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出自哪部古籍?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出自哪部古籍
《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出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战国时期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创作的一篇散文,阐述了应当明察当今形势,因时变法,不宜拘泥古法的道理。其以发展的观点向秦国的统治者说明,法令制度的制定应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并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与时俱进。

《刻舟求剑》的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刻舟求剑》的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刻舟求剑出自哪个古籍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刻舟求剑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
刻舟求剑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 《察今》是战国时期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创作的一篇散文。阐述了应当明察当今形势,因时变法,不宜拘泥古法的道理。以发展的观点向秦国的统治者说明,法令制度的制定应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并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全文语句工整,语气明快,围绕中心反复申说,有论有断,同时穿插寓言故事,使文章显得气势充沛,活泼生动。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家、法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出自哪部古籍
出自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察今》。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寓意:比喻人的眼光未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刻舟求剑出自哪部古籍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是战国时期秦国政治家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又名《吕览》,全书以道家学说为主体,集合了法家、儒家、墨家等各家学说于一炉,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文有一个楚国人,乘着船渡江。他的剑从船上坠落到水里,于是急忙在船边刻上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这样的方法来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吕氏春秋》的介绍《吕氏春秋》全书共六十三篇,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文章内容上应天时、中察人情、下观地利,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逻辑排列,以儒家思想为基调,坚持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观念、名家的思辨逻辑、法家的治国技巧,加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