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是哪里?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是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是哪里?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是

最佳回答2022-11-20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是莫高窟。莫高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后经历代增修,今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是我国现存石窟艺术宝库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座。

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坚时期,后历经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西夏、元朝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是哪个石窟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 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是?

龙门石窟LongmenGrottos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与大同云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名我国三大石窟之龙门风景秀丽地方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座天门阙所古称伊阙现伊阙自古来已成游龙门第景观唐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峭壁上南北长1000多米现存石窟1300多佛洞、佛龛2345佛塔50多座佛像10万多尊其大佛像高达17.14米小仅有2厘米另有历代造像题记和碑刻3600多品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艺术造诣其宾阳洞、奉先寺和古阳洞具有代表性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东南分布于伊水两岸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年间先营造400多年现存窟龛2300多雕像10万余尊我国古代雕刻艺术典范之作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开始龙门山开凿古阳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连续开凿宾阳洞北南三大石窟石阳洞和宾阳洞修建共费人工80万上还开凿了药方洞和东魏时开凿莲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龙门山古阳洞自慧成至东魏末50多年营造表现出列多国艺术形式大佛姿态也由云岗石窟雄健畏转变龙门石窟温和亲宾阳洞主佛代表佛像人物面部含着微笑龙门石窟比云岗石窟表现出更多国艺术佛像唐窟--盛期唐朝占石窟总数60%上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石窟占唐代石窟多数与长期有洛阳有关奉先寺具有代表性唐窟二菩萨70尺迦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长度)规模之大龙门石窟称第先用了四年时间武则天自己出钱二万贯龙门二十品珍贵魏碑体书法艺术精品代表了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隶书向楷体过渡种字体有十九品古阳洞内宾阳洞有三窟宾阳洞北魏时期(公元386~512年)代表性作品洞窟前用了24年才建成开凿时间长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洞窟正壁刻主像释迦牟尼左右二边有弟子、菩萨侍立佛和菩萨面相清瘦目大颈平衣锦纹理周密刻划有明显西域艺术痕迹窟顶雕有飞天挺健飘逸据说洞口两壁上还有幅浮雕"帝礼佛图"造型别致构图美妙被盗凿现置于美国纽约博物馆而洞口唐宰相书法家褚遂良书碑铭值得览万佛洞宾阳洞南边洞刻像丰富南北石壁上刻满了小佛像多佛像仅寸或几厘米高计有1500多尊正壁菩萨佛像端坐于束腰八角莲花座上束腰处有四力士肩托仰莲壁刻有莲花54枝每枝花上坐着菩萨或供养人壁顶上浮雕伎乐人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还有座观音菩萨像手提净瓶举尘尾体态圆润丰满姿势优美十分传神奉先寺龙门唐代石窟大石窟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三年洞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动人石窟正卢舍佛坐像龙门石窟大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艺术感染力卢舍佛像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和善开朗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传说卢舍大佛脸根据武则天面容建造金刚力士雕像比卢舍佛像旁力士像更加动人龙门石窟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积土时极南洞附近发现被盗凿而未能运走遗留下只见金刚力士两眼暴突怒视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犷豪放雄健有力气势逼人古阳洞龙门石窟开凿早内容丰富座也北魏时期另代表洞窟古阳洞有多佛龛造像些佛龛造像多有题记记录了当时造像者姓名造像年月及缘由些都研究北魏书法和雕刻艺术珍贵资料国书法史上里程碑龙门二十品大部分集里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字体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精华历来世人所推崇还有药方洞刻有140药方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成把些药方刻石碑上或洞窟别地方也有发现古代医学成传之世重要方法龙门石窟还保留有大量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外交通等方面实物史料因此又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10.敦煌石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

敦煌石窟又作敦煌石室。敦煌,又作焞煌、炖煌,位于河西走廊之最西端,自汉代以来,此地为我国与西域诸国之交通要冲。

至东晋咸康(335~341)初年于此置沙州。隆安年间(397~401)西凉于此建都。后魏太武帝时置敦煌镇,隋大业年间(605~616)改为敦煌郡。唐宋元明之世,数次易名为瓜州、西沙州、敦煌、沙州。

清乾隆年间(1736~1795)改置敦煌县,属甘肃省,民国政府沿之。 此地自古为各种种族杂居之地,文化风俗复杂,佛教自古即传播于此,此地所出之高僧、译经僧历来亦不计其数。如被当代人称为‘敦煌菩萨’之竺法护,最早在敦煌建寺弘法之竺法乘,前往西域求法之于道邃,及东晋之单道开、竺昙猷,萧齐之法颖超辩,北魏之道韶,隋代之慧远等。

此外,北凉昙无谶曾在此译出菩萨戒本,及大般涅盘经(北本)之后六品;刘宋时,昙摩蜜多亦曾于此广开田亩,营建精舍,大力弘法。 由于一出敦煌即为大漠,死生莫卜,商贾旅人往往祈佛庇佑,形成日后敦煌艺术发达之原因。相传石窟最早为前秦建元二年(366)沙门乐僔所开凿,其后历代增凿营建,渐成千余洞窟之大石窟群,惜因年代久远,流沙湮没,或遭摧毁,仅残余数百窟。

且自明代以后航海术逐渐发达,丝路遂告封闭,敦煌石窟因之亦鲜为世人所知。 清光绪五年(1879),匈牙利地质调查所所长洛克齐(L. de Lo/czy)于敦煌县东南二十公里处之鸣沙山东麓发现千佛洞壁画,惊为瑰宝,返欧后公诸于世,是为世人知千佛洞壁画之始。 今学界所称之敦煌佛教艺术,包括安西县附近之榆林窟与小千佛洞、敦煌西南之西千佛洞,然一般所言之‘敦煌千佛洞’则指位于鸣沙山东麓之石窟群。

盖千佛洞,又称莫高窟(Dmag-mgo)、千佛岩、雷音寺。自乐僔开凿之后,沙门法良、东阳王、唐代李广等皆相次镌凿,或营造洞窟,或雕琢佛龛,或修葺楼阁,或描造壁画;而鸣沙山之地质原为砾岩所成,本不易自然崩坏,然于宋仁宗之世,此地遭西夏侵入,尔后亦屡遭兵乱,尤以明代时回教徒之蹂躏,废损至巨。 至近代探险发掘,清理查核后,知迄今所余洞窟有四百三十余窟。洞窟沿着石壁,自南而北排列,绵亘约一点六公里,可分为中央、南、北三大部分。

其中,中央及北部之窟数较少,且规模较小,亦较无后世装饰之痕迹,而荒废情况亦较为严重。反之,南方之石窟群则绵延约九百三十余公尺,两端各有一大石窟,窟前设佛殿,其内安置高达二十余公尺之坐佛像。此两大石窟与其他诸窟之间大多凿有上下二列乃至四列之窟室,其数约有三百数十余。今各窟前端大多崩坏 ,下列之窟室埋于沙中者不少。

又上列之窟室大多造有木梯,其遗构至今尚存。大抵而言,下列之诸窟多为唐代或唐代以前所开凿,窟壁之佛画亦为同时期之作品。 各洞窟之形式,从早期附有修行小龛之型式渐转变为中央塔式、中心柱式、中央佛坛式等。隋唐以后,因为适应大幅经变之构图,中央后方为庄严肃穆之佛坛,四壁均绘满金碧辉煌之壁画,与现今佛寺内之殿堂型态已渐相近。

盖敦煌地处玉门砾岩带,其地质如前所言,原为砂土变质之第四纪砾岩层,虽不易自然崩坏,然亦不宜于雕刻,而我国古代之艺术巧匠融合周、汉之壁画技术与传统泥塑及夹纻塑法,形成风格特殊的‘绘塑合一’之综合艺术。各洞窟中以塑造之佛像为主,天花藻井及四壁则绘满五彩缤纷之绘画,绘画作为塑像之背景,亦为塑像之延续,两者相互辉映,不仅使敦煌艺术大放异彩,对日后寺院壁画与塑造艺术亦有倡导之功。 自明代以后,石窟既遭回教徒严重毁损,佛龛亦常为流沙所掩,鸣沙宝窟逐渐尘封。

据敦煌县志第七雷音寺条记载,自清代中叶开始,石窟由道士管理整治,道士并常于窟洞之前营建道观,由是敦煌香火稍得复燃。光绪二十五年,其时已距洛克齐发现鸣沙山壁画二十年,有道士王圆箓(元禄),偶于第十七窟内清除积沙,见壁画龟裂,遂毁周围之壁,突见其内一大秘窟,内中古书盈满。初发现后,王圆箓仍封闭之,而未加启视。

然西方之考古探险家早已风闻敦煌壁画、佛像而陆续麇集于石窟探索攫取。 首先到达敦煌者为俄国之地质学者奥布杰夫(Vladimiy Afana/sevichObruchev, 1863~ 1956),其所窃走之古抄本与佛画今存于列宁格勒之埃密达吉博物馆。光绪三十三年,英籍匈牙利人史坦因(A. Stein)亦闻风而至。其时为史坦因第二度至中亚探险,史氏先于敦煌县北方之疏勒河沿岸发掘出汉代之堡垒、关门、烽台及若干小佛寺等废墟,又发现无数汉代木简、缣帛、纸本佛典、粟特语文书、佛教天部之泥像、木像等残片,稍后即至千佛洞第一六三窟,检视佛像壁画,并贿通王道士,私启石室,择其精要,廉价换取二百余包之古本经典与画像,计有古写经约三千卷,及其他文卷等三千之数,运回伦敦。

次年,法国学者伯希和(Paul Pelliot, 1878~1945)亦至,自行选取五千余卷写本,并勘查诸洞,对无法搬运之壁画,则选其精品加以摄影、编号而携返。于归途中滞留北平,将所得之卷帙一部示之我国学人,至此我政府始知悉内情,速将王道士判以盗卖国宝之罪名,并收拾残余经卷,仅得八千余卷而已,今藏于北京图书馆。其间,尚有美国华尔纳、日本大谷探险队橘瑞超等人,或黏揭、切割壁画,或窃取经卷写本,或盗运塑像,或收购流落民间者。

迄今,敦煌石室藏书及壁画多流入法、英、日、印、俄、美、德等国博物馆中。 各地所藏之典籍、文献,经学者之整理分类,计有经卷、碑版、卷轴、幡画、刺绣、度牒、史籍、韵书、小说、曲谱等。经卷大多为佛经,亦有道教、摩尼教、景教等书。其文体有汉文、佉卢文、回鹘文、康居文、古和阗文、龟兹文、粟特文、西藏文等。

其壁画则可大别为:(一)经变(佛经故事),(二)本生故事(释迦牟尼佛前生之故事),(三)尊像(佛、菩萨、阿罗汉、天人等),(四)供养人(施主及众生相),(五)装饰图案(天花藻井、山水画),(六)伎乐舞踊图。其中蕴藏有丰富之佛教、文学、历史等珍贵之文献史料,在中国学术文化上占有极重要之地位,不仅可补上自北魏下至北宋六百年间之文史缺遗部分,并可校正诸多经典谬误之处。

千年莫高,梦幻佛宫

它,是一个梦,是令一切旅行爱好者梦萦魂牵的地方。它不像西藏,可以令你逃离喧嚣的凡尘,朝圣心灵的圣地;它也不像江南,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水墨风情;它更不像大都市的灯火阑珊,让你意犹未尽,陶醉其间。

敦煌,古称沙洲,一座拥有二千多年 历史 的文化名城。位于甘肃西部的茫茫戈壁中,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汉武帝时,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敦煌进入鼎盛时期,被称为“河西四郡”之一,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 “敦,大也,煌,盛也”足见其当时显赫的地位。 敦煌的 历史 ,是个延续千年的梦。

古老的经卷,肃穆的佛影,飘逸的飞天广场,曼妙的乐舞身姿……敦煌,一个永不缺乏传奇的神秘世界,在等待着那些热爱、钟情敦煌的人们去 探索 和发现。莫高窟、月牙泉、雅丹地质公园等,无不向世人展示着敦煌广漠的风情和永远的经典。其中的 莫高窟 ,更是中华艺术美学世界的一块瑰宝,是我国 壁画 艺术的一块圣地。

有专家说风沙正严重侵蚀着莫高窟,莫高窟总有一天是要消失的,它已是千年高龄,还会不会有下一个千年?这所有的一切都驱使着霞客尽早一天走进敦煌,去拜访那千年莫高,梦幻佛宫。 沿着青甘环线,从大柴旦出发奔赴敦煌,途经海拔3860米的“当金山口”,从青青草原到茫茫戈壁滩,感受着大西北的不同景观。一路长途跋涉,终于走进了敦煌。

最先入眼的就是那绵延起伏的鸣沙山,一片荒漠中低矮的城楼,精神一阵恍惚,脑海中闪现出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深情离别的情景。想象着背靠着它的莫高窟是怎样的令人惊叹。 在距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长长的栈道将大大小小的石窟曲折相连,洞窟的四壁尽是与佛教有关的壁画和彩塑,端庄的佛影,灵动的飞天……庄严神秘,令人屏声敛息。

这里,便是世界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莫高窟分上下五层, 南北长约1600米。始建于东晋太和元年(公元366年)。

据记载,一位德行高超的和尚乐尊柱杖西游至此,见千佛闪耀,心有所悟,于是,凿下第一个石窟。从十六国到元朝,石窟的开凿一直沿续了十个朝代1500年,至今,乐尊的那个石窟早已无法分辨得出,而莫高窟经过风沙侵蚀仍保存着十个朝代的750多个洞窟,窟内壁画四万五千平方米,彩塑三千余身和唐宋窟檐木构建筑五座。此外,还有藏经洞发现的
四.五万件手写本文献及各种文物,其中有上千件绢画、版画、刺绣和大量书法作品。如果把所有艺术作品一件件阵列起来,便是一座超过二十五公里长的世界大画廊。

这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1987年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受最重点的文物保护。 从敦煌市区向东南方向驱车30分钟,越来越接近莫高窟了,心情莫名地兴奋起来。刚下的车来,一股热浪便扑面而来,头顶上方刺眼的阳光照得人睁不开眼睛,每个人几乎都是汗流浃背。

莫高窟前临宕泉河,干涸的河床两端绿意葱茏,展示着顽强的生命力。 顶着38度的炽热高温,通过石桥走向莫高窟,里面高大挺拔的杨树一丛丛、一抱抱簇拥着生长在一起,它们根系相连、树冠相接,肥硕的叶片遮挡住了刺眼的阳光,为远道而来的行人带来了一片浓荫。 穿过树林,那长长栈道上曲折相连的大小石窟赫然出现在视野之中,每个石窟的墙壁上都钉有一个蓝色标牌。

沉静肃穆的佛像、反弹琵琶的飞天就安静地矗立在这一个个大小不等、年代不同的洞窟里,任 历史 的尘沙将它们穿越古今带给现代的我们。莫高窟的标志建筑九层塔更是经过千年的洗礼依然巍峨耸立。 已经走过很多地方,由衷地赞赏莫高窟的 旅游 管理。

这里是由敦煌研究院的专业导游带领游客进行讲解,她们都是统一着装,很有秩序。每集齐十名游客,成为一队,由导游带领进入景区,导游给每个人发一个接收耳机,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清楚听到讲解。 洞窟大大小小几百个,不可能每一个都开放游览,每一天只开放部分洞窟,而每一个导游的游览路线都是不同的,这样就错开了每一只队伍,使得景区内不会拥堵而每位游客都可以更好的欣赏,同时也保护了文物。有时会遇到平时很少开放的珍贵洞窟刚好那天开放,那就是运气好了。

我们就幸运地参观到了九个洞窟。 那是一种怎样的大美啊,满壁风动,天衣飞扬,身姿柔美的飞天就这样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还有洞窟里庄严肃穆的佛像,雄浑博大,无不彰显着古代高超的技艺水平,真是千年敦煌壁,万古绝世画。

这些穿越千年时光隧道的佛像、壁画颠覆着我的视觉,是什么力量,驱使着那些工匠前赴后继的来到这里?那窟顶的藻井图案竟是如此美妙,而脚下的西夏石砖古往今来又被多少善男信女轻踏? 飞天是侍奉佛陀的菩萨,能歌善舞,千年前的工匠们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优美空灵的想象世界,目见这些已变色褪色的飞天,顿生酸楚,而那些被数国强盗剥损盗走的印记,更是让人难以言语的愤慨。九层塔内一尊25米之高的大佛,讲解员说它为当时的一户富人出资建造,一年建1米,整整长达25年之久才建好,如果地下有知,这位富人一定深感欣慰,或许他散去了千万财富,但换来的却是后世一代又一代的景仰,而今已是无价之宝。 莫高窟作为艺术的宝库,不同时代的艺术风尚在这里汇集成斑斓景观。敦煌唐代艺术代表了中国佛教艺术最灿烂辉煌的时代,外来的艺术与中国的民族艺术水乳交融,使得敦煌唐代艺术空前丰富多彩。

那雄伟浑厚高达十几米的巨大佛像;灵巧精致仅有十余厘米的小菩萨;场面宏大、人物繁密的巨幅经变;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的单幅人物画无都使人印象深刻。 这里的飞天多出于唐代,她们丰富多彩,气韵生动,既不像希腊插翅的天使,也不象古代印度腾云驾雾的天女,中国艺术家用绵长的飘带使她们优美轻捷的女性身躯漫天飞舞。那幅“反弹琵琶”的飞天伎乐菩萨画于112窟的《观无量寿经变》壁画上,这是敦煌艺术中最优美的舞姿。

反弹琵琶实际上是又奏乐又跳舞,表现了“反弹琵琶”绝技时的霎那间动势。飞天伎乐菩萨手持琵琶、半裸着上身翩翩翻飞,裙裾如游龙戏凤,项饰臂钏。

四大石窟,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它位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内容最丰?

四大石窟指的是以中国佛教文化为特色的巨型石窟艺术景观,包括: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冈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瑰宝。其中莫高窟是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穹隆顶窟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

窟中壁画主要是大场面的说法图和简单的经变图。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于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

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继续浏览:

上一篇:脆滑肉是哪里的菜系?脆滑肉是哪个地方的菜

下一篇:霸王别姬是哪里的菜?霸王别姬是什么菜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