的发动者安禄山。天宝十四年(755年),唐玄宗又召他进京,他推说生病没有来。
这年十一月,安禄山从范阳起兵造反,诈称奉唐玄宗旨意率领部队讨伐忤逆朝臣杨国忠。他率领各族骑兵、步兵十五万,半夜行军,黎明吃饭,一天前进六十里。决定高尚、严庄为谋主,孙孝哲、高邈、何千年为骨干。天下太平的日子长了,人们不懂战争,听到安禄山叛乱爆发,朝廷一片动荡惧怕。宫廷警卫部队都是由集市商贩组成的,只得打开皇家仓库拿出绫罗绸缎召募兵卒。于是先后任命高仙芝、封常清等人为大将抵抗。安禄山号令严厉整肃,有一班以死相拼的将士,没有谁不是以一当百,朝廷军队碰上必然会吃败仗。
十二月,叛军渡过黄河开到陈留郡,河南节度张介然州城失守殉难,首级传到了河北。安禄山的小儿子安庆绪看到哥哥安庆宗被杀的布告,哭着告诉安禄山,安禄山在战车上震惊大哭说:“我儿有什么罪过要杀死他!”他狂乱愤怒,见投降的官军挤满大路两边,就命令他们自相砍杀,杀死了六七千人,才进陈留城。陈留太守郭纳开始还抵抗了一阵,到这时出城投降。
叛军开到荥阳,荥阳太守崔无诐奋力抵抗,州城失守殉难。叛军驻扎在泥水罂子谷,唐军将领荔非守瑜蹲在地上射箭,射死叛军几百人,箭还射到了安禄山的战车上,安禄山不敢通过,就绕道泥水罂子谷的南边过去了。荔非守瑜的箭射光了,投河自尽。
东京洛阳留守李忄妻、中丞卢奕、采访使判官蒋清烧断了河阳桥。安禄山怒气冲冲,率领部队浩浩荡荡挺进。封常清布置从苑西断墙缺口上砍伐树木堵塞道路后就逃走了。安禄山进了洛阳,杀了蒋清等,召见河南尹达奚珣,让他任职理事。
封常清失败后,只跟几个人逃到陕郡,高仙芝率兵守卫陕城,都丢盔弃甲向西逃到潼关,害怕安禄山追赶上来,互相践踏而死的士卒充塞道路。陕郡太守窦庭芝投奔河东。安禄山派崔乾祐驻守陕郡。临汝太守韦斌向安禄山投降。
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僭越称帝,国号叫燕国,年号叫圣武,达奚珣以下数人暂任丞相各职。五月,南阳节度鲁炅率领荆州、襄州、黔中、岭南兵卒十万多人,在叶县城北边的枌河跟叛军将领武令珣作战,唐军全军覆没。六月,李光弼、郭子仪从土门路出征,在常山郡东部的嘉山大败叛军,叛军控制的河北各州郡中有十多个归降朝廷,安禄山处境困迫、心绪惶急,打算退兵回范阳。碰上哥舒翰从潼关率领骑兵步兵八万人,在灵宝以西跟叛军将领崔乾祐作战,被叛军打得几乎全军覆没,哥舒翰转身向潼关逃跑,被自己的部下抓住送给了叛军。
潼关守不住,唐玄宗逃往西蜀避难,太子李亨把平叛部队召集到灵武设防。安禄山就派遣张通儒任西京长安留守,田乾真任京兆尹,安守忠在唐廷禁苑里驻兵守卫。十一月,派遣阿史那承庆打下颍川,满城烧杀。
安史之乱的发起人是谁?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起兵反对唐朝的一次叛乱。安禄山——唐朝三镇节度使、安史之乱祸首 安禄山本姓康,名阿荦山(一作轧荦山),即战斗的意思。
他母亲后来嫁给了突厥将军安波注的哥哥安延偃,安禄山也就冒姓安氏,名叫禄山。他在30岁前一直混迹在边疆地区,是一个很不安分的商人。 30岁那年步入军旅,在不到4年的时间就做到平卢将军。天宝元年(741)正月初一,他刚刚40岁时,一跃成为驻守边疆的藩镇安禄山家乡朝阳古城一级的最高军事统帅——平卢军节度使。在此后的十几年中,他飞黄腾达,在唐朝严格按照任职年限资格任官的体制下,创造了和平年代边疆军帅仕途腾达的神话。天宝十载二月,也就是他49岁的时候,已是身兼三镇节度使,同时兼领平卢、河北转运使、管内度支、营田、采访处置使。从40岁到49岁,安禄山从一方节帅到身兼三镇,荣耀君宠达到顶峰。
天宝十四年狡黠奸诈,骁勇善战的他拥有重兵,以清君侧为由发动叛乱,使强大的大唐帝国开始走下坡路。叛乱后称帝,做了二年瞎眼皇帝,被其子谋杀。安禄山长得痴肥,眼盲后,长期靠心腹小宦官为其穿衣。
因其宠爱幼子,长子安庆绪见安禄山对自己不加宠幸,心中怨愤,使安禄山宠幸的宦官在替安穿衣时,以刀刺其腹而死。史思明——唐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史思明,宁夷州人,原姓阿史那,名崒干,因战功唐玄宗李隆基赐名思明。史思明少年时与安禄山一起在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长大。
成年以后,二人仍然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不久,二人同时被唐政府封为捉生将。以后史思明又得到了再次提升,担任了大将军职务。史思明骁勇善战,胸怀才略,因此多次建立战功,很受玄宗赏识。
有一次,玄宗召见他,亲自赐座,并与之亲切交谈,对他的军事才能大为称赞。玄宗问他多大年龄,史思明回答说:“已经40岁了。”玄宗拍着他的背说:“你好好地努力吧,日后一定会显贵的。”天宝年间,史思明因为军功显赫而被授平卢兵马使。
唐玄宗这位中国历史上颇有作为的风流君主,在开创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之后,不曾料想正是自己视为心腹的爱将史思明和安禄山,发动了使他被迫背井离乡的“安史之乱”。从此以后,兴盛强大的唐政权变得千疮百孔,不堪一击。 唐开元、天宝年间,唐代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了顶峰,然而这种表面繁荣的现象背后却时刻孕育着深刻的社会危机。在执政前期曾勤于政事的唐玄宗,后期则沉迷于酒色丝竹之间,疏于过问国家政事。
744年,他纳杨玉环为贵妃之后,更是专以声色自娱不理朝政,对贵妃之家赏赐无度,百官敢怒不敢言。朝政被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和李林甫把持着,使得唐朝的政治更加黑暗。随着边镇军事力量的不断扩大,许多节度使纷纷拥兵自重,逐步发展成为强大的地方割据力量。
玄宗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可是他已经回天乏力。 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权力极度膨胀,他率兵在范阳(今北京)发动叛乱,揭开了唐后期中央统一势力和地方割据势力长期斗争的序幕。这就是著名的“安史之乱”。
唐玄宗做梦也没有想到安禄山会发动叛乱,所以在军事上毫无准备。当叛乱的战鼓惊破唐宫的《霓裳羽衣曲》后,他才匆忙布置防御。这时唐朝新募的士兵无力抵挡安禄山的劲旅。安禄山一路势如破竹,直抵潼关。
756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建立了割据政权。史思明在河北老巢与唐军相持着,互有胜负。6月,叛军长驱直入,攻陷了长安。
唐将郭子仪、李光弼被迫撤退,史思明占领了河北。安史集团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但却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坐镇洛阳的安禄山恣行暴虐,致使众叛亲离。
757年,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即位之后,史思明屯住范阳,拥兵自重,不听调遣。从此安史集团分裂了。
不久,史思明带领军队投降了唐朝。朝廷一方面下诏任命他为范阳长使�。
安史之乱是哪两个人发动的?
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士兵伤亡约三十余万人。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史思明,可以说他是一个枭雄,也是一个奸雄。有人觉得安史之乱的头号罪臣是安禄山,但是第一责任人可以说是史思明。他比安禄山更狡猾,更会伪装,手段更毒辣,更残忍。也比安禄山更有军事才能。
安禄山在叛乱发生后没多久就死了,而史思明几乎活到战乱的最后阶段,是他死了之后叛军的大势才去的。所以史思明对唐朝的危害程度极大,本事也极大。安史之乱没多久,安禄山当了几天的皇帝,刚得意之时却意外被儿子干掉了。
于是史思明的机会就来了,他巴不得安禄山早点死呢。
上一篇:永贞革新是谁领导的?永贞革新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