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座逸夫楼诞生于什么时候?捐赠学校、教学楼、教室可以以个人名字命名吗
首座逸夫楼诞生于1986年。逸夫教学楼,简称逸夫楼,是由香港电影大王、邵氏影业的创始人邵逸夫先生捐款建造的建筑物。从1985年开始,邵逸夫在中国大陆陆续捐资办学,1986年大陆高校首座逸夫楼诞生于华东师范大学。

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1月,邵逸夫先生捐助内地科教文卫事业的资金达25亿元,捐助项目6013个,其中80%以上为教育项目,受惠学校超过千所,以邵逸夫的名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它文化艺术、医疗机构遍布中国许多地方。
逸夫楼为什么都改名了?
逸夫楼改名是由于许多逸夫楼及中小学不是邵逸夫先生单独资助的有地方会改名。从1985年开始,邵逸夫在中国大陆持续捐资办学,1986年大陆高校首座逸夫楼诞生于华东师范大学。
逸夫楼多建于大陆的著名高校、中学中,以邵逸夫的名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它文化艺术、医疗机构遍布中国许多地方。2014年1月,网友许文广在微博贴出的一张图片显示,通过在线地图搜索逸夫楼,得出的结果近3万座,密密麻麻几乎遍布中国。多年来,邵逸夫捐助超过数以十亿计款项,为中港两地建设教育、医疗设施等。香港多间专上院校的建设曾得邵逸夫捐助,例如香港中文大学的逸夫书院、香港大学的邵逸夫楼、香港城市大学的邵逸夫图书馆等。2005年,邵逸夫捐出1000万港元予南亚海啸受灾地区。
捐赠学校、教学楼、教室可以以个人名字命名吗?
在国内,如果有人捐赠了学校和教学楼等教学物品,都是可以按要求以这个人的名字进行命名的。这即是一种对无偿捐赠行为的一种表彰,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可以为公益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如果要在建筑物上留名,那就一定要保证建筑物的质量,同时也是尽量地维护自己的社会名声。当然这种命名行为也必须参照相应的法律依据的,如教育部办公厅 2020年8月20日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 为规范高等学校命名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原则上不得以个人姓名命名,但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条件批准,可以在学校名称中使用对学校发展作出特殊贡献的捐赠者姓名或名称。”在国人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学校和教学楼的名人是非常多的,同时也是来自各行各业的,这里面有商界精英,也有乐于慈善事业的娱乐明星。一.逸夫楼逸夫楼是由香港著名的电影制作人、娱乐业大亨、慈善家邵逸夫捐资建设的教学科研建筑(于香港捐资建设的教学建筑则多名为邵逸夫楼)。
从1985年开始,邵逸夫在中国大陆持续捐资办学,1986年大陆高校首座逸夫楼诞生于华东师范大学。自1985年以来,邵逸夫通过邵逸夫基金与教育部合作,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建设教育教学设施,截至2012年赠款金额近47.5亿港元,建设各类教育项目6013个。历年对内地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亿港元。
主要代表作:香港中文大学逸夫书院、香港城市大学邵逸夫图书馆、北京大学逸夫苑、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中央民族大学逸夫体育馆、上海交通大学逸夫科技创新馆、复旦大学逸夫报告厅、广州中山大学逸夫艺术楼、
二.田家炳“人造革大王”田家炳16岁弃学从商,后从事橡胶业。自1982年“田家炳基金会”成立,田家炳热衷于捐资公益事业,捐出80%身家给超200所学校。166所中学、93所大学、41所小学,都受过他的捐赠。
他不是捐钱最多的,但是把自己总资产的80%都用于慈善事业的,在中国只有他一个人。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或学院遍及所有省级行政区,他因此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主要代表作:浙江大学田家炳书院、南京大学田家炳艺术楼、北京师范大学田家炳艺术教育书院、南京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
三.古天乐说到现在的娱乐圈里的捐赠“建校狂人”,相信没有人会怀疑古天乐的人品,他从未标榜自己的功劳,不管有没有戏拍,他从来都没有停下过做公益的脚步。古天乐慈善基金会已经成立十多年了,这十多年里古天乐拍戏拿到的片酬都用来放在基金会中了,从2009年开始到现在,他坚持了长达12年,并且从未想过放弃。仅在2020年,就一共捐建了6所教学楼,据统计目前已经建好的教学楼有133所。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从由于家庭的关系,读书少,留下了很多的遗憾,因此他希望现在有更多的小孩子可以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
逸夫楼干什么用的?
逸夫楼是香港著名企业家邵逸夫先生捐款建造的建筑物从1985年开始,邵逸夫在中国大陆地区持续捐资办学。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4年1月,邵逸夫捐助内地科教文卫事业的资金达25亿元,捐助项目超过3000个,其中80%以上为教育项目。
很多学校逸夫楼是做图书馆和科技艺术馆什么的,人相对来说就比较少。全国6000多座逸夫楼,为何一些楼的“逸”字少了一点?
邵逸夫先生他在香港富豪界并不是最富有的人,年轻时也曾吝啬得出了名,但提起他的名字,很多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慷慨捐赠,惠及多方”的慈善大家,他就是邵逸夫先生。“逸”字少一点的逸夫楼邵逸夫是香港富豪界中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一生捐献了超过一千亿港元的善款,特别是在对中国科技教育事业的贡献上呕心沥血。
奇怪的是,在这些逸夫楼中,一些楼宇的“逸”字少了一点,不明白其中原委的人们自然对此感到困惑不解。逸夫楼的逸少了一点原来,邵逸夫先生在对教育事业进行捐赠时,总会事先设定好捐款数额,而在教学楼的建造中,实际花费难免会有超出邵逸夫先生所捐款额,超出的部分便由其他一些慈善意机构进行捐款补助。而邵逸夫先生曾表示,如果教学楼不是本人全额资助建造的,就不能挂着逸夫楼的名号。各地学校因此想出了一个主意,如果校内的逸夫楼不是邵逸夫全资建造的,那么逸夫楼名上的“逸”字就少写一点,这一做法也征得了邵逸夫先生的同意。年少创业,缔造邵氏影业帝国邵逸夫能够成为对社会有巨大影响力的慈善大家,其财力来源于他庞大的邵氏影视帝国。这个影视帝国造就了一大批红遍大江南北的明星,如阮玲玉、李丽华、李翰祥、刘德华等人皆出自邵氏门下。年轻时的邵逸夫邵逸夫于1907年生于上海一个富裕的家庭中,长大后,邵氏家族由于种种原因而日渐式微。
不得已,邵逸夫开始为了生活而想方设法另求他路。19岁时,刚刚中学毕业的邵逸夫应三哥邵仁枚之请,下南洋到新加坡与他一起开拓南洋电影市场。此后,仅有的一架破旧无声放映机及由自家公司制作的“天一”影片便是他们的全部身家。
带着这些东西,邵氏兄弟开始了在南洋乡村的巡回放映,并在当地开设了游艺场和电影院。此后“天一”影片在邵氏兄弟的苦心经营下艰难地发展着。1930年,邵氏兄弟前前后后并购了多家戏院,并在新加坡创立了日后的影视巨头“邵氏兄弟公司”。
后来,上海局势动荡,影视娱乐行业受到严重的冲击。邵氏兄弟决定将公司“天一影业”搬到香港地区,随后在那里创办了“天一港厂”,由他出品的《白金龙》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一经上映即引发巨大反响,作为此片导演的邵逸夫开始在影视界崭露头角,中国观众由此进入“有声时代”。邵逸夫在电影制作过程中有着自己的独特思路和想法,他更是用实际行动使自己成为影片制作方面的行家。他要求自己每天至少观看一部影片,不论影片质量是好是坏,他都看得津津有味。
对于受观众欢迎的影片,他要思考剧片好在哪里。对于口碑不行的影片,他要思考剧片坏在何处。一天天坚持下来,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就成为了电影制作专家,无论是剧本、摄影还是剪辑、化妆等影片制作工作,他样样在行。对于影片质量,他严格把守,若是一部烂片最终无法补救,他宁愿烧毁也决不让它在荧屏幕上播出。
不仅在影片质量上严格把关,邵氏兄弟影片公司还捧红了一大批明星,如“四大天王”的称号和评选皆出自它手。在这些名艺双全的人的努力下,经典的港片佳作纷至沓来,成为无数人的回忆,香港的电影事业由此诞生了一个黄金时期。邵逸夫就是如此,以精益求新的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努力在影视界中闯出一番天地。邵氏影城在全盛时,被西方媒体誉为“东方的好莱坞”。
“邵氏兄弟”电影公司自成立以来,拍摄的电影达1000多部,每部电影都精彩纷呈,百看不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性情转变,投身公益但是,邵逸夫在工作中尽显商人本性,热衷追逐利益,严格把控成本,他在经营上的吝啬成性、锱铢必较在香港人尽皆知。在邵氏门下的艺人片酬普遍偏低,邵氏创办的TVB捧红了一众明星,但是这些人在出名后纷纷选择出走,原因正如邓萃雯所说的“我很红,但我特别穷”。
邵逸夫吝啬成性的转变源于最初带他创业、对他有塑造之恩的三哥邵仁枚。1983年,邵仁枚不幸身患中风,无法医治,只能靠药物维持生命。看到三哥晚年场景如此悲凉,邵逸夫内心触动很大。
想到自己平日也如邵仁枚这般肆意压榨他人,结局很可能也一样不得善终,内心百感交集。于是,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从1985年起,邵逸夫先生平均每年向内地捐赠善款达1亿多元。两年后,邵逸夫开始把慈善的目光投向故乡宁波,多次前往故乡祭祖,慰问乡亲,还先后向宁波捐赠了4000多万元用以发展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
邵逸夫先生对家乡的关怀赢得了人们的一致赞赏,早在九十年代初,他就获得了浙江省政府授予的“爱乡楷模”、“荣誉市民”等荣誉称号。1990年,中国科学家新发现了一颗小行星,为了纪念邵逸夫先生在我国科学教育上的贡献,中科院将这颗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2008年,汶川地震三天后,邵逸夫及其夫人为了帮助灾区学校重建,即向教育部承诺捐赠1亿港元。
两年后,青海玉树发生大地震,邵逸夫向当地捐赠1亿港元用于灾后重建。邵逸夫先生逝世2011年,邵逸夫先生退休了,他离去不时不忘慈善事业,将邵氏基金的2.59%股权捐赠给数家慈善及教育机构。退休三年后,107岁的邵逸夫先生在家中突然长逝,一代大慈善家从此离开了我们。邵逸夫的前半生自强不息,刻苦拼搏,以惊人的天赋与努力在影视行业中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建造起了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在大富大贵时,他不忘儒家所提倡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真精神,后半生不遗余力地为我国的文化、教育、科技事业作贡献,造福于民,这样一位慈爱而无私的邵逸夫先生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何为逸夫楼?来历?
“逸夫教学楼”,也简称“逸夫楼”,是由香港电影大王、邵氏影业的创始人邵逸夫先生捐款建造的建筑物。从1985年开始,邵逸夫在中国大陆持续捐资办学,1986年大陆高校首座逸夫楼诞生于华东师范大学。
受惠学校超过近千所。逸夫楼多建于大陆的著名高校、中学中。另外有报道称,以其名字命名的“逸夫楼”,在当地核算所需费用如果超过邵逸夫的预算,“逸”字的最后一个点会缺笔,而如果他全额出资建造,则是全字。扩展资料他捐赠的教育资金遍布神州大地你的母校是否也有座“逸夫楼”?相信不少人看到这里都会点头。当邵逸夫昨夜离世的消息传来,网友们才突然意识到曾伴随自己青春岁月、学习成长的教学楼与这位香港娱乐大亨有关——“原来,我们和TVB的距离这么近”、“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逸夫楼”……曾于1998年在重庆原西南师范大学接待过邵逸夫的吴朝元这样回忆道:“我当时是学校的图书馆馆长。邵逸夫先生比较低调,逸夫楼修建的时候,他没有来,只派了一个代表来沟通相关事宜,但1988年来过一次。”当时一同接待过邵逸夫的还有原西南师范大学教师邓力:“邵逸夫先生不张扬,很随和,来访时主动提出不要学校搞大的欢迎仪式,因此就只是上午来参观了一下学校,与校领导开了一个简单的座谈会,在学校附近一个普通餐馆吃了点川菜、小吃、担担面就离开了。
”尽管TVB影视剧伴随几代人成长,刘德华、梁朝伟到现在仍是太多人的心中偶像,但作为这一切的缔造者,邵逸夫在内地的口碑则多是因为他的慈善捐赠。从1985年起,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对于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邵逸夫基金共捐建了中国内地大、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师范学校、特殊教育学校6013个项目,包括图书馆、教学楼、科技楼、体育馆、艺术楼、学术交流中心等,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有趣的是,以其名字命名的“逸夫楼”,在当地核算所需费用如果超过他的预算,“逸”字的最后一个点会缺笔;如果他全额出资建造,则是完整的“逸”字。
逸夫楼是什么意思?
逸夫楼是由香港著名的电影制作人、娱乐业大亨、慈善家邵逸夫捐资建设的教学科研建筑(于香港捐资建设的教学建筑则多名为邵逸夫楼)。从1985年开始,邵逸夫在中国大陆持续捐资办学,1986年大陆高校首座逸夫楼诞生于华东师范大学。
受惠学校超过近千所。逸夫楼多建于大陆的著名高校、中学中。另外有报道称,以其名字命名的“逸夫楼”,在当地核算所需费用如果超过邵逸夫的预算,“逸”字的最后一个点会缺笔,而如果他全额出资建造,则是全字。扩展资料:人物简介邵逸夫,(1907年11月19日-2014年1月7日),邵雍第三十三世孙,章字辈。字仁楞,以字行[3]:62,号逸夫,香港电影及电视制作人、娱乐业大亨、慈善家。他在1958年于香港成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拍摄过逾千部华语电影,另外他旗下的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惯称无线电视)亦主导着香港的电视行业,多年来占据本地收视领先地位。1977年,邵获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册封为下级勋位爵士。
他生前曾致力于慈善事业,历年捐助社会公益、尤其对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邵逸夫捐赠的教育资金遍布中国大陆,中国多家高等院校均有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楼”。而邵逸夫晚年拨出资金,成立有东方诺贝尔奖之称的“邵逸夫奖”,表彰在教育和科研有杰出贡献的人物。
2014年1月7日上午6时55分,邵逸夫在家中安详辞世,享寿106岁。
下一篇:墨菊是什么颜色的?菊花的颜色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