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扶贫日是哪一天?国家扶贫日是几月几号
国家扶贫日是每年的10月17日。2014年国务院扶贫办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全国首次“扶贫日”系列活动工作,听取各地的意见建议,同意自2014年起,将每年的10月17日 设立为“扶贫日”,具体工作由国务院扶贫办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扶贫日的目的:
设立扶贫日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社会各界关注贫困问题,关爱贫困人口,关心扶贫工作,核心内容是学习身边榜样,宣传凡人善举,动员广泛参与,培育良好风尚。

社会意义:
设立“扶贫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格外关心,对于宣传党和政府扶贫开发方针政策、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传统美德和友善互助核心价值观、动员全社会力量继续向贫困宣战具有重要作用。
国家扶贫日是哪一天
国家扶贫日为每年的10月17日。我国贫困地区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贫困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设立扶贫日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社会各界关注贫困问题,关爱贫困人口,关心扶贫工作,核心内容是学习身边榜样,宣传凡人善举,动员广泛参与,培育良好风尚。设立“扶贫日”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格外关心,对于宣传扶贫开发方针政策、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传统美德和友善互助核心价值观、加强扶贫理论政策研究交流,对于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扶贫开发的工作格局,动员全社会力量继续向贫困宣战,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扶贫开发为促进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和社会和谐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全球的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一是贫困人口多,按照国家的标准,到2013年底还有8200多万贫困人口,如果参考国际标准,还有两亿多人。二是贫困程度还比较深,贫困人口不仅收入水平低,一些地方还面临着吃水、行路、用电、上学、就医、贷款等诸多困难。三是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大部分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差、自然灾害多、基础设施落后的连片特困地区,这些地方的贫困问题是难啃的硬骨头,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短板,所以必须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力量,齐心协力打一场新的扶贫攻坚战。
国家扶贫日是几月几号
每年10月17日是扶贫日。2014年8月1日,国务院决定从2014年起,将每年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具体活动由扶贫办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
扩展资料:发展建设“扶贫日”活动一开始就要加强制度建设,来确保它的持续发展,所以要加强监督管理。要从社会资源的募集、资金的使用、管理监督、公开实施效果评估这些方面,作出一些规定和安排。最终就是要确保所募集到的各类资源特别是资金真正用到贫困地区、用到贫困群众最急需的项目上。扶贫日从什么时候开始
扶贫日从什么时候开始 扶贫日从什么时候开始,扶贫日是为了让社会各界更加关注贫困问题而设立的,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国内的扶贫工作,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精进各项扶贫措施与政策。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扶贫日从什么时候开始。
2014年8月1日,国务院决定从2014年起,将每年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具体活动由扶贫办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 设立“扶贫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扶贫开发构成的高度重视,也充分体现了对于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格外关心,所以设立“扶贫日”是继续向贫困宣战的一个重要的举措,也是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 10月17日一直是“国际消贫日”,每年这一天,联合国都会选择一个国家作为主会场,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从2007年至2013年连续7年,我国在“国际消贫日”与联合国驻华系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主办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各地也在同一天举办各种活动。2014年8月1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扶贫日”的批复明确,从2014年起,将每年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 设立“扶贫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充分体现了对于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格外关心,设立“扶贫日”是继续向贫困宣战的一个重要的举措,也是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国家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扶贫开发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扶贫开发为促进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和社会和谐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全球的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数据显示,随着扶贫开发的深入推进,我国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
按照我国扶贫标准,1978-2010年累计减少了2.5亿贫困人口,参考国际扶贫标准,我国共减少了6.6亿贫困人口,全球贫困人口数量减少的成就93.3%来自中国。 扶贫日从什么时候开始2 公益组织如何推动公众参与社会扶贫? 社会扶贫的含义有不同的解读,狭义的社会扶贫包括社会组织扶贫、企业扶贫、公众志愿者组织扶贫。广义的社会扶贫包括政府非职能部门扶贫、东西协作扶贫等。
随着社会发展与社会财富的积累,以政府推动的准社会扶贫的方式慢慢被淡化,企业、社会组织、公众个人的参与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社会组织是社会公众参与扶贫的渠道和桥梁。他认为,社会组织的原有机制不能动员足够的社会力量,为此应通过创新制定新的机制、新的办法、新的渠道、新的方式,从而搭建好社会组织的参与平台,发挥好渠道作用。 第一方面是项目创新。
随着贫困人口的不断减少,随着贫困不同阶段的变化,项目要不断的创新。不同的阶段,扶贫方法及项目要有所创新,关注点应从解决温饱问题提高到解决致富的问题。 第二方面是资金使用方式创新。从筹资发给贫困群众或直接给东西,到给机制、给方法,帮贫困群众建立合作社及其它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第三方面是参与方式的创新。体制创新、政策创新及技术创新,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媒体的应用,例如,微信支付,网络捐赠等方式,给社会公众参与扶贫带来了非常多的选择。社会组织应该发挥好作用,动员社会公众积极参与。 刘文奎通过列举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几个典型项目,介绍了公益组织如何通过创新方式调动公众参与社会扶贫。
一是爱加餐项目。爱加餐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和百盛集团合作的项目,每年有两周在国内所有肯德基餐厅通过卡片宣传,邀请顾客付款时捐1元钱,改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这个项目实施几年来,每年筹款约2000万元。
二是爱心包裹项目。一个爱心包裹100元,内有各种文具,在全国3.6万个邮局网点都可以进行捐赠,接受捐赠的孩子会给捐赠人寄回应卡。爱心包裹与爱加餐项目一样,参与额度小、参与便捷、项目透明。
三是善行者项目。善行者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一项公益和健康相结合的大型户外公益徒步活动,鼓励参与者以“亲近自然+自我挑战”的体验形式,通过挑战100公里或50公里向亲朋好友筹集善款,践行 “每一步都会带来改变”的公益理念。此次活动征集了1800名参与者,而报名者更多,显示了公众参与热情度很高。此外,很多企业、媒体也都积极参与。
活动保障方面,此次活动有3000余人提供保障服务,其中义工、政府支持大约2000人,参与者后援团约1000人。 四是正在进行的饥饿24小时活动。恰逢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10月17日是国家扶贫日,扶贫基金会号召身体状况符合条件的公众挑战一天,体验饥饿,把节约的钱捐给贫困地区的孩子让他们吃饭,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有益于自身。
通过项目实施后的效果分析,刘文奎认为,公益组织推动社会扶贫最关键的是要瞄准需求,这就要求公益组织要通过持续创新来呼吁更多的公众参与,根据贫困人口的需求不断推动新的扶贫项目。 扶贫日从什么时候开始3 中国的扶贫成就是举世瞩目的,用了30年不仅解决了数亿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而且探索出了扶贫开发的中国道路,不断创新扶贫机制,目前中国的反贫困经验已经被介绍到世界各地,为世界反贫困事业做出了贡献。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尽管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贫困人口仍然有7000多万人(文章发表时),而且随着贫困人口的减少,扶贫难度不断增加。原因在于这部分人口难以在短期内通过全面的经济增长摆脱贫困状态。
因此,扶贫策略要从扶持贫困地区向扶持贫困人口转变,这也是最近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的原因之一。应该看到,扶贫工作还存在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扶贫方式粗放的问题,导致一些地方怎么扶也扶不起来,甚至越扶越穷。但是,是不是瞄准贫困个体的扶贫就能解决问题呢?恐怕没那么简单的事情。
为什么一些项目点几十年不间断地扶贫,一些贫困乡村依然没有走向富裕的道路?为什么政府想尽了办法,实施诸如村村通、产业扶贫、整村推进等措施,依然还有整村、整乡的贫困人口。有的村庄政府投入的扶贫资金人均达到几十万元,却依然难以摆脱贫困。贫困像是一个魔鬼紧紧地附着在了贫困地区人口的身上,像是控制了他们的精神和行为,如何摆脱贫困这一魔鬼的。
国务院规定的全国扶贫日是每年的哪一天
2014年8月1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扶贫日”的批复明确,从2014年起,将每年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设立“扶贫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也充分体现了对于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格外关心,设立“扶贫日”是继续向贫困宣战的一个重要的举措,也是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
扩展资料:设立扶贫日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社会各界关注贫困问题,关爱贫困人口,关心扶贫工作,核心内容是学习身边榜样,宣传凡人善举,动员广泛参与,培育良好风尚。设立“扶贫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格外关心,对于宣传党和政府扶贫开发方针政策、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传统美德和友善互助核心价值观、加强扶贫理论政策研究交流,对于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 推进扶贫开发的工作格局,动员全社会力量继续向贫困宣战,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下一篇:大宗商品是什么?什么是大宗商品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