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的是谁?“微生物学家之父”是谁
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的是巴斯德。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微生物只能来自微生物,而不能凭空产生。他做的鹅颈瓶实验,发现了酵母菌以及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巴斯德研究了微生物的类型、习性、营养、繁殖、作用等,把微生物的研究从主要研究微生物的形态转移到研究微生物的生理途径上来,从而奠定了工业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并开创了微生物生理学。
微生物之父叫什么?
微生物之父叫巴斯德。巴斯德,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成就在医学上巴斯德强调医生要使用消毒法。向世界提出在手术中使用消毒法的约瑟夫·辛斯特便是受了巴斯德的影响。在饮料上,法国的啤酒、葡萄酒业在欧洲是很有名的,但啤酒、葡萄酒常常会变酸,整桶的啤酒,变成了酸得让人不敢闻的粘液,只得倒掉,这使酒商叫苦不已,有的甚至因此而破产。1856年,里尔一家酿酒厂厂主请求巴斯德帮助寻找原因,看看能否防止葡萄酒变酸。“微生物学家之父”是谁?
1885年7月6日——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首次为一个被疯狗咬伤的9岁男孩注射了他发明的狂犬病疫苗。巴斯德(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2.27—1895.9.28)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曾任里尔大学、巴黎师范大学教授、巴斯德研究所所长,对同分异构现象、发酵、细菌培养和疫苗等研究取得重大成就。
因此,巴斯德也被后人誉为“微生物学之父”“微生物工程学之父”。1885年7月6日,9岁法国小孩梅斯特被狂犬咬伤14处,医生诊断后宣布孩子生存无望。然而巴斯德并不这样认为,他开始给梅斯特每天注射一支自制的狂犬病疫苗,两周后,小孩转危为安。由此,巴斯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能从狂犬病中挽救生命的人。1888年,当地政府为表彰他的杰出贡献,成立了巴斯德研究所,由他亲自担任所长。巴斯德应用微生物原理指导生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发明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巴氏杀菌”。通过短时间加热牛奶,将其中的微生物杀死,然后冷却、储存和运输,虽然在巴氏杀菌过程中原奶中的维生素C也遭到了破坏,但经过这样处理的牛奶可大大延长保质期。
至今这种巴氏消毒法仍在乳业广泛采用。将微生物原理应用的又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英国医生李斯特基于巴斯德对微生物的研究,解决了创口感染的问题。巴斯德以严谨的、科学的实验设计而闻名,主要作品有《否定微生物自然发生说》《疾病的病菌说》《巴氏杀菌法》。
他对微生物学、免疫学、医学,尤其是微生物学,做出了不朽贡献。巴斯德有一句名言“我实现目标的最大秘密是‘我的力量完全取决于我的坚韧’”。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人物排行榜中,巴斯德名列第十二位,可见其在人类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力。
他淡薄名利、不顾个人安危追求真理等等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微生物学之父是谁?
路易斯·巴斯德(1821—1895)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像牛顿开辟出经典力学一样,巴斯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开始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方法开始研究,他也是一位科学巨人。
他用一生的精力证明了3个科学问题:①每一种发酵作用都是由于一种微菌的发展。这位法国化学家发现用加热的方法可以杀灭那些让啤酒变苦的恼人的微生物。很快,“巴氏杀菌法”便应用在各种食物和饮料上。②每一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菌在生物体内的发展。由于发现并根除了一种侵害蚕卵的细菌,巴斯德拯救了法国的丝绸工业。③传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它们从病菌变成防病的疫苗。他意识到许多疾病均由微生物引起,于是建立起了细菌理论。
路易斯·巴斯德被世人称颂为进入科学王国的最完美无缺的人”,他不仅是个理论上的天才,还是个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人。他于1843年发表的两篇论文——“双晶现象研究”和“结晶形态”,开创了对物质光学性质的研究。1856~1860年,他提出了以微生物代谢活动为基础的发酵本质新理论,1857年发表的“关于乳酸发酵的记录”是微生物学界公认的经典论文。
1880年后又成功地研制出鸡霍乱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种疫苗,其理论和免疫法引起了医学实践的重大变革。此外,巴斯德的工作还成功地挽救了法国处于困境中的酿酒业、养蚕业和畜牧业。巴斯德被认为是医学史上最重要的杰出人物。
巴斯德的贡献涉及几个学科,但他的声誉则集中在保卫、支持病菌论及发展疫苗接种以防疾病方面。巴斯德并不是病菌的最早发现者。在他之前已有基鲁拉、包亨利等人提出过类似的假想。但是,巴斯德不仅热情勇敢地提出关于病菌的理论,而且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的正确性,令科学界信服,这是他的主要贡献。
显然病因在于细菌,那么显而易见,只有防止细菌进入人体才能避免得病。因此,巴斯德强调医生要使用消毒法。向世界提出在手术中使用消毒法的约瑟夫·辛斯特便是受了巴斯德的影响。有毒细菌是通过食物、饮料进入人体的。
巴斯德发展了在饮料中杀菌的方法,后称之为巴氏消毒法(加热灭菌)。巴斯特50岁时将注意力集中到恶性痈疽上。那是一种危害牲畜及其他动物,包括人在内的传染病。巴斯德证明其病因在于一种特殊细菌。
他使用减毒的恶性痈疽杆状菌为牲口注射。1881年,巴斯德改进了减轻病原微生物毒力的方法,他观察到患过某种传染病并得到痊愈的动物,以后对该病有免疫力。据此用减毒的炭疽、鸡霍乱病原菌分别免疫绵羊和鸡,获得成功。
这个方法大大激发了科学家的热情。人们从此知道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免除许多传染病。1882年,巴斯德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同年开始研究狂犬病,证明病原体存在于患兽唾液及神经系统中,并制成病毒活疫苗,成功地帮助人获得了该病的免疫力。
按照巴斯德免疫法,医学科学家们创造了防止若干种危险病的疫苗,成功地免除了斑疹伤寒、小儿麻痹等疾病的威胁。说到狂犬病,人们自然会想到巴斯德那段脍炙人口的故事。在细菌学说占统治地位的年代,巴斯德并不知道狂犬病是一种病毒病,但从科学实践中他知道有侵染性的物质经过反复传代和干燥,会减少其毒性。他将含有病原的狂犬病的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后,再将这些减毒的液体注射狗,以后狗就能抵抗正常强度的狂犬病毒的侵染。
1885年人们把一个被疯狗咬得很厉害的9岁男孩送到巴斯德那里请求抢救,巴斯德犹豫了一会儿后,就给这个孩子注射了毒性减到很低的上述提取液,然后再逐渐用毒性较强的提取液注射。巴斯德的想法是希望在狂犬病的潜伏期过去之前,使他产生抵抗力。结果巴斯德成功了,孩子得救了。
在1886年还救活了另一位在抢救被疯狗袭击的同伴时被严重咬伤的15岁牧童朱皮叶,现在记述着少年的见义勇为和巴斯德丰功伟绩的雕塑就坐落在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外。巴斯德在1889年发明了狂犬病疫苗,他还指出这种病原物是某种可以通过细菌滤器的“过滤性的超微生物”。巴斯德本人最为著名的成就是发展了一项对人进行预防接种的技术。这项技术可使人抵御可怕的狂犬病。
其他科学家应用巴斯德的基本思想先后发展出抵御许多种严重疾病的疫苗,如预防斑疹伤寒和脊髓灰质炎等疾病。正是他做了比别人多得多的实验,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微生物的产生过程。巴斯德还发现了厌氧生活现象,也就是说某些微生物可以在缺少空气或氧气的环境中生存。
巴斯德对蚕病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他还发展了一种用于抵御鸡霍乱的疫苗。。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