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山是哪两个板块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是哪两个板块形成的
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板块挤压形成山脉,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喜马拉雅山就是两个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形成高大的山脉,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耸立在青藏高原南缘,分布在中国西藏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和不丹等国境内,其主要部分在中国和尼泊尔交接处,它西起青藏高原西北部的南迦帕尔巴特峰,东至雅鲁藏布江急转弯处的南迦巴瓦峰。

喜马拉雅山脉东西绵延2400多公里,南北宽约200~300千米,由几列大致平行的山脉组成,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平均海拔高达6000米,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0座。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什么板块碰撞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澳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印度板块仍在以每年大于5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动,喜马拉雅山脉仍在不断上升中,同时还处于板块边界碰撞型地震构造带上。
位于青藏高原南巅边缘,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其中有110多座山峰高达或超过海拔7350米。是东亚大陆与南亚次大陆的天然界山,也是中国与印度、尼泊尔、不丹、巴基斯坦等国的天然国界,西起克什米尔的南迦-帕尔巴特峰(海拔8125米),东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全长2450km,宽200~350km。主峰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又名圣母峰,藏语名:Qomolangma),是藏语第三女神的意思,海拔高达8844.43米。据最新测定数据表明,珠穆朗玛峰平均每年增高1厘米。地理位置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它耸立在青藏高原南缘,分布在中国西藏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和不丹等国境内,其主要部分在中国和尼泊尔交接处。西起青藏高原西北部的南迦帕尔巴特峰,东至雅鲁藏布江急转弯处的南迦巴瓦峰,全长2450千米,宽200~350千米。
据最新测定数据表明,珠穆朗玛峰平均每年增高1厘米。2板块碰撞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海沟。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山脉。
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成为海洋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岛弧链,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在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处,常形成巨大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就是印度板块在向亚欧板块碰撞过程中产生的。
喜马拉雅山是哪两个板块形成的
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行成的,喜马拉雅山脉藏语意为“雪的故乡”。它位于青藏高原南巅边缘,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也是东亚大陆与南亚次大陆的天然界山。
3000万年前,由于造山运动,南方的印度洋板块与北方的欧亚大陆板块相互碰撞,使喜马拉雅山不断抬高。到了300万年前,已上升到3500米,而近10万年以来,上升更快,平均高度今已达到6000米以上,现在还在继续上升。马拉雅山骤然隆起,构成一道凌空屏障,阻挡了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上,造成青藏高寒干旱气候,一直影响到大西北。喜马拉雅山是由什么板块和什么板块碰撞挤压而成的?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也是最年轻的山脉之一。
由于印度洋板块为海相板块,密度较高,而欧亚板块是陆相板块,密度较低,在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后,海相的印度洋板块下沉进入陆相的欧亚板块下方,使欧亚板块碰撞边缘受到挤压而抬升,使喜马拉雅山不断抬高。到了3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脉已上升到3500米,而近10万年以来,上升更快,平均高度今已达到6000米以上,现在还在继续上升。喜马拉雅山骤然隆起,构成一道凌空屏障,阻挡了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上,造成青藏高寒干旱气候,一直影响到大西北。喜马拉雅山是由什么板块和什么板块碰撞产生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澳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印度板块向北漂移,与亚欧板块相撞,板块挤压,亚欧板块上拱、抬升,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 印度板块仍在以每年大于5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动,喜马拉雅山脉仍在不断上升中,同时还处于板块边界碰撞型地震构造带上。
到早第三纪末期,地壳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在地质上称为“喜马拉雅运动”,使这一地区逐渐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经地质考察证明,喜马拉雅的构造运动至今尚未结束,仅在第四纪冰期之后,它又升高了1300~1500米。还在缓缓地上升之中。喜马拉雅山脉是从阿尔卑斯山脉到东南亚山脉这一连串欧亚大陆山脉的组成部分,所有这些山脉都是在过去6500万年间由造成地壳巨大隆起的环球板块构造力形成的。大约18000万年以前,在侏罗纪,一条深深的地槽——特提斯洋与整个欧亚大陆的南缘交界,古老的贡德瓦纳超级大陆开始解体。贡德瓦纳的碎块之
一.形成印度次大陆的岩石圈板块,在随后的13000万年间向北运动,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印度-澳大利亚板块逐渐将特提斯地槽局限于自身与欧亚板块之间的巨钳之内。在其次的3000万年间,由于特提斯洋海底被向前猛冲的印-澳板块推动起来,它的较浅部分逐渐干涸;形成西藏高原。
在高原的南缘,边际山脉(外喜马拉雅山脉)成为这一地区的首要分水岭并升高到足以成为气候屏障。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什么板块碰撞而成的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澳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印度板块向北漂移,与亚欧板块相撞,板块挤压,亚欧板块上拱、抬升,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
扩展资料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澳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印度板块向北漂移,与亚欧板块相撞,板块挤压,亚欧板块上拱、抬升,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仍在不断上升中,同时还处于板块边界碰撞型地震构造带上。一、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解释全球地貌和成矿现象?
哎!要打好多字哦。给你简要说说吧。
板块之间分分和和、和和分分……so,当板块碰撞的时候,碰撞带上由于俯冲和聚合作用就形成一系列的海沟和山脉。给你几个列子,最熟悉的莫过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喜山,现在喜山依旧在升高也就是一个证明。还有,太平洋板块与左边欧亚大陆碰撞时便形成了自右至左的海沟(如马利亚纳)、岛弧(小日本岛国)、中国大陆东部的许多山脉;与右边美洲板块碰撞形成了纵贯南北美的科迪勒拉山系……
板块之间分离的时候也有一系列特征。原来的一个板块一分为二,中间就会形成裂谷、之后海水灌进形成海洋。
典型的列子是东非大裂谷,它就是威尔逊旋回(板块作用六个阶段不断旋回)里面的第一个阶段;之后的代表是红海;然后大西洋,正处于不断扩张阶段;太平洋,已经被左右两个板块挤得在缩小,太平洋中的大洋中脊——海中山脉代表的就是板块生长的地方……
总之你看看世界地形地貌图就知道了 ,板块分的地方基本就形成裂谷、海洋,合的地方一般都有山脉,而矿产的形成,板块作用能解释的是火山作用形成的矿产。板块不稳定,如碰撞、俯冲、张裂作用等地方容易引起火山活动,火山作用在适当的条件下便形成矿床。
阿尔卑斯山是什么板块碰撞产生
阿尔卑斯山是由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碰撞形成。
大约1.5亿年以前,现在的阿尔卑斯山区还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随后陆地逐渐隆起,形成了高大的阿尔卑斯山脉。
近百万年以来,欧洲经历了几次大冰期,阿尔卑斯山区形成了很典型的冰川地形,许多山峰岩石嶙峋,角峰尖锐,山区还有很多深邃的冰川槽谷和冰碛湖。直到现在,阿尔卑斯山脉中还有1000多条现代冰川,总面积达3600平方公里,比欧洲国家卢森堡还要大。安第斯山脉是有哪两个板块碰撞而成的?
应该是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不过,地理学界一直以来有争论,就是纳斯卡板块到底是不是独立的大板块,如果是,那么安第斯就是纳斯卡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但中国基本上还是认为纳斯卡属于南极板块。
日本2011,3,11地震是哪两个板块挤压碰撞引起的。
主要还是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不断挤压造成的。从历史上来看,环太平洋板块一直主动向西方向挤压欧亚板块,试图从欧亚板块下方‘钻’进去,而欧亚板块基本保持不动,因此两者相互‘掐’起来,就形成了两个板块边界处的频繁地震。
英国有哪两个板块形成?
英国处于亚欧板块内部的西南部。其西边是美洲板块,南部是非洲板块。
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要是太平洋消失,中国与美国接壤。
不太可能!地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学说” 曾被拒绝的“大陆漂移说” 1910年有人第一次提出了这种疑问:位于大西洋两岸的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的海岸线,为何如此相似?这个人就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阿尔弗莱德·魏格纳,这个念头成为他提出“大陆漂移说”的契机。 海洋阻隔的两岸具有相似海岸线的现象,很早以前就有人注意到了,魏格纳对这一事实从地质学、古生物学、气候学等角度进行了科学的推敲。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后来发展成“板块构造学说”,并成为20世纪地球科学的主流。“大陆漂移说”之所以具有如此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是一种能够解答迄今为止包括古生物、古气候、地质构造、地形等广阔领域里,为数众多疑问的理论。然而,1915年出版的魏格纳的著作《大陆和海洋的起源》却没有轻而易举地被人接受,它虽然得到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首肯,但受到了大多数地球物理学家的不屑,有人提出了份量不轻的反驳。 持反对论者的最主要的论据是:没有发现能让大陆在水平方向移动几千公里的原动力。地质学家阿尔萨·霍姆兹虽然考虑到地幔对流有可能是大陆漂移的原动力,但曲高和寡,随着1930年魏格纳在格陵兰探险中失踪,“大陆漂移说”遂渐趋冷落,以致到本世纪40年代时,人们把“大陆漂移说”忘诸脑后。“大陆漂移说”终于再沐春风 进入50年代,“大陆漂移说”居然在完全不相干的领域里东山再起。这个完全不相干的领域就是研究古代地球磁场的学科———古地磁学。
今天,地球的两个磁极———南磁极和北磁极几乎是固定不动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上其位置是移动的并发生过逆转。根据古地磁学,科学家复原了以往各个地质时期生成的岩石当初的磁场,由此推定了南北磁极的位置。磁极随时间推移而形成的移动轨迹,被称为“极移动曲线”。
1950年,英国的基斯·兰卡恩和帕特里克·布兰科特等,根据对欧洲大陆和北美洲大陆各地质时期岩石中残存磁场的精确测定,成功地得到了“极移动曲线”。地球只存在南磁极和北磁极两个磁极,从各个大陆研究得来的南磁极或北磁极的“极移动曲线”理应是一致的。然而,兰卡恩等人求得的两条“极移动曲线”形状相似却沿经线偏离。
要是把大西洋两边的北美大陆和欧洲大陆合在一起,那么对应的“极移动曲线”恰好能够吻合。这个事实正好说明了大陆漂移具有可能性。由于导致大陆漂移的动力问题没能解决,所有的地球科学家对“大陆漂移说”始终不予理会,不过“大陆漂移说”却因古地磁学的发现而峥嵘再现。“海洋扩大说”崭露头角 50年代伊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发的新技术被广泛用于海洋观测,比如采用声纳装置观测海底地形,利用海洋磁场仪探测海底磁场异常情况等。
通过这些探测,科学家终于搞清全球海底被称为“海岭”的巨大海底山脉是彼此相连的。 在海底山脉中位于大西洋中部的大西洋中央海岭,魏格纳在世时人们就不陌生。但是,类似的海岭存在于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等地球所有的海洋,像网络一样分布在海底。在大西洋中部南北走向绵延1万公里以上的中央海岭的中段,还存在一个“大规模的谷地”,科学家还发现,这个“中央谷地”与中央海岭并排相连。
于是有科学家提出,大西洋正是地球的裂缝,海底也许就是在这里扩张的。随后科学家又测定出从地球内部涌流出的地壳热流量,也了解到从海岭之下的深处似乎正在喷涌出热物质。 根据以上探测结果,科学家得出结论:中央海岭下的地幔对流升腾形成海洋地壳,海底由此扩大,这种结论支持了“海洋扩大说”,而“海洋扩大说”也解释了大陆的分裂和移动。构成大陆地壳的物质密度小,地幔就会上浮。
根据“海洋扩大说”,大陆下的地幔对流升腾造成大陆分裂,进而地幔向水平方向的运动将大陆推开。 此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观测了能够解释美国西海岸附近太平洋海底地壳形成原因的地磁异常情况,弄清了在20公里到30公里的宽度上存在百分之一的磁场异常,在南北几百公里范围内呈条纹状分布。此外,随着同时期岩石年代测定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弄清了以往数百万年间曾经多次反复的地磁场逆转历史。
1963年,弗莱德·瓦因和德拉蒙多·马修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加利福尼亚的地磁异常带是地球磁场逆转的反映。在中央海岭,由于高温岩浆的冷却生成了海底地壳,也就形成了具有当时地球磁场方向的磁场的岩石。瓦因等人认为,地球磁极曾多次逆转,具有各个地质时期磁场方向特征的海底地壳,在海底并列呈条纹状,这个事实为观测所确定。
由于海底向海岭两侧扩张,如果瓦因等人的见解符合实际,那么观测得到的反映磁场异常的条纹,相对海岭两侧应当是对称的。这种对称性也被实际观测所确认。汇集来的有关观测数据都在支持“海洋扩大说”,而且根据海底磁场异常的数据,使迄今科学家掌握的只有几百万年的地球磁场的逆转史,一下子扩大至2亿年。板块构造学说 由于“极移动曲线”和海底扩大等提供的证据,大陆漂移的确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1965年,科学家运用计算机使地球各个大陆以现有的形状恰好拼合在一起。再者,海地地形、地震位置、火山等活跃部位都连接成为带状,于是“板块构造学说”这一革命性的见解应运而生。 197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确立,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地壳),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类为三种状态:其一为彼此接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比如海岭就是在分离型板块边界下形成的,海沟则是在海洋板块彼此碰撞,一个板块俯冲至另一板块的下方的汇聚型板块边界下形成的。沿北美大陆西海岸分布的圣安德烈斯断层,则是在太平洋板块和北美大陆板块间形成的很具代表性的转换型板块边界下形成的。 由于与被称为“环太平洋带”的太平洋板块周围的状态相关,这个地区内的大地震、深源地震和火山活动等都十分活跃。
由于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间的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和西藏高原。在大陆板块彼此碰撞的汇聚型板块边界下,形成了大陆与大陆间的冲突带,也造成了大褶皱山脉。 由于板块构造学说的进展,迄今被视为不解之谜的地球活动大多得到了解释。
70年代以来,以证实板块构造学说为目的的世界规模的地球观测蓬勃开展。通过这些观测,海底的年代分布被详尽确定,弄清了以往地质时期板块�。
下一篇:其他垃圾有哪些?什么是其他垃圾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