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永贞革新是谁领导的?永贞革新

永贞革新是谁领导的?永贞革新

最佳回答2022-11-21

永贞革新是王叔文领导的。唐顺宗李诵目睹了藩镇的叛乱烟火、宦官的飞扬跋扈,所以他刚刚登基,就迫不及待地展开了一场改革,史称"永贞革新"。因为这场改革是由王伾、王叔文发起的,所以也称"二王改革"。后来,当这场改革失败后,"二王"手下的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均被贬为州司马,所以也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贞革新是谁领导的

王叔文

王叔文(753—806),唐越州山阴人(今绍兴人),著名政治改革家。历任苏州司功,善围棋。在东宫之时,李诵与王伾,王叔文等人谈及宫市之弊,怒形于色,欲向德宗进谏,被王叔文阻拦。王叔文说:“皇太子的本分是侍奉陛下,不该过多干预宫外之事,如果被被人挑拨说您收买人心殿下该如何辩解呢?”此事之后,李诵更加将王叔文视为自己的心腹了。在李诵的授意下,王叔文暗中结交了韦执谊等人。

永贞革新是谁领导的

永贞革新

永贞革新的主要方向就是针对宫市之弊开始,取消宫市和五坊小儿,贬黜了京兆尹李实,大赦天下,释放宫女和教坊女。这些政策的实施,确实缓和了部分社会矛盾,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永贞革新也触动了宦官集团的既得利益。永贞革新的初衷是正面积极的,问题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关键人物王叔文的短视和倔强让大唐失去了第一次中兴的机会。

唐朝的“百日维新”——永贞革新

当我们身居陋室,很容易想到刘禹锡的那首《陋室铭》,劝慰自己长风破浪会有时。说到刘禹锡,无法回避“二王八司马”,这个唐朝短暂的革新,持续了三个多月,就破产了。

普遍观点,永贞革新是唐顺宗李诵即位后,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进行改革,旨在维护国家统一,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积极推行革新。但是历史真相或许并非如此。“二王八司马”只是一群文人,他们并没有才能给唐朝带来深刻变革。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唐德宗驾崩,遗诏传位于太子李诵,当时李诵同样重病在床,之前德宗重病,李诵因为生病都没能进宫看望自己的父亲。

李诵勉强挣扎起来,在朝堂接受朝臣朝拜,正式即位,即唐顺宗,稳定了天下民心。 即位后的唐顺宗李诵中风很严重,已经没法说清楚话,无法有效的处理政事,很多事情依赖心腹王叔文、王伾等人。二月,顺宗任命吏部郎中韦执谊为尚书左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伾为左散骑常侍,充翰林学士,王叔文为起居舍人,充翰林学士。

顺宗即位,总会有些新气象,这些拉拢民心的举动,被后世认为这是一场革新。德宗末期的五坊小儿胡作非为,引得京城怨声载道,顺宗废除宫市,罢黜五坊小儿,拉出京兆尹李实做替罪羊,把李实贬为通州长史。这些细碎举措收获了民心,但还不足以称为变革。

因为顺宗身体无法主持朝政,所以大多数朝政都是顺宗和他的小圈子决定的,这就有朋党的嫌疑,当时求见王叔文和王伾的大臣络绎不绝,甚至许多人无处栖身,借住邻近小店。 以二王为首的这些人,并不受朝廷传统朝臣的待见,史书记载,这群人经常聚在一起相互吹捧,王叔文一直以诸葛之才自居。传统的朝臣,像御史中丞武元衡对这些人十分讨厌,王叔文把武元衡赶出了检察机关,让他担任左庶子这个闲职。

反对王叔文的朝臣,聚集到顺宗儿子身边,双方斗争的焦点聚焦到立太子问题上。 到了三月,朝臣看到顺宗的身体越来越差,谋立太子,王叔文等人各种阻挠。宦官俱文珍是唐德宗时期的宠臣,对王叔文等人的行为十分不满,联合翰林学士郑絪等人,草拟诏书向顺宗请求立太子,顺宗中风不能说话,郑絪在纸上写了“立嫡立长”,顺宗点了点头,这样立太子确定下来,立广陵郡王李淳为太子,更名为李纯。 确立了太子后,更多的朝臣依附于太子身边。

朝臣开始推动太子监国,这种情势对王叔文十分不利,王叔文打算抢夺军权,五月任命老将范希朝为左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行营兵马节度使,亲信韩泰为行军司马。这触犯了宦官集团的利益,大宦官俱文珍密令手下将领不要把兵权交出。不久王叔文被任命为户部侍郎。失去了翰林学士的职位,王叔文失去了直接参与中央的决策的权利。

王叔文打算自保,宴请俱文珍、李文忠等人,说自己母亲有病,自己打算退居侍养母亲,希望自己走后,被别人诽谤时,众人能够帮自己说句好话,最终宴席不欢而散。 墙倒众人推,地方藩镇节度使也在太子身上捞取更多政治资本,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上书,请求让太子监国,并指责王叔文等人肆意乱国。各地节度使纷纷上书,内容和韦皋相同。唐顺宗下诏军国大事都交付太子处理。

八月,唐顺宗下诏退位,令皇太子即皇帝位,朕称太上皇,迁居兴庆宫。随后王叔文集团遭到清洗,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户。不久王伾病死,王叔文被赐死。

同时代的韩愈曾对唐顺宗做出评价:居储位二十年,天下阴受其赐。惜乎寝疾践祚,近习弄权;而能传政元良,克昌运祚,贤哉! 可以看出当时的人并不认可王叔文等人,认为他们是小人,近习弄权。刘禹锡、柳宗元等人,他们的文学造诣很高,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就有很高的行政能力。

唐顺宗只是德宗与宪宗之间的一个过渡,同样的王叔文等人也只是短暂的掌握权利,既没有做出卓有成效的改革,也没有给后面的时代产生很大的影响。

永贞革新

“永贞革新”,是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亦即其子顺宗永贞元年(805),由一些低级官僚士大夫发动的一场变革新政运动。这场运动,虽然背景并不复杂,经过也不曲折,但影响却很深远,评价亦很悬殊。


一.永贞革新的背景关于永贞革新的政治背景,一般认为主要有二:一是藩镇割据。安史乱后,中央对地方失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德宗时期,藩镇割据的形势日益严峻。而藩镇之乱,也此起彼伏,迄无宁日。

建中四年(783)十月,泾原兵奉前卢龙节度使朱泚为主,大举造反,德宗被迫出奔奉天,转走梁州,直到兴元元年(784)七月,才得以重返长安。此后,长安又屡遭藩镇围困,有如一座危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抑制藩镇势力,重建中央集权,成为唐王朝君臣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是宦官专权。安史乱后,君主不信朝臣,宦官得以干政。肃宗时的李辅国,代宗时的程元振、鱼朝恩,以宦官执掌兵符,权力更大。

德宗出奔奉天,因窦文场、霍仙鸣护驾有功,归以二人为神策中尉,宦官主管禁军遂成为制度。此后,宦官以军权在手,无所顾忌,干政益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抑制宦官势力,夺回国家军权,也成为唐王朝君臣必须正视的问题。

另外,贪鄙当道,贤能被逐,苛征如虎,百姓涂炭,亦成为唐王朝君臣需要正视的问题。关于永贞革新的人事背景,一般认为也主要有二:一是高级官僚士大夫注重既得利益,对变革新政不感兴趣。如老宰相贾耽,《旧唐书》本传称:“自居相位,凡十三年,虽不能以安危大计启沃于人主,而常以检身厉行律人。”对防嫌免祸非常留意,对国家安危不想关心。

新宰相高郢、郑珣瑜,亦均小心谨慎,而无显赫政绩。他们很容易与一些老藩镇、老宦官携手合作,共同维护旧的秩序。一是低级官僚士大夫身无长物,不怕冒险,敢于以变革新政为己任。如王伾,仅官太子侍书;王叔文,仅以棋待诏为东宫侍读;刘禹锡、柳宗元、程异,仅官监察御史;韦执谊,仅官吏部郎中;凌准,仅官侍御史;韩泰,仅官户部郎中;韩哗、陈谏,史书不记当时任官,职位显然更低。

他们很容易与一些宫朝新进携手合作,共同开创新的局面。另外,君主的态度,也为人事背景之一,对反对或主张变革新政的双方,也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二.永贞革新的经过贞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癸巳),德宗死。二十六日(丙申),太子即位,是为顺宗。

变革新政运动,自此拉开序幕。据记载,顺宗为太子时,即有变革新政之志。他最宠王伾,而与王叔文尤为志同道合。

同时,刘禹锡、柳宗元、程异、凌准、韩泰、韩晔、陈谏以及陆质、吕温、李景俭等,也都与二王相结,最终形成一个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党派(《旧唐书·刘禹锡传》)。这个革新党派,可以说是在顺宗的直接领导下形成的。可惜的是,顺宗在即位前,突患喑疾,口不能言;即位后,一切依靠二王,不能亲自指挥。

变革新政运动的前途,一开始就呈现不祥之兆。当时,顺宗用王叔文为翰林学士,王叔文用韦执谊为尚书左丞、同平章事。翰林学士掌白麻内命,亦即机密诏令;同平章事为宰相。有职有权,本对革新十分有利。

但上传下达的渠道不畅。顺宗垂帘问政,仅宦官李忠言、美人牛昭容侍左右。上传之事,要一经韦执谊,二经王叔文,三经王伾,四经李忠言,五经牛昭容,才能为顺宗所知晓。

下达之事,环节亦同。在这种情况下,变革新政自然也就不可能顺利。在短短的半年多时间里,革新党派主要做了以下两件事:一是企图抑制藩镇势力,重建中央集权。浙西观察使李锜,原兼诸道盐铁转运使,使“盐铁之利,积于私室,而国用日耗”。

至是解其职,将财政大权从藩镇收归中央。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派支度副使刘辟求总领三川(即剑南东川、西川及山南西道),并扬言:“若与某三川,当以死相助;若不与,亦当有以相酬。”王叔文大怒,欲杀刘辟,辟仓皇逃走。

一是企图抑制宦官势力,夺回国家军权。先罢禁掠人扰民的宫市及五坊小儿,再。

柳宗元与永贞革新,具体有什么样的关系?

柳宗元是永贞革新的参与者,柳宗元对永贞革新有着自己的见解,他秉承的是中立的态度。王叔文是在唐肃宗的支持之下才发动的永贞革新。

后来,在王叔文多次劝导之下,柳宗元最终参与了永贞革新。柳宗元是唐朝的思想家以及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很有才能。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和“河东先生”。他的文学成就非常的高,并且在文章方面,他与韩愈并称为“韩柳”,而在诗歌这一方面,他与刘禹锡并称为“刘柳”,可见其才能不同凡响。

柳宗元出生的时候,“安史之乱”才刚刚平定了二十余年,太平盛世不再,政治上的腐败以及藩镇割据的加大,这些种种都导致社会矛盾渐渐显出。柳宗元的出身家庭文化气息浓厚,因此柳宗元才气很高,二十岁中了进士,过了几年便步入了官场之中,可谓是少年成名。永贞革新是唐代中期由唐顺宗发起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目的是为了打击结党私营,王叔文是这一场改革的主要领导人物,他一直很欣赏柳宗元,力竭邀请柳宗元的加入。

柳宗元对永贞改革有着自己的两个看法,第一个看法是,他自己是一个爱国人士,看到自己的国家如今这般模样,国家的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内心是想要支持改革的。但是第二个看法,他知道改革所要面临的压力以及争议是非常大的,各个官宦,藩镇的势力都非常的强大。最终,柳宗元参与了这场改革,他写出了很多的文章以此来支持改革,非常的积极。

虽然后来永贞改革是以失败而告终。

唐顺宗当政后,进行大胆改革,“永贞革新”究竟谁革了哪些人的命?

在唐顺宗上位之后进行了一场革新叫做永贞革新,这一场革新大概是宦官势力集团革了革新派的命。因为这一次的革新制持续了八个月,而且是非常的不成功的。

但是唐顺宗就很幸运,他并没有争地头破血流,而是很顺利的就当上了皇上,但是他是当太子当了最久的皇上。在李诵当太子的时候,王叔文就是李诵的伺读,在李诵的一些日常行为当中王书文是会加以提点的。也正因为王书文的提点使得和李诵的距离拉得比较近,所以在李诵登上皇位之后,他是重用了王书文以及王丕。在李诵登上王位之后,王书文和王丕就和几个亲近的在朝廷上面的官员形成了一个新的政治集团,这个集团本来就是为了辅助唐顺中的一些统治,但是他也在里面有着一些事人担当天下道义的成分。

所以他们首先要革的就是宦官势力集团的。他们想要消灭宦官专政,而且想要提高中央集权,想要抑制旧城势力,推出全新政局,想要抑制苛政来获得民心。但是因为王书文的一些行为作风的问题,他对不统一的意见是大加指骂甚至想要大动干戈。

所以变相之中他的一些态度把自己的一些队友推到了对方去。所以宦官是利集团反对派,为了打击着一个新兴的政治势力集团,他怂恿唐顺宗立太子。因为当时唐胜宗的身体状况也很不好,只能依靠太子来监管过事,但是他们通过了册立太子来推翻了这一个新兴的政治势力集团,王叔文和王丕是被贬杀的,其余八个人是被贬为边州司马。

继续浏览:

上一篇:迪拜是哪个国家的?迪拜属于哪个国家

下一篇:安史之乱的发动者是哪两个人?安史之乱的发起人是谁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