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辩证法思想是谁提出的?赫拉克利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朴素辩证法思想是赫拉克利特提出的。赫拉克利特是早期希腊哲学中伊奥尼亚学派的代表人之一,他把活火这一自然物质当作万物本原,提出了"逻各斯"的概念,断定世界万物都在运动变化中,是辩证法的奠基人。虽然他的辩证法具有朴素、直观和单纯的论断性,但其哲学思想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思想
1、他认为万物都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中的,并提出了“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一著名命题来说明它。
2、他看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第一个提出了“逻各斯”的思想。
3、他看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和事物本身存在的矛盾对立分不开的。虽然他自己并没有明确提出“对立统一”这样的命题,但他注意到各种对立面统一的现象,并且提出了“斗争是产生万物的根源”的思想。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朴素辩证法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在老子的辩证法中,老子承认了事情具有变化,发展,相互转化的特质。“道”是老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和基础。老子把道看作是世界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是第一性的,天下万物都是“道”派生出来的。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是什么?
老子已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学说的精髓.是辩证法思想。
但他过分强调矛盾对立面的统一性而忽视其斗争性,缺乏积极斗争的思想,含有走向相对主义的可能性,脱离条件而讲变化,无异于宣扬循环论。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显然还不完整和不系统,但其著作中的这种思想火花却不时闪耀光彩。另外,《老子》一书,还有许多关于战争的论述,这些论述,综合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反对战争,因为战争的后果是严重的,“大兵之后,必有凶年”,而且战争还会带来敌人的报复,所以说:“夫兵者,不祥之器”,其次,不得已而战时,要保持克制,不要逞强斗勇以杀人为乐,“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再次,在战争过程中,不要轻举妄动,必须保持冷静。为此指出:“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争”、“祸莫大于轻敌”、“抗兵相若,哀兵胜矣”,这些论述深合兵家之要。
赫拉克利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万物皆流 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河里的水是不断流动的,你这次踏进河,水流走了,你下次踏进河时,又流来的是新水。河水川流不息,所以你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主张“万物皆动”,“万物皆流”,这使他成为当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流动派”的卓越代表。赫拉克利特的这一名言,说明了客观事物是永恒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这样一个真理。恩格斯曾评价说:“这个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来的:一切都存在,同对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赫拉克利特还认为,事物都是相互转化的。冷变热,热变冷,湿变干,干变湿。他还明确断言:“我们走下而又没有走下同一条河流。
我们存在而又不存在。”逻各斯 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是永远变动的,而这种变动是按照一定的尺度和规律进行的。这就是他的逻各斯学说,是他的辩证法思想的第二个方面。
万物的运动,无论是火的燃烧和熄灭以及万物的生成和互相转化都是按照一定的逻各斯进行的;这种逻各斯主要就是一种尺度、大小、分寸,即数量上的比例关系。这种尺度当然也是一种规律,但它和通常说的一般规律还有点不同,即尺度还只是一种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一定的比例和关系,而一般规律却不仅表现在数量方面也可以表现在其他方面。从抽象的程度说,一般规律高于尺度。
人的认识发展是从具体到一般的,先从具体的事物中发现比较一般的东西,然后再深入到更为一般的东西。所以,发现尺度是发现一般规律的前一步,从认识尺度再前进一步就可以认识一般规律。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逻各斯正是处在人类认识发展的这个阶段——认识尺度、比例上。对立统一 原始的统一是不断地活动和变化的,永不停止。
它的创造是毁灭,毁灭是创造。一种东西变成另外一种东西,比如火变成水,火就消失在新的存在形式中。每一种东西都这样变成它的对立面,因此每一种东西都是对立性质的统一。没有什么东西的性质不变,没有什么东西具有永恒的性质。
从这一意义来看,每一种东西既存在,又不存在。有这种对立,才能有世界。比如,音乐中的和谐就产生于高低音调的结合。世界为斗争所支配。
赫拉克利特说,“战争是万有之父和万有之王”。如果没有斗争和对立,世界就会消亡——停滞或者毁灭。对立和矛盾统一起来才能产生和谐。
“生与死,梦与醒、少与老,是同样的东西。后者变化,就成为前者,前者便回来,则称为后者。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中,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是谁?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他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例如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等,它们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结的。
」还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表明了对立面双方的同一性。老子还认识到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向相反的一面转化,他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承认转化,但强调「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军事战略战术的运用方面也很突出。在战术上,他主张「以奇用兵」,还要注意「将欲弱之,以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在战略上,他提出「柔弱胜刚强」的指导思想,他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但攻坚的力量莫过于它。这种战略思想有防止盲目骄傲的一面,但也具有极大的片面性。
老子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存在严重的缺陷,他不仅忽略了对立面转化的必要条件,而且把事物向反面转化看作是循环的,而不是上升发展的。老子的学说,对后来中国哲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唯物与唯心两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吸收了他的思想。
什么是"朴素辩证法"?
朴素辩证法是古代一种自发的、原始的辩证法思想。辩证法的最初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诗经》上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就是说,高的堤岸可以变为深谷,深谷也可以变成丘陵。也说明了一切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的,是一种朴素辩证法观点。在欧洲,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皆变,无物常住”,“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扩展资料朴素唯物主义的正确认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虽然在实质上是正确的,它是唯物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三个主要阶段中的第一个阶段,在历史上起着一定的进步作用,对唯物主义后来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但是由于受到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和科学知识水平的限制,它还是带有感性的,直观性质,还缺乏科学的论证,而在说明社会历史现象时还是唯心主义的。
因此它在后来就抵挡不住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辨进攻。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能彻底克服其缺陷,以实践检验真理,从而给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致命打击。
什么是朴素辩证法
朴素辩证法[Naive Dialectic]是古代原始的辩证法。它直观地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在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之中,猜测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在欧洲,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皆变,无物常住”,“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 缺陷:直观性,猜测性。如“行即神也,神即行也,形存神存,行谢神没。”缺乏根据及论证,是朴素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见诸《道德经》即《老子》一书里。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老子把“道”看作世界万物的本源。
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第一性的,天下万物都是“道”派生出来的。道是什么?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就是无形、无象、无体的“恍惚”,也就是“无”。
所以他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把这种不具有任何物质性的“道”或“无”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老子学说的精华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他还进一步提出一切事物都要向它的反面转化的观点。“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曲则全,枉则直”,“物壮则老”等。
但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也有很大局限性。一是他认为对立面的转化不需任何条件,二是把对立面转化看成是循环往复的过程,看不到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结果使他的辩证法思想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这是他的天道无为思想在社会政治方面的反映。
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道经常是无为的,但没有哪一件事不是它干出来的。他主张统治者要“无为”,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同时也使“民无知、无欲、无为”, 这样才能使天下安定,政权巩固,达到“无不为”的目的。他反对儒家的“仁义”,同时也反对采用严刑峻法统治人民,认为“法令滋章,盗贼多有”,警告统治者“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大家都过着简单的原始生活,“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一种违背历史发展、企图把历史拉回倒退的想法。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